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鐵是一項傳統(tǒng)的手工藝,在我國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早在春秋晚期,鐵器制作就已經(jīng)極其興盛;到了戰(zhàn)國末年,進入了煉鐵和鐵器制造的黃金時代。眾多的考古新發(fā)現(xiàn),有力地證明了歷史上我國冶鐵技術(shù)非常成熟而趨于完備,遠遠領(lǐng)先于世界各國。
史書、傳說中那些煉制兵器的杰出工匠的名字以及他們的故事為輝煌的冶鐵業(yè)增添了動人的光彩。大家比較熟悉干將莫邪的故事吧。干將是春秋時期吳國人,是楚國最有名的鐵匠,他打造的劍鋒利無比。楚王知道了,就命令干將為他鑄造寶劍。后與其妻莫邪花費了三年的時間,鑄成了兩把寶劍,一把叫“干將”(雄劍),另一把叫“莫邪”(雌劍)。干將知道楚王性情暴戾,一定會因為他鑄造太慢而殺害他,于是,在獻劍之前便把雄劍藏了起來,并囑咐妻子將來兒子長大了,把劍取出來,為父報仇。干將去獻劍時果然被楚王殺害。后其子長大成人,持劍將楚王殺死,為父報了仇。
小的時候,我們村子里就有一處打鐵鋪,也叫作鐵匠鋪,還有人把它叫作紅爐。農(nóng)村是靠種地維持生計的,所以干農(nóng)活自然少不了農(nóng)具,那時候用的鋤、鐮、锨、镢、鎬什么的,都是靠打鐵鋪子里打出來的。用的時間長了,自然就鈍了,有時父母就會叫我和弟弟把它拿到打鐵鋪里去讓打鐵師傅給“戩”一下,之后就又變得鋒利了,干起活來就省力好用了。
那時條件差,打鐵鋪的房子也比較破。屋子的里邊是一個大火爐,旁邊有一架風箱。屋子的中間有一個大鐵砧,鐵砧旁放著一只水缸,里面盛著水。在靠墻的地方擺放著許多已經(jīng)打好了的或要“戩”的農(nóng)具。師傅和幫手光著膀子,腰系圍裙,肩搭毛巾,站在火爐前,幫手雙手拉著風箱,“鼓嘚鼓打”地響著,爐膛內(nèi)火苗在風的吹動下隨著風箱的節(jié)拍上下跳躍著;師傅手拿大鐵鉗,掌握著放在火里的鐵件。待鐵件燒得通紅了,幫手趕緊跑到鐵砧旁抄起大錘,師傅用鐵鉗把鐵件夾住放到鐵砧上,倆人就迅速開始鍛打起來,這就叫趁熱打鐵,這個時候鐵件比較軟。師傅左手握著鐵鉗翻動著鐵件,右手拿著一把小錘,每敲打一下,幫手就用大錘用力打一下,實際上師傅的小錘是在用一種特殊的方式指揮著幫手怎樣打。師傅不用言語,而是通過小鐵錘來指揮。如果師傅的小鐵錘往砧子一側(cè)的砧膀上連擊,則是告訴幫手要下錘加力,有時還需要掄圓重擊;師傅的小鐵錘若往一側(cè)碎擊成“嘟”點,就是讓幫手停止擊打,由師傅自己用小鐵錘敲打。師傅的這把小鐵錘設(shè)計比較奇特,一頭粗而面方,另一頭則窄扁呈長方形。常言道“長木匠,短鐵匠”,意思就是說木匠不要把木料鋸短了,長了可以再鋸去,短了就不能用了;鐵匠不要將料弄長了,長了截去很麻煩,短了可以加熱抻長。
鐵件的紅光映紅了他們的臉膛。隨著“叮叮當當”極有節(jié)奏地響聲,火星四濺,倆人一陣好打,鐵件變了形狀。一會兒,鐵件的紅色消失了,鐵件冷缺變硬了,師傅就把鐵件再放進爐膛中燒,燒到一定火候,再拿出來錘打。經(jīng)過幾個回合,原來的鐵塊就變成了所需要的鐵具。再次回爐后,師傅夾著回火的鐵具伸進水缸里,隨著“茲啦”一聲響,一陣白色霧氣冒出,紅彤彤的鐵件瞬間變成了青色,一件農(nóng)具便打好了。經(jīng)過淬火后,農(nóng)具的硬度增強了,更加耐用。
俗話說:“世上有三苦:撐船、打鐵、磨豆腐?!贝蜩F是非常辛苦的活,既臟又累,特別是夏天,本來就酷熱難耐了,還要在火爐邊勞作,那個熱勁就可想而知了?!按蜩F先得自身硬”,打鐵是純力氣活,那大錘一天掄下來可是了不得的,沒有足夠的力量是不行的,一般人到后來那大錘就提不起來了。
打鐵不光是力氣活,還要有一定的技巧,好多環(huán)節(jié)技術(shù)性很強,需要經(jīng)過實踐去掌握。打造一件工具,包括選料、燒火、錘打、成型、淬火等十幾道工序,就跟炒菜一樣,從選料開始,每個步驟都有講究。如燒鐵的時候要注意火候,既要將鐵燒熟,又不能燒化了。要是火候過了,鐵板會被燒穿,而火候不足,鐵又打不開。判斷的標準是看顏色,當鐵燒紅到一定程度后就代表熟了,如果燒的泛白了,就說明已經(jīng)燒化了,所以掌握火候很重要。不同的材料采用的火候是不一樣的,打鐵時用錘的重量和力度也是不一樣的。打鐵不能死打,初學打鐵者,通常是雙手死握錘柄,硬硬地打下去,不僅累,打不了幾下,雙手都被震麻。有經(jīng)驗的鐵匠,打鐵有張力,有彈性,一錘打下去,讓大錘自然地回彈,舉錘的力氣就省了不少,也不會震手,打出來的效果還好,叮叮當當,大錘小錘,非常有節(jié)奏,雖然又臟又累,也還有點情趣。更重要的是淬火和回火的技術(shù)必須過得硬。淬火和回火技術(shù)全憑實踐經(jīng)驗,一般很難掌握。各種鐵器,盡管有的外形好看,但是如果淬火或回火的技術(shù)不過關(guān),就是中看不中用:要不就是鋼火硬了容易缺口,要不就是鋼火軟了容易卷口。所以,在打鐵這個行當,自古以來就有一個過硬的行規(guī),在每件鐵器上鑄入紅爐編號或鐵匠姓名,鐵器質(zhì)量的好與差就有了一個著落了,那些手藝高超的老師傅打的鐵具自然受到人們的喜歡,一提起來會贊不絕口。
在上世紀的七八十年代的農(nóng)村,打鐵算是很吃香的手藝活,哪家的鐵制農(nóng)具壞了就要送到鐵匠鋪去修理一下,不能用的就去打一個新的。隨著社會的進步,各種機械代替了人工,好多農(nóng)具已經(jīng)不用了,那“叮叮當當”的打鐵聲也漸漸地在人們的生活中淡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