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來一兒油浸浸兒
秋風(fēng)瑟瑟紅葉墜,水寒荷破人心碎。
整日里人忙心不閑,還沒明白究竟做了些什么,長長的一年時光,倏然間就走到了水寒荷破之時。這個時候是最令人傷感的,而傷感最多的當(dāng)是對故的懷念。
每年的“十來一兒(農(nóng)歷十月初一)”和“清明節(jié)”都是專門上墳掃墓的日子。只不過有“早清明晚十來一”之說。意思是清明前人們比較清閑,而且已經(jīng)春暖花開,人們可以提早上墳。而“十月一”前夏收秋種一直很忙,上墳修墓可以推遲稍后。
“十月一”前后,各家各戶都帶了新炸的油條到自家墳院祭拜,并對經(jīng)過一年風(fēng)吹雨淋,滿是荒草的墳?zāi)惯M行清掃和添土(添墳)。因此,就有“十來一兒油浸浸兒,上墳燒紙祭故人兒”流傳。
“清明節(jié)”也叫“寒食節(jié)”,相傳是由祭拜春秋賢臣介子推而來。而“十來一(兒)”也稱“寒衣節(jié)”,民間傳說,孟姜女新婚燕爾,丈夫就被抓去修筑萬里長城。秋去冬來,孟姜女千里迢迢,為丈夫送衣御寒,誰知丈夫卻被埋在城墻之下。孟姜女悲痛欲絕,指天哀號哭倒了長城。她找到丈夫尸體后,用帶去的棉衣重新妝殮安葬,由此而產(chǎn)生了“寒衣節(jié)”。
“寒食節(jié)”和“寒衣節(jié)”都是人們紀念先祖的一個重要節(jié)日,上墳掃墓是慎終追遠、敦親睦族的具體表現(xiàn)。然而上墳燒紙的淵源,說來卻是令人發(fā)笑的。
相傳,東漢有個叫蔡倫的人發(fā)明了造紙術(shù)。當(dāng)時求多供少,造紙生意很賺錢。蔡倫的嫂子慧娘見紙是熱門貨,便讓丈夫蔡莫找蔡倫學(xué)造紙,也開了個紙坊??墒且蛩夹g(shù)未學(xué)到家,加上偷工減料,造出來的紙張又糙又糟。質(zhì)量差就賣不出去,兩口子望著積了一屋子的紙堆直發(fā)愁。
慧娘到底是個小能人,沒多久就想出了一個歪點子——讓蔡莫裝死。慧娘抱出一捆紙在棺材前焚燒,邊燒邊哭:“如今你走了,留下這一堆廢紙還有何用啊,不如你就一塊帶去了吧!”她哭著燒著,抱了燒,燒了抱。忽然,棺材里傳出了蔡莫的聲音:“把門開開,讓我回來 ! ”
大伙一聽,以為炸尸了,嚇得目瞪口呆。有幾個膽大的把棺蓋揭開一看,蔡莫正坐在里面拿腔捏調(diào)地唱道:“陽間有錢行四海,陰間錢多把命買。不是娘子送錢多,誰肯放我回家來?”他反復(fù)唱了幾遍,穩(wěn)了穩(wěn)神說:“真是有錢能使鬼推磨呀!我到了陰間閻王讓我推磨受苦,多虧娘子給我送了很多錢,小鬼們?yōu)榱隋X都爭著替我推磨哩! 三曹官知道我有錢就伸手向我要,我把娘子送的錢全給了他們,他們就私下改了生死薄放我回來了!”
這事很就快傳開了,人們怕死去的親人沒錢受苦,便爭先恐后地到她家買紙。兩天工夫,堆積如山地草紙全部脫手了,并且從此賤價的草紙供不應(yīng)求。因為蔡莫“還陽”那天正是農(nóng)歷十月初一 ,后來十月一上墳燒紙就成了民間習(xí)俗 。
原來這上墳燒紙竟是天大騙局。所以流傳,除了對已故親人的掛念之外,想必是人們比照人間而自作主張吧。對一個人的尊敬和懷念,獻上鮮花、默默哀思是很應(yīng)該的。然而不論陽間或陰間,行賄送禮終歸是不大光彩的。我想,我們的已故親人對不勞而獲,也一定是深感羞辱的吧!
一場秋雨一場涼,但愿活著的人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