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趙匡胤是我國古代大宋王朝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他心系蒼生,仁愛施政,使得宋朝一度成為世界文明史上一段光輝的歷史。趙匡胤在平定天下后,并沒有急著開拓疆土,而是主動與周邊小國交好,以求穩(wěn)定自身統(tǒng)治,同時也避免了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禍。大宋國祚319年,在封建專制社會,能夠擁有如此統(tǒng)治時長的朝代并不算多,究其原因,離不開趙匡胤在位時期所做的一件意義深遠的事。趙匡胤有一天找來時任擢典禁軍、累遷內外馬步軍都軍頭,也就是皇官內的禁軍統(tǒng)領張瓊,讓他去找一位工藝精湛的石匠師傅。張瓊十分上心,里外里找了一百多石匠,然后從中精挑細選,選出最好的那位領去見皇上。石匠跪在地上,叩首回答:“小民家族世代以刻碑為生,汴京內外不吹不擂,石雕技藝無出其右?!?/span>隨后,趙匡胤賞賜石匠百兩黃金,命他在二密室內雕刻一座石碑,至于碑文內容,則由趙匡胤親自交到石匠手上,其他人不得而知。不多日,碑文便已刻好,趙匡胤選擇了一個良日,揭開了這座石碑的神秘面紗,石碑所在的密室后來也被稱為“誓碑殿”。
趙匡胤在這天召集滿朝文物,器宇軒昂地說道:“前段時間,朕遇到一位高人,他給朕寫下了以文制國有長運,恃武制民無善終。這是千古名訓,我們都要銘記在心。因此,我建了這座誓碑殿,命人在里面刻了一座誓碑,各位禮部的官員要記住,以后凡是有祭祀大典或者繼承皇位的皇子要登基時,必須前來謁拜,其他人員不得靠近?!?/span>是什么碑文內容如此神秘?它究竟有什么力量能夠保佑大宋的歷代皇帝都能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當時的人們是無法知曉的,直到百余年后金兵入侵,汴京淪陷后,這塊石碑的內容才被人們所知。一是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于獄中賜自盡;趙匡胤在開國伊始,為了確保大宋王朝長治久安,制定了“右文輕武”的基本國策,才制定了這三條碑文。說到這里,就不得不提一提趙匡胤為何想削弱武將的勢力,壯大文官呢?究其原因,那是因為趙匡胤是踩著無數將士的尸骨登基的,他深知戰(zhàn)爭帶給黎民百姓的只有數不盡的痛苦,他想還天下一個太平,所以在鞏固統(tǒng)治之初,對于周邊列國和來犯之敵,趙匡胤本著能勸降就勸降,能不打就不打的原則一一安撫了宋朝疆土的鄰邦。另一方面,趙匡胤是一個聰明的皇帝,他縱觀歷史,發(fā)現歷代王朝的覆滅,無一不是武將驕橫,文官羸弱,久而久之,導致嘩變。所以趙匡胤為了維護自身家族的封建統(tǒng)治,想出了削弱武將,扶植文官的辦法。第一條,不熟悉趙匡胤出身的人肯定會產生疑問,這柴氏何許人也?為何能占據頭版頭條?說來也簡單,眾所周知,趙匡胤是行武出身,最開始便是拜在大將軍柴榮的幕下,而這個柴榮,能夠成為趙匡胤追隨的對象,也正是因為他和趙匡胤有著同樣遠大的理想抱負。后來,后周太祖郭威傳位給養(yǎng)子柴榮,柴榮一躍成為后周王朝的皇帝,只可惜天不遂人愿,僅僅幾年后,柴榮便患病身亡。 柴榮去世后,幼帝和皇后難以控制朝廷內外,擁兵自重的趙匡胤就這樣兵不血刃的發(fā)動了“陳橋兵變”,接受幼帝禪讓成為宋朝開國皇帝。說了這么多,這個柴氏,指的就是柴榮的后代子嗣,趙匡胤甚至認為,即便柴氏后人有謀反的心思,也就追究到獄中讓其自盡就行了,可見趙匡胤對于柴氏后人可謂是仁至義盡。第二條比較好理解,就是不能殺文官還有那些直言進諫的人,這和大唐貞觀時期李世民廣納意見的手法如出一轍,說白了就是給所有的文官加了一道護身符,使他們不至于因為禍從口出而被殺害,同時廣開言路,積極納諫,也是封建社會統(tǒng)治時期一種民主的體現吧。第三條無須過多解釋,就是為了讓子孫后代都記住這個規(guī)定,也正因如此,大宋才能繁榮昌盛延續(xù)了數百年的統(tǒng)治。 從這三條碑文中,我們不難看出,趙匡胤屬實是一位明君,他在個人權力到達頂峰時沒有昏了頭腦,而是去反思歷朝歷代的過失,制定訓誡條令,以延續(xù)大宋朝的統(tǒng)治。現在想來,趙匡胤實在是高瞻遠矚,非常人所不能及也。然而,也正是因為趙匡胤提出的“重文抑武”政策,使得百余年后金兵入侵時,滿朝文武竟沒有一個能打的,徒留一句“北宋無將,南宋無相”供后人評說。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