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放豬娃、綢緞莊伙計、到精通六國語言、獲三個博士學位的南京總主教——紅衣主教于斌早期的開掛生活
晚清民初時期的山東,軍閥混戰(zhàn)、禍亂頻發(fā),天災與人禍交織,但由于山東獨特的人文歷史環(huán)境,在面對苦難時膠東和魯西呈現(xiàn)出兩種截然不同處世之道:膠東闖關(guān)東 魯西出響馬。
清朝晚期,山東匪患大起,其源頭正是魯西南號稱山東第一大匪窩的曹州:“省西南一帶十數(shù)州、縣幾無完土?!辈苤荨⒕抟?、梁山、鄆城等地皆有匪情。
而山東東部在晚清則出現(xiàn)了大規(guī)模的“闖關(guān)東”現(xiàn)象,在大批量移民東三省的山東人當中,山東東三府人最多。在這支闖關(guān)東的洪流中,有一家來自山東省昌邑縣(現(xiàn)山東省昌邑市)于家莊,當家人就是于斌的曾祖父于文成。
清朝末年,于斌的曾祖父于文成闖關(guān)東來到黑龍江將軍轄區(qū)蘭西縣。黑龍江將軍轄區(qū)即鎮(zhèn)守黑龍江等處地方將軍(簡稱黑龍江將軍)管轄的行政區(qū)域,以流經(jīng)境內(nèi)的黑龍江得名。
二,1901年出生在黑龍江蘭西縣
蘭西縣位于黑龍江省松嫩平原東南部,呼蘭河下游。雍正十二年(1732年)設(shè)呼蘭城守尉,蘭西歸其所管轄。光緒三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905年1月29日)才設(shè)置蘭西縣。1901年(清光緒二十七年)4月13日,于斌出生在這里。
于斌的幼年是不幸的,因為在他6歲時,父親于水源就去世了,時隔一年他7歲時母親蕭氏也去世,于斌早早就成了一個沒爹沒娘的孩子,于斌基本上是由祖父母撫養(yǎng)長大。
山東人闖關(guān)東的初始創(chuàng)業(yè)一般都是很艱苦的,于斌的幼年生活也相當不易,他也和其他當?shù)剞r(nóng)家孩子一樣去放豬,當過一段時間的小豬倌,不過于斌的祖父母很重視孫子的教育,節(jié)衣縮食讓于斌進私塾接受教育。
三,遷居到海倫縣若瑟屯,于斌人生的轉(zhuǎn)折點
1912年(民國元年),于斌11歲時,他的祖父母遷居到海倫縣若瑟屯(今海北鎮(zhèn)),由此成為于斌一生的轉(zhuǎn)折點,他的人生軌跡發(fā)生重大變化。
“圣若瑟屯”初始時期的天主教堂
建設(shè)中的“圣若瑟屯”天主教堂
海倫是由小興安嶺山地向松嫩平原的過渡地帶,屬松嫩平原的一部分。海北鎮(zhèn)位于黑龍江省海倫市最北部,素以物產(chǎn)豐富,商貿(mào)興旺著稱。海北鎮(zhèn)始建于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由法國陸神父來此建立名為“圣若瑟屯”大天主教堂,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開始建屯,公元1912年(民國元年)改為海北。
民國時期的海北天主教堂
陸神父來自于法國巴黎外方傳教會,巴黎外方傳教會與傳統(tǒng)的天主教修會不同,是歷史上最早的全力從事海外傳教的天主教組織,主要在亞洲從事傳教工作。
重建的海北天主教堂
歷史上,中國的西南地區(qū)、兩廣和東北,乃至西藏的邊緣地帶,都是巴黎外方傳教會重要的傳教區(qū)。巴黎外方傳教會于1680年到達福建省,此后陸續(xù)開辟了14個教區(qū)。
1900年義和團運動后,東北天主教會遭受重大損失,陸神父來到此地,把這里建設(shè)成黑龍江省最重要的一個天主教村莊,在日軍到來之前,這里一直都是由天主教會管理的自治村鎮(zhèn)。
“圣若瑟屯”由開始的寥寥幾戶迅速壯大,幾年間吸引來眾多天主教徒,1909年村里建成了哥德式的圣若瑟大教堂,可容納3000人,鐘樓高達43米。
今天的海北天主教堂
村莊絕大部分家庭都是天主教徒,屯里的大事小情都由教會主導,“圣若瑟屯”因天主教的凝聚力而形成的歷史,使小鎮(zhèn)蜚聲海內(nèi)外。
于斌的家庭遷居若瑟屯以后,受當?shù)刈诮虤夥沼绊?,接受了天主教信仰。于斌?4歲那年受洗,圣名保祿。
四,被陸神父認定為是教會的潛力股——于斌的青年時代
于斌英俊瀟灑,聰穎好學,被陸神父發(fā)現(xiàn)是個可造之才,認為孺子可教,為了充實教會的后備力量,先后保送他進入海倫縣的高等國小和黑龍江省第一師範學校就讀。
陸神父當時只是希望他將來能擔任村里的教師,完全沒有料到其能有后來那樣耀眼的開掛人生。
于斌少年時代就表現(xiàn)出來其高昂的愛國熱情和優(yōu)秀的組織能力,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fā),18歲的于斌就成了黑龍江省第一師範學校學生團的團長和齊齊哈爾街頭的偶像演說家。
于斌太過招搖,引起了黑龍江督軍鮑貴卿的注意,把他列入黑名單要逮捕他,于斌在省城待不下去,只得返回老家,于是有了一段演繹綢緞鋪的伙計的插曲。
就是在老家若瑟屯的這些日子,于斌終身修道的志向漸趨堅定,他立下志愿獻身教會,這個家中長房唯一的男孩,在得到祖母的大力支持后,于斌終于進入修道院的大門。
五,羅馬十年,開啟于斌的開掛時代
于斌先入吉林神羅修院,后往上海震旦學院念預科,其后在公元1924年被保送往羅馬傳信大學就讀,在羅馬十年,由此開啟了于斌的開掛時代。
優(yōu)秀的學習環(huán)境,使聰穎好學的于斌如虎添翼,這個來自東北凍土的青年,一不小心竟然拿到了三個博士學位。
1928年晉升司鐸,后留校任教授,參與教廷外交工作。日本占領(lǐng)東北后,于斌的愛國熱情再次噴發(fā),在羅馬組織青年學生進行反日救亡宣傳。1931年到1933年,于斌通過在梵蒂崗圖書館的工作,成為少見的精通拉丁、英、法、德等六國語言中國神父。
在首任駐華宗座代表剛恒毅(Celso Costantini)的推薦下,公元1933年于斌以「中華公教進行會總監(jiān)督」的名義回到中國,其主要工作是中國教會的扎根與教友的培育。
回國后,于斌又兼任教廷駐華全權(quán)代表公署秘書、天主教《益世報》總發(fā)行人;1934年,被教廷駐華代表公署委任為中華全國公教學校視察主任。
于斌擁有三個博士頭銜不免讓人心生敬意,其外表高大英俊,再加上不俗的演講口才和組織策劃能力,一時好評如潮,為天主教會多有建樹,1934年,于斌又受聘為北平輔仁大學董事長及倫理學教授。
于斌主教在梅縣
于斌與公教進行會部分會員合影
繼九一八事變以后,日本全面侵華的野心日益見長,,1936年,第一次全國公教進行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與會代表有總主教、主教23人,司鐸65人,各教區(qū)代表123人,指導團主席為第二任駐華宗座代表蔡寧,主席團名譽主席為馬相伯,主席為陸伯鴻。
于斌與馬相伯等合影留念
于斌作為中華公教進行會總監(jiān)督,體察到日本侵華戰(zhàn)爭的威脅已經(jīng)迫在眉睫,于是號召天主教會發(fā)起“獻機”運動(捐獻飛機),表現(xiàn)出天主教會的愛國情懷,許多人因此改變了天主教徒不愛國的成見。
七,被祝圣為南京教區(qū)主教,拉開了他在教會歷史上輝煌成就的序幕
1936年7月17日,于斌被教總庇護十二世任命為南京代牧區(qū)主教。南京是當時國民政府的首都,于斌以華人身份被認命首都教區(qū)主教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1936年,北京于斌祝圣主教典禮
1936年9月20日,在北京西什庫救世主堂接受了教廷駐華全權(quán)代表瑪利奧·蔡寧總主教的祝圣。
?于斌被委以重任,任命為首都南京代牧區(qū)主教,表現(xiàn)出教廷對于斌的信任和重視,也代表對中國本地教會的期望,因為當時北平、上海等大城市,主教此時都是由外國人擔任。所以教會內(nèi)外影響很大,教外的社會名流也多人前來。
于斌祝圣主教后在石鼓路天主堂的慶祝活動
慶祝于斌晉牧在石鼓路天主堂的儀式
民國36年上海教區(qū)惠濟良主教黎培理公使和于斌總主教主持圣母抱耶穌像儀式
羅馬圣座欽準佘山圣母像舉行加冕典禮之后,上?;荩迹┲鹘逃诒灸耆仑ノ迦疹C發(fā)牧函,規(guī)定于五月十八日中華圣母瞻禮大禮日舉行此項大典。
當日佘山圣母加冕禮,讀禱詞的是上海教區(qū)惠濟良主教,給進教之佑圣母像戴皇冠的是南京總主教區(qū)于斌總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