人生于天地間,本就都是迷茫的。人畢竟不是神明,誰都無法預(yù)知自己前途的吉兇。
因為未知,所以猶豫不決,因為猶豫不決,所以我們飽嘗迷茫的滋味。人生就像是籠罩在迷霧中的河流,對于我們來說,每個人都只是在摸著石頭過河。
即便是時過千年,歷史依然記得,年輕的張儀回望著楚國仇人昭陽的方向說: “你曾經(jīng)冤枉過我,這個仇,我一定會報?!?少年不知愁滋味,又怎會知“仇”滋味。說出這句話時,年輕的張儀也不曾想過路在何方。
人生需要努力,也需要忍耐當我們學習《鬼谷子》的時候,很多人都會夢想著自己可以就此左右逢源,成為人際關(guān)系中的強者。
而在我們的心目中,張儀、蘇秦這樣的人正是得到了謀圣鬼谷子的真?zhèn)?,從此縱橫天下,成為強者。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我們想錯了,至少對于張儀而言,事實并非如此。太史公在《史記》中用八個字評價張儀:“儀未遭時,頻被困辱”。
年輕時的張儀也曾經(jīng)收到輕視和侮辱,他的人生根本不是一順百順,而是一波三折。 張儀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居然是抄書。 戰(zhàn)國時期是沒有紙張和打印機的,張儀只能一個字一個字地將書本上的內(nèi)容謄寫到竹簡上。
張儀的時代毛筆還沒有普及,他只能用刻刀將文字刻在竹簡上。更要命的是,他刻寫的還是筆畫復雜的古繁體字。 抄書在張儀生活的時代,無疑是一件既耗費體力,又耗費腦力的苦差事。張儀若是有錢,會去做這種工作嗎?
換做旁人,在這種苦差事面前那也會為了工作而工作,應(yīng)付差事。 可是張儀熱愛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他把抄書當成了一場修行,也借著這個機會飽讀詩書,豐富見識。
在抄書的時候看到了好句好詞,張儀會偷偷地將它刻在多余的竹簡上。一天的工作完成后,再拿回家去自己品讀。
日子一天天過去了,張儀將自己帶回來的竹簡串在一起,做成了書冊,成為了只有他自己才能享有的讀書筆記。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張儀折竹”的故事,和“蘇秦刺股”遙相呼應(yīng)。 張儀、蘇秦都是從社會的最底層開始的人,他們也都有著刻苦讀書的奮斗史。
雖然張儀師承鬼谷子,但是鬼谷子從來只是教授課業(yè),帶學生入門。張儀的未來,需要靠他自己打拼。
小人物想要擁有成功的人生,不去努力奮斗怎么能行?張儀并不是一個含著金湯匙出生的人,他之所以能名載史冊,與他在年輕時的努力付出是分不開的。
只有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地前進,才能到達夢想的彼岸。身為小人物的一員,當我們遇到苦難時,都會咬緊牙關(guān),默念一句古訓:
“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的經(jīng)歷挫折,身體上的勞累其實沒什么。心理上的打擊卻很折磨人。
司馬遷在《張儀列傳》開頭就為我們展示了張儀遭受屈辱的經(jīng)歷:當年張儀學完縱橫術(shù),離開云夢山嘗試游說諸侯,成為了楚國國相昭陽的門客。 門客,就是以自己的才智或武義,為貴族服務(wù)的人。這是每個縱橫家的必經(jīng)之路,張儀也不能例外。
有這么一天,楚相昭陽和門客們大擺筵席,為了盡興,他把楚威王賞賜的和氏璧拿出來展示,讓門客們見識一下真正的珍寶。
和氏璧自古就是有名的美玉,門客們趁著興致一擁而上,都想在有生之年開開眼界。結(jié)果,和氏璧就在此時不見了。 楚相昭陽驚慌失措,當下就派人尋找和氏璧。這種時候,有個好事的人就開始向他進讒言:
“主人,你看看那個叫張儀的,生了一副賊眉鼠眼的相貌,人品肯定好不了,偷走美玉的一定是他!” 慌亂之中的楚相二話不說就派人抓住了張儀,將他狠狠地毒打了一頓,張儀被打得遍體鱗傷,卻沒有人從他身上找到和氏璧,他還是被釋放了。 昭陽聽信讒言,就罔顧人命,糊里糊涂地將張儀往死里打,張儀想報仇,可是他心里清楚,彼時的昭陽是相爺,自己只是個小小的門客。
自己和仇家的身份差距懸殊,貿(mào)然進攻肯定會吃大虧,得不償失。張儀能做的只有忍耐。
小不忍,則亂大謀。
面對挫折,壞情緒是無用的人行走在這個社會上,難免會被算計,張儀也擺脫不了這種厄運。
身為門客,被自己的主人欺壓也是難免的事情,可是緊接著,張儀又被自己的師兄蘇秦陰了一把。 張儀受到了毒打,失去了工作,危機之中,他想到了自己的師兄蘇秦。
此時的蘇秦已經(jīng)在趙國站穩(wěn)了腳跟,去投奔蘇秦,張儀還可以得到一官半職謀生。
張儀認為,憑借多年的同門情誼,蘇秦不會拒絕自己,于是馬上前往趙國。 張儀歷經(jīng)千辛萬苦趕到趙國,他本以為蘇秦這個做師兄的能和他說說體己話,沒想到的是,蘇秦不但對他相當冷漠,還用下人的飯食招待他。
幾天后,張儀落寞地想要離開,蘇秦偏偏在此時接見了他。 剛剛見面,蘇秦就開口諷刺道:“你我是同門,張儀你怎么能淪落至此呢?你走吧!我們趙國不養(yǎng)你這種缺乏能力的人!” 聽到老同學這樣惡毒的嘲諷,張儀當場大怒。這樣的待遇給了我們,相信我們中的大部分人都會很生氣。 事實就是如此殘酷,張儀再生氣又能怎么樣?可以用憤怒給自己換來一條出路嗎?
其實,這只是蘇秦設(shè)的局,蘇秦侮辱張儀,就是為了激發(fā)他不甘心不服輸?shù)木?,讓他重振旗鼓?/p>
即便蘇秦的出發(fā)點是好的,張儀還是被同窗算計了,他也不過是師兄手里的一顆棋子。 在蘇秦這里受了氣,張儀狠下心來,獨自去了秦國。他來到秦國之后,就能順利得到重用了嗎?
事實上,初到秦國的張儀,依舊重操舊業(yè),做起了小門客。秦惠王正是要考驗一下張儀,看看他能不能擔起大任。
一天,秦惠王問張儀:“在你看來,我們秦國的后續(xù)發(fā)展,是該向西向蜀地擴張,還是向東向韓國擴張呢?” 張儀不假思索的回答:“以我的拙見,還是向東邊擴張,攻打韓魏,進一步挾天子以令諸侯?!?/p>
秦惠王聽罷,又詢問自己身邊的司馬錯:“將軍又是怎么想的呢?” 司馬錯回答:“東面都是強國,我們國力不足怎么進軍?以末將看來,我們還是先從西邊開始比較現(xiàn)實?!?/p>
秦惠王稱贊司馬錯:“還是將軍更有見地??!” 以謀略見長的張儀,居然被帶兵打仗的司馬錯給駁倒了,很顯然張儀失敗了。
面對這種尷尬的場面,張儀當人很不甘心,很委屈。然而委屈會幫助他迅速成長嗎?
顯然不能。
迷茫和苦難,也能讓我們成長回想張儀的前半生,他的處境其實就像當初初出茅廬的我們一樣艱難。
司馬遷將張儀的這段經(jīng)歷評價為:“顛沛流離”。成功人士的人生,各有各的精彩,而小人物的遭遇總是相似的。張儀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是因為他有自己的見地。
讓我們回到張儀在楚國遭受毒打,被趕回家的那段苦難時光。 張儀帶著滿身傷痕回到家中,妻子看見他這樣,又是心疼又是責怪,開始嘮叨:“你讀了那么多書,學了那么多縱橫術(shù)有什么用呢?還不是落得如此下場!” 張儀對著妻子努力擠出一個笑容,張了張嘴調(diào)侃:“娘子,你快看看我的舌頭還在不在?” 他妻子苦笑著嘆了口氣:“舌頭沒有了,你還能說話嗎?” 張儀松了一口氣:“只要舌頭還在,這就夠了?!?/p>
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只要我還沒有放棄奮斗,命運的不公,最終也只是讓張儀變得更加強大。 只要舌頭還在,張儀就會繼續(xù)修煉縱橫術(shù),遲早有一天,他將會憑借三寸不爛之舌游說天下。
很多時候,我們就像是無辜遭受毒打的張儀一樣,在困難、屈辱與痛苦面前,我們顯得如此渺小。
所以,很多人都會感到迷茫。感覺自己站在懸崖的邊緣,眼前無路,回頭無岸。
因此,在困難的面前,更多人選擇了妥協(xié)和逃避,這就是很多小人物,終其一生都在底層的原因。
但在我們身邊,總有一些張儀、蘇秦那樣的強者。他們沒有向困難低頭,反而愈挫愈勇。
這就像是鬼谷子說的那句話:“陽還終始,陰極反陽”。 人只有在經(jīng)歷了挫折的歷練之后,才能有所成長。所謂的成長,本來就是讓自己學會面對痛苦。
跌入谷底的人,只有忍住疼痛向上爬行才能回到山頂。老去的鳳凰,只有忍受烈火的折磨才能涅槃重生。
黎明之前最黑暗,春天之前最寒冷。真正擁有智慧的強者,不會讓自己在黎明之前放棄,也不會讓自己在寒冬之中退縮。
謀圣鬼谷子早已用他洞若觀火的智慧告訴我們,人生其實沒有捷徑,堅持到底,才能取得勝利。 這是就是鬼谷子對世人的衷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