鳩摩羅什譯《彌勒下生成佛經(jīng)》 (《大正藏》第十四卷)敘彌勒下生時的形象:
身紫金色,三十二相,眾生視之無有厭足,身力無量不可思議,光明照耀無所障礙,日月火珠都不復(fù)現(xiàn),身長千尺胸光三十丈,面長十二丈四尺,身體具足端正無比。
同樣是鳩摩羅什所譯的《彌勒大成佛經(jīng)》(《大正藏》第十四卷)和上述所敘基本一致:
不可思議毛孔光明。照耀無量無有障礙。日月星宿水火珠光。皆悉不現(xiàn)猶如埃塵。身長釋迦牟尼佛八十肘(三十二丈)。脅廣二十五肘(十丈)。面長十二肘半(五丈) 。
這些彌勒經(jīng)典為我們勾勒出彌勒信仰中“彌勒的形象”,也為“大佛思想”流行提供了理論支撐。山田明爾教授指出,大佛的出現(xiàn),除了出于崇敬的思想外,還必須另有一種不同的觀念,也就是被稱為“大佛思想”的新的佛陀觀。宮治昭在《涅槃和彌勒的圖像學(xué)》一書“陀歷的彌勒大佛”中,詳細(xì)的對陀歷的彌勒大佛進(jìn)行探討,他指出:
陀歷的彌勒像,處于連接印度和中國世界的道路上,而且占據(jù)著它的連接點(diǎn),反映了陀歷的地理和歷史狀況,意味著佛教經(jīng)由此路傳播到一片新世界,佛法東流,即由此開始。從法顯的見聞中可以看到當(dāng)時印度、中國佛僧往來的狀況,特別是將彌勒身高記入經(jīng)典的拓跋羅和鳩摩羅什的足跡,考慮到曇摩難提、僧伽提婆的譯經(jīng)沒有言及彌勒大佛,推測陀歷的彌勒大佛有可能是4世紀(jì)后半葉造立,這尊大佛把對佛教再生及流傳的渴望以及對這下生的大佛所寄托的彌勒下生信仰聯(lián)系在了一起,反映了“大佛思想”的原始情況。
中國的大佛主要集中在神都洛陽以西的絲綢之路或其他交通要道上。從洛陽往西,依次有:龍門奉先寺盧舍那大佛,彬縣大佛寺大佛(宮治昭認(rèn)為尊格不明),須彌山石窟大佛、麥積山石窟東崖大佛,西崖大佛、甘谷大像山、武山木梯寺、永靖炳靈寺、武威天梯山、敦煌莫高窟,以及新疆境內(nèi)的克孜爾石窟和森木賽姆石窟,從安置大佛的佛龕遺跡推測,這里曾塑造過多尊10米左右的大佛,時代大約為唐。除此之外,北面云岡曇曜五窟的大佛,南面樂山的凌云寺大佛也極負(fù)盛名(四川除樂山外,還有很多大佛,另述)。此外,在河南浚縣大伾山有高21米的依坐佛,也是彌勒大像。
由此可以看出,彌勒大佛應(yīng)當(dāng)主要開始于南北朝,盛于唐朝。一般來說,雙腳并立的依坐像,均是表現(xiàn)下生的彌勒佛。敦煌壁畫的唐代彌勒凈土圖中也能看到,下生的彌勒均表現(xiàn)為雙腳的依坐佛。
開鑿彌勒大佛唐代最盛,這一方面得益于社會經(jīng)濟(jì)快速發(fā)展,財力雄厚,很多大像均是依靠皇帝或宗室的權(quán)利和財力的支持下完成的。另一方面,也集中也反映了彌勒信仰的流行。
五一期間,我在甘谷-武山一線溜達(dá)閑逛,就看到三處大佛。主要是甘谷的大像山,武山拉梢寺的摩崖大佛,武山木梯寺的大佛。大像山、木梯寺的大佛均是唐代的依坐彌勒佛。如此短距離密集的出現(xiàn),也實(shí)證了上面所述。
大象山石窟位于甘谷縣城西2.5公里處,秦嶺西端的文旗山上。因有大佛像,文旗山又被稱為“大像山”。文旗山東西走向,東高西低,山勢巍峨,氣勢磅礴,為典型的丹霞地貌景觀,質(zhì)地為紅色砂礫巖,為開窟造像提供了有利條件。自山腳拾級而上至山巔,總長1.5公里,占地六百余畝,是古絲綢之路上甘肅東南部融合石窟與古建為一體的重要文化遺存。大像山石窟依山就勢,自西向東分為東、西兩個區(qū)域。西區(qū)以古建筑為主,現(xiàn)存古建15處,以文昌閣,魯班殿、財神殿等最具特色。東區(qū)以石窟為主,現(xiàn)存石窟22處,其中最為著名的當(dāng)屬第六號窟(大佛殿)。
大佛殿位于海拔1516米,相對高度200米的崖窟內(nèi)。該窟是一個平面作長方形圓拱形的大窟。佛龕高34米,寬14米,進(jìn)深4.5米??邇?nèi)大佛依山開鑿,因窟成佛,是一尊石胎泥塑的唐代大佛,佛高23.3米,肩寬9.5米。
大佛軀體宏厚高大,發(fā)型為水波紋肉髻;額頭中有毫光,瞳仁用近一米的黑釉大缸半鑲嵌而成。大佛嘴唇寬厚,兩耳垂肩,面相莊嚴(yán),靜穆慈祥;前頸上有三道孤形線紋,兩肩寬厚,坦胸跣足,上身著雙領(lǐng)下垂的袈裟,內(nèi)著僧祇支,束腰打結(jié),依坐在蓮臺之上,雙足各踏蓮花座;右手施無畏印,左手平撫膝蓋。大佛窟三壁有懸塑和閣樓的遺跡,左右兩壁各有方形平頂龕,兩壁畫尚有懸塑遺存,主要有觀音、妙音鳥等。
大像山石窟最早的佛事活動和開鑿造像之舉應(yīng)當(dāng)是在北朝時期。盛唐時期,在大像山開鑿了高達(dá)23.3米的彌勒大佛。宋嘉佑三年(1058年)對所有洞窟做了重新彩繪和窟前建筑的重建,在大佛窟前重修了七層樓閣,大佛全身敷泥薄塑。明萬歷年間,創(chuàng)建太昊宮等十多處宮觀建筑,明代末年建成文昌閣等建筑。清同治二年(1863年),大像山所有建筑遭火焚。同治九年(1870年),重修了大佛窟前閣樓,后又被焚。
大象山石窟最為重要的是建于唐代的彌勒大佛。此尊大佛有印度早期佛教犍陀羅風(fēng)格所特有的蓄有須發(fā),同時還具有及笈多王朝時期佛教造像的螺型頭發(fā)。在大佛兩眉之間有白毫相等特征,表現(xiàn)出北周時期頸粗、鼻寬、面部神情溫和的特征。另外還充分呈現(xiàn)出盛唐時期面容飽滿、唇潤頤豐、雙眉彎曲、兩眼明澈而略顯突起的藝術(shù)形式。在一尊大佛上同時反映出跨越北朝至唐不同時期的歷史風(fēng)貌,又兼具橫貫中西的風(fēng)格,這在佛教造像中并不多見,充分反映了中國石窟造像藝術(shù)的歷史源流,一脈相承,體現(xiàn)了中西文化在絲綢之路上交流、碰撞和相互融合。
五月隴東的清晨,些許涼意,火車準(zhǔn)時??吭诟使取N液投诖舐蓭熢谄岷谏n茫的夜色中爬上大像山,追逐絲綢之路上的第一縷陽光。當(dāng)陽光灑落在彌勒大佛時,內(nèi)心無比的激動,佛經(jīng)里所說的“光明照耀無所障礙,日月火珠都不復(fù)現(xiàn)”真的就在眼前。
這是絲路之上最美的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