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雨林如綠色綢帶纏繞在地球赤道兩側,是地球最寶貴的生態(tài)資源之一。在全球熱帶雨林中,美洲熱帶雨林的面積最大,它以亞馬孫河流域為中心向四方延展,郁郁蔥蔥,廣袤無垠。這里有著極為豐富的動植物種類,也蘊藏著大量尚未被充分認識的生物學知識和自然規(guī)律。然而,由于人類活動造成的破壞,這片寶藏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帶著鳥語花香的美好和未解之謎永遠地消失。
熱帶雨林是地球上最寶貴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大致分為美洲熱帶雨林、亞洲熱帶雨林和非洲熱帶雨林3大片,其中美洲熱帶雨林面積最大,是該地區(qū)生物多樣性最高的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
雨林是降雨量甚多的生物區(qū)系,依地理位置的不同可分為熱帶雨林和溫帶雨林。19世紀末,德國生態(tài)學和植物學家辛珀爾(Andreas F. W. Schimper,1856-1901)在經過廣泛考察、收集和總結了熱帶地區(qū)的科學發(fā)現(xiàn)和各種資料后,首次把潮濕熱帶地區(qū)常綠、高大的森林植被稱為熱帶雨林,并從當時的生態(tài)學角度對它進行了科學描述和解釋,“熱帶雨林”的稱呼也沿用至今。
典型的熱帶雨林分布在赤道附近,一般在南北緯5°~10°之間,個別的延伸至15°~25°地區(qū)。所以除歐洲和南極洲外,熱帶雨林在美洲、亞洲、非洲、大洋洲均有分布。熱帶雨林終年濕熱,最冷月平均溫不低于18℃,年均降雨量2000毫米左右,沒有明顯的旱季。由于常年高溫多雨,植物全年都可生長,落在地面的枯枝落葉也很快被分解,形成土壤。但土壤中的鈣、鉀、鎂等離子也因強烈的淋溶作用(土壤物質中有機質、碳酸鹽等可溶性或懸浮性化合物在滲漏水的作用下發(fā)生遷移)而被沖走,肥力降低,土壤呈弱酸至酸性,為磚紅壤或氧化土,顏色呈紅棕或紅黃色。因此,人們常說熱帶雨林中的養(yǎng)料主要位于地面之上,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很少。
秘魯60%的領土被亞馬孫熱帶雨林覆蓋,在擁有熱帶雨林國家中排名第四。
熱帶雨林的結構較為復雜,從上到下可分為3~5層。最高的露生層(高度在35米以上,“露生”形象地描繪出少數單獨生長的高大樹木鶴立雞群,如島嶼般露出了綠色的樹冠“海面”。由于樹木高大,樹干基部往往發(fā)育有薄板狀的板根,可以起到穩(wěn)固的作用。露生層之下是高度21~35米的連續(xù)樹冠層,這一層吸收了大約7成的陽光。再往下是高度11~20米的幼樹層,顧名思義,這一層樹木的樹齡偏低,靠林中少量陽光生活。更耐陰的植物生活在高度6~10米的灌木層。熱帶雨林最底部是地面層,由于抵達這一層的陽光很少,幾乎黑暗一片,植物數量也不多。
由于終年高溫潮濕,熱帶雨林生長得非常茂盛,并形成高大而多層的結構。
亞馬孫熱帶雨林中生長著很多參天大樹,這棵樹高88.5米,于2019年被發(fā)現(xiàn),比之前的最高紀錄高出近30米。
盡管有各種各樣的板根固著植物本身,叢林中樹木倒塌事件仍時有發(fā)生。
全球已知半數以上的動植物物種都生活在熱帶雨林中。每平方千米的范圍內,物種可達數百個之多。據估計,熱帶雨林中尚有數以百萬計的微生物、植物和動物新種等待著生物學家去發(fā)現(xiàn)和命名。由于超過1/4的現(xiàn)代藥物成分是從熱帶雨林植物中提煉的,因此熱帶雨林也被譽為“世界上最大的藥房”。
1492年哥倫布發(fā)現(xiàn)美洲之前,包括亞洲、非洲、歐洲和大洋洲在內的廣袤區(qū)域被稱為舊世界,美洲“新世界”加入后,美洲熱帶地區(qū)便被生物地理學家稱為新熱帶界。在這里,葳蕤多彩的熱帶雨林無疑是生物多樣性最高的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
形態(tài)多變的藤令雨林更加神秘莫測
全球熱帶雨林面積為24億公頃,占全球森林總面積的44%。其中美洲熱帶雨林總面積約12億公頃,約占全球熱帶雨林面積的一半,可分為4大區(qū)域: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單片雨林坐落在南美洲巴西中部和北部的亞馬孫盆地中,從安第斯山脈東坡一直鋪展到亞馬孫河的入海口,綿延3000多公里;從亞馬孫盆地向東南,越過數百公里的稀樹草原和灌叢后,位于巴西東南海岸、狹長的大西洋林便映入眼簾;從亞馬孫盆地向西翻越高聳入云的安第斯山脈后,雨林再次出現(xiàn),它從太平洋岸的安第斯山脈西坡一路北上,跨過巴拿馬運河,經中美洲直抵墨西哥南部;此時向東北飛去,安的列斯群島如一串珍珠遺落在加勒比海中,群島上的一些迎風坡上也能見到殘留的熱帶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