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苦,性寒,入足太陽膀胱經(jīng)。善瀉積水,能驅(qū)宿物。
【要義簡釋】
《金匱》甘遂半夏湯,甘遂大者二枚,半夏十二枚,芍藥五枚,甘草指大一枚。水二升,煮半升,入蜜半升,煎八合,頓服。治留飲欲去,心下堅滿,脈伏,自利反快者?!仕?、半夏,瀉水而滌飲,甘草、芍藥,培土而瀉木。
芍藥之“瀉木”者,因“心下堅”,乃甲木之克戊土也。
凡“心下堅”“心下硬滿”之證,均為膽胃之互礙。宜參四逆散(“甘草”章:“甘草、枳實、柴胡、芍藥”),酌情用藥。
甘遂苦寒迅利,專決積水。凡宿痰留飲、經(jīng)腑停瘀、皮膚腫脹、便尿阻澀之證,一瀉而下。其力甚捷,并下癥瘕積聚、一切陳郁之物。
甘遂之能,可概為“瀉水、破壅”。
【應(yīng)用參考】
《中華本草》載甘遂有“瀉下;利尿;引產(chǎn);鎮(zhèn)痛”等藥理作用。《名老中醫(yī)用藥心得》(張棟 王志)載,夏友岳治胃有振水聲之“胃下垂”,先用生甘遂末3-5g,溫開水1次調(diào)服,再用補(bǔ)中益氣湯加茯苓15-20g;2-3周后,再用一次,生甘遂末3-5g,再用補(bǔ)中益氣湯加茯苓10g。稱“效果均好”。《醫(yī)學(xué)衷種參西錄》(張錫純)稱,“利痰之藥,當(dāng)推甘遂為第一?!辈⒎Q“其極量可至一錢強(qiáng)。”但稱原方折今之量,為“一分五厘”,即約0.5g。其蕩痰加甘遂湯由蕩痰湯(生赭石、大黃、樸硝、半夏、郁金)加甘遂末二錢。(傷寒論篇·太陽病大陷胸湯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