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畢業(yè)后從事一個普通行業(yè),正常來說帶著上進心去工作10到15年,在個人財富上一定是有所積累的,且處于較高收入狀態(tài)。如果運氣好點或者是比別人更聰明一點,收入將會更高。當然,還會有一些其他因素影響,如個人的思維邏輯水平,有些人從5歲開始思考,有些15歲開始思考,有些25歲開始思考到了40歲差別就會很大。因為邏輯能力是幾何數增長的。
在正常情況下,一個人通過基本的努力,就可以達到有一定的財富積累,到這個時候轉折點來了,到了財富來源的下半場。人賺錢主要是分兩個,上半場工作積累財富,后半場則是理財增值,實際上理財才是財富增加最大的時候,上半場努力工作積累只是起點的一個過程。舉個例子,假設經過努力達到年收入50萬,一定很開心,并且認真的工作。隨著時間推移,積蓄越來越多,當有了500萬的時候,那每年50萬的收入,可能不一定太在意了,因為500萬的投資,10%就是50萬。中國還是發(fā)展中國家,投資的機會又相對較多。
收入高了,年紀長了,朋友圈也廣了,接受到的信息也自然增多,可以接觸的投資機會也多。這個時候復雜的問題來了,因為在財富積累階段只需要勤奮努力,把力量都用在這一條主線上即可。但當你理財的時候需要全盤考慮,如個人的能力、性格、學識,家庭承受的風險能力,朋友圈的能力,上老下小未來安排的規(guī)劃等,這比之前在工作上只想一條主線要難很多。這就需要全方位的平衡,來制定適合自己的投資規(guī)劃,并且在出現(xiàn)差錯時及時更正。
有時看到個別人賺錢能力很強,但突然幾年時間財富出現(xiàn)大滑坡。很大的原因是在主業(yè)到投資的轉折點時,沒有準備好,在外界誘惑較大的時候草率介入,失敗導致財富縮水。所以說上半場只需要憑著一條主線就可以做好,但下半場必須要有全面邏輯思維。我們需要做的是在上半場財富積累的同時,就要為下半場的投資積累經驗、知識。
每個人所在的領域不同,認知也不同。我們說一下大眾共同認知的投資市場,整體回顧歷史梳理一下。
沃頓商學院杰里米·西格爾教授的經典暢銷書《股市長線法寶》中有個案例,假設1802年,三個美國人手里各有一美元,但是,他們基于各自的風險偏好做出了完全不同的投資決定:第一個人害怕風險,購買黃金作為保障;第二個人愿意承擔一定風險,買了風險相對較小的債券;第三個人最敢于冒險,買了風險較大的股票。如果長期持有,原來同樣的1美元,到了2006年,價值分別是多少呢?
扣除通脹影響后,1美元的黃金價值1.95美元,1美元的債券價值1083美元,1美元的股票價值75.52萬美元。同樣的本金,選擇投資標的不同,結果天壤之別。當然,最為悲傷的是拿著1美元如果不做任何投資,1802年的1美元現(xiàn)金,到2006年的真實購買力只有0.06美元,貶值了99.4%,所剩無幾。
縱觀全球各個國家的歷史,股票的長期收益率確實遠遠超過其他資產。不僅跑贏了國庫券和債券等金融資產,還超過了房地產、藝術收藏品等非金融資產。瑞士信貸研究院與倫敦商學院合作進行了一項研究,對全球23個國家和3個不同地區(qū)、不同類型投資品的表現(xiàn)進行了綜合評估,結果發(fā)現(xiàn):從1900年到2017年,發(fā)達國家股市年回報率為8.4%,新興國家的年回報率為7.4%,全球股市的收益率比國庫券和債券分別高出4.3%和3.2%;全球房產實際回報率僅為1.3%,藝術收藏品年均回報率為2.9%,債券、房地產、藝術收藏品的回報率均不及股票。
以上兩組數據看來,股票的收益率最高,是追求長期收益投資者的最佳選擇,沒有之一。
大家都能感受到,股市上的投資者多數都是虧損的,其核心原因是沒有追求長期收益的思想,可以說不是真正在投資,而是在賭博。在追漲殺跌的頻繁交易中不僅浪費股票成長帶給投資收益,還造成很多不必要的損失。如果你是個真正的投資者,股票指數基金的長期投資應該是個優(yōu)質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