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風秦韻56:曲江書城長安說文化盛宴音樂會
所謂沒有最富只有更富,這只是追求物質文化極大豐富的表達范式。從奴隸社會直到資本主義現(xiàn)代錢奴社會,就始終演繹著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創(chuàng)富史。當普世眾生依舊沉迷在拜金主義的物欲橫流之時,誰又能身處紅塵而超凡脫俗呢?這是西安交通廣播資深傳媒人李朵持之以恒的思考追問,也是長安古樂代表性傳承人李鎧博士的孜孜以求。
按照此前的約定,書香中國書香長安,2019年9月3日晚上7:30至9:30,曲江書城二樓文化大講堂,西安交通廣播“長安城長安說”,從《長安十二時辰》看長安古樂,聆聽絲路大唐的天籟之音。一聲長安城,世界聽我說,你來,我在!
網聞博報發(fā)現(xiàn),西安資深傳媒人李朵創(chuàng)辦的這個“提問力學院”,已經吸引了大批受眾。中國為何會擁有世界上唯一連續(xù)承傳的古老文明?又為何會形成“關中自古帝王州”?自盛唐衰落一千年以來,中國為何至今都不能重回世界之巔?這是西安傳媒人“提問力”的焦點,更是西安人靈魂深處持續(xù)激蕩的文化風暴。
“慢閱讀,美生活。”在身外世界眼花繚亂的喧囂聲中,只有靜心內求才能發(fā)現(xiàn)美好人生的真諦。一味追求物質文化富足的時代,已經漸行漸遠。只有加快轉變自我發(fā)展方式,努力追求非物質文化的精神富裕,才能夠率先超凡脫俗邁入新時代新境界。
從《長安十二時辰》看長安古樂,這場專題講座一開始,李朵就要求大家靜下來用心聆聽。他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位卑不敢忘憂國”,這些古訓名言永遠都不會過時。歷史擔當和文化自覺,絕不是生活的負擔和拖累,而本身就是一場快樂人生且歌且行的奮斗旅程。
長安古樂代表性傳承人李鎧博士的隨行陣容,更讓大家感到眼前一亮。他們8人表演團隊身著古裝的登臺助興,使現(xiàn)場聽眾真正見識了中華國樂的“八音齊鳴”。對于當下熱議的古裝懸疑劇《長安十二時辰》,李鎧博士認為,該劇場面恢弘,情節(jié)扣人心弦,對傳播盛唐歷史文化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李鎧同時指出,拍攝《長安十二時辰》之類的唐代古裝影視劇,必須懂得歷史文化和唐傳長安古樂常識。如果《長安十二時辰》能有唐傳長安古樂“八音齊鳴”的配曲,就更能體現(xiàn)唐風唐韻的原汁原味了。不過,聽說該劇組還在拍攝續(xù)集,希望他們能夠彌補這個文化缺憾。
中國擁有世界上唯一連續(xù)承傳的古老文明,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生生不息,就是因為有“道法自然”的文化基因和發(fā)展張力。李鎧提醒大家,就像物質文化的食品藥品一樣,非物質文化有健康的精神食糧,也有危害健康的“心靈雞湯”和“精神鴉片”。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清除歷史文化糟粕和抵御西方文化侵蝕,由來就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文化戰(zhàn)爭。
他表示,自己帶領的長安古樂團隊,都是一群文化戰(zhàn)士,也是在用血汗和生命守護民族文化的根脈。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只有依靠團隊集體和群眾力量才能成就文化大業(yè)。李鎧同時希望,能夠有更多人加入這個文化戰(zhàn)斗隊。
在講座現(xiàn)場,長安古樂表演團隊的“爺孫搭檔”特別引人注目。李鎧介紹說,這位吹塤的10歲小女孩名字叫段雁南,曾在“塤頌中華”全國大賽中獲得少兒組一等獎。她目前還在上小學,是利用課余參加演出。段雁南的爺爺名叫段宏瑞,今年已經70歲了。這對“爺孫搭檔”,卻都是長安古樂的同代傳人,也顯示著文化傳承后繼有人。
引起大家注意的,還有一位演奏“葫蘆笙”的青年人。面對現(xiàn)場聽眾的好奇和提問,李鎧介紹說,他叫鄭撼,家住陜西省興平市,是意大利都靈威爾第皇家音樂學院薩克斯表演專業(yè)的碩士生。鄭撼利用假期學習長安古樂,堪稱“從羅馬到長安”的“絲綢之路文化使者”。
李鎧同時介紹說,西洋樂器薩克斯的前身,就是中國唐朝的木制吹管樂器篳篥。大家現(xiàn)在常說的云南少數(shù)民族樂器“葫蘆絲”,準確來講應該稱為“葫蘆笙”。笙也是古老的吹管樂器,傳到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后被訛傳為“葫蘆絲”。葫蘆制作的樂器在古代稱為“匏”,是金石土木絲竹匏革“八音”之一。因此,“葫蘆笙”與絲制樂器毫無關系。
應聽眾要求,段雁南小朋友在現(xiàn)場表演了一段塤獨奏,鄭撼也表演了一段薩克斯獨奏。
互動環(huán)節(jié)氣氛熱烈,聽眾們爭相提問。有位聽眾問:“音樂是不是具有調理身心的作用?”李鎧博士明確表示,中國古人早已經發(fā)現(xiàn)了音樂教化的康療養(yǎng)生作用。東南西北中,金木水火土,陰陽五行相生相克,就對應著樂律五調和人體五臟。學習音樂要會獨奏,更要學會團體合奏。金石土木絲竹匏革“八音齊鳴”,就在于團結協(xié)作的一個“和”字。這種祥和之音,便是“不同而和”各美其美的美美與共。他說,長安古樂的音樂心理康療研究,已經獲得技術專利,并且取得了顯著的實用效果。
時代在進步,人心古今同。以中國式“道術用”與“時勢位”天人合一有無相生陰陽易變系統(tǒng)運動思維來看,道為術之本,術為道之用,法術萬變而道不變。慢閱讀,深思考,靜心內求,就會不斷有新發(fā)現(xiàn)。聽了李鎧博士的講座,大家紛紛表示,一定要去西安博物院觀看“長安古樂絲路非遺文旅音樂會”,而且還要跟著李鎧博士傳習長安古樂和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