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曹穎遜
縱觀攝影發(fā)展史,自攝影術誕生以來,攝影由最開始的繪畫輔助工具,逐漸演變?yōu)橐婚T獨立的藝術門類,這其中與科技的發(fā)展密不可分,隨著攝影器材和技術的不斷進步,攝影涉獵領域不斷外延,攝影理論體系也在探索和形成之中。[1]在豐富其理論體系的過程中,關于現(xiàn)今紛繁復雜的攝影類型,劃分的標準眾說紛紜,在此從攝影表現(xiàn)方式將其劃分為兩大類:藝術攝影和紀實攝影,并分析兩種攝影類別的各自特點和兩者的重疊性,探索其劃分的意義所在。
藝術攝影的定義及發(fā)展
藝術攝影是攝影師以照相機和感光材料為工具,運用畫面構圖、光線、色調(diào)等手段來表達主題并獲得其藝術形象。拍攝者根據(jù)藝術創(chuàng)作構思,運用攝影造型技巧,經(jīng)過暗房制作的工藝程序,制成有藝術感染力的照片。這類攝影作品通常具有非常強烈的藝術性,在拍攝攝影對象時不以真實性為絕對前提,在攝影成像基礎上,對作品進行不同程度的改動,從而使之帶有藝術審美和個人情感的主觀意愿。
藝術攝影的歷史發(fā)展在所有攝影類別用途中最為悠久,在發(fā)展過程中分支眾多,人像攝影、風光攝影、廣告攝影等等,在人們的生活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攝影知識理論體系中亦是如此。藝術攝影成為主流派別之一主要是因為攝影師的雙重身份導致。追溯到攝影術的起源是利用小孔成像原理制作而成的畫匣子,通過光學原理將景物投射到畫布上,便于看清巨大景物的比例,這在當時是多數(shù)畫家普遍用來輔助作畫的工具,利用這個畫匣子可以使景物更加具象和清晰,而攝影發(fā)明人達蓋爾就是在作畫時注意到了這個畫匣子才促成了攝影的誕生。所以最開始的攝影與繪畫在本質(zhì)上有相同之處,即對藝術的追求。
在攝影發(fā)展早期階段,有一些寫意派的攝影師會刻意將畫面模糊,比如在鏡頭上直接抹上一層凡士林或附上薄紗,甚至對感光的底片打起主意。[2]
自從攝影技術進入數(shù)碼時代,無論是在攝影成像的同時,還是攝影成像的后期,對影像進行數(shù)字化加工變得更加便捷,創(chuàng)意攝影這一概念應運而生,攝影與繪畫、電腦制作、平面設計等結合,形成富有時代特色的新興藝術。
紀實攝影的定義和特點
攝影術除了具備各種藝術手段,從它誕生之時起,同時也具備記錄客觀事實的特性。在人們?nèi)粘I钪?,被廣泛應用。攝影的記錄特性,也是歷史事件,文化生活,社會現(xiàn)狀的真實記錄,具有歷史文獻價值和社會學意義。
上升到另一攝影分類的紀實攝影,這個概念來自于西方的“Documentary?Photography”和“Photojournalism”,1940年“紀實攝影”被美國紀實攝影家多蘿西婭蘭格定義為反映當下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主要記錄人的活動,描繪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制度、習俗等,揭示人類行為的生活方式。
在中國,紀實攝影經(jīng)過中國本土文化和傳統(tǒng)歷史內(nèi)涵的影響和熏陶,在西方發(fā)展的基礎上又展現(xiàn)出了嶄新的生命力。
中國紀實攝影流派從傳統(tǒng)的藝術攝影中剝離出來的轉折點是在1979年,剛恢復的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的討論會議上,提出新聞攝影是否屬于藝術。新聞當然不等同于藝術,于是在這一群攝影藝術家討論聲中,新聞攝影的隊伍被強行脫離攝影家協(xié)會,在1983年獨立創(chuàng)辦了中國新聞攝影學會。這是紀實攝影流派在中國開始自身獨立發(fā)展的重大開端。[3]
紀實攝影最大的特點就是人文精神,這類攝影的取材范圍廣泛,可以是戰(zhàn)地拍攝、歷史事件、突發(fā)災害拍攝,也可以是普通化的民眾生活,記錄社會現(xiàn)象和所見所聞。但無論是何種素材,都體現(xiàn)了攝影者的生活觀和價值觀,并影響著觀者,通過記錄社會現(xiàn)狀、民眾生活,展現(xiàn)了人對生命的尊重與關懷,體現(xiàn)了濃烈的人道主義精神和道德準則。
藝術攝影與紀實攝影的區(qū)別
藝術攝影與紀實攝影由于他們的拍攝目的不同,手法也大相徑庭。藝術攝影是在內(nèi)容客觀存在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的是攝影師主觀意愿和主題表現(xiàn),攝影作品的成型包括前期制作和后期加工兩方面,在前期拍攝過程中注意擺位和攝影技巧,拍攝手法豐富多變,并不拘泥于抓拍。后期制作的強大作用也不容忽視,現(xiàn)在有很多后期制作軟件,Photoshop等進行藝術再創(chuàng)造,給予畫面強有力的視覺沖擊。總之,為了達到視覺效果,可以窮盡一切手段。
紀實攝影的拍攝手法與藝術攝影不同,尊重和了解被攝對象,不刻意擺拍,不虛構不修飾,客觀記錄被拍攝場景,展現(xiàn)一個真實的世界。紀實攝影包括新聞攝影和報道攝影,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被拍攝對象的動作、表情、人與人的關系瞬息萬變,唯有用高速快門抓拍才能將那一瞬間的畫面定格,這樣的作品才能是自然、真實且富有生活氣息的,攝影師在主觀的希望尊重客觀事實的前提下再去用光線、構圖以及拍攝角度、光圈景深等等一系列調(diào)整來呈現(xiàn)被拍攝對象。在此過程中,一定不能主觀的要求被拍攝對象自然的狀態(tài),在拍攝過程中只能通過自己調(diào)整機位、拍攝時間等,因此紀實拍攝更加注重內(nèi)容的真實性,這也體現(xiàn)了新聞報道傳播的價值。
紀實攝影大多出現(xiàn)在新聞傳播行業(yè)之中,典型特點除了上面提及的真實性外還有就是時效性。新聞所報道的內(nèi)容通常是當時社會中所暴露的問題,這些問題往往帶有普遍性、代表性、危害性,如若不及時報道出來暴露于公眾面前,那么這些問題和矛盾便遲遲不能解決,久而久之勢必會造成矛盾銳化,引發(fā)不可預期的社會動蕩。[4]而藝術類攝影本身屬于藝術創(chuàng)作,藝術創(chuàng)作的周期是不受時間限制的,少則幾周多則幾年,這都不足為奇,因為藝術攝影師是想通過攝影作品向觀看者表達自身主觀意愿和情感,而情感在人類發(fā)展史上是共通的,不會因時間的逝去而不被欣賞和理解,因此藝術攝影并不以時效性為必要要求。[5]
法國著名人文攝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CARTIER-BRESSON,1908年8月22日-2004年8月3日),決定性瞬間理論的創(chuàng)立者與實踐者,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攝影家之一及'現(xiàn)代新聞攝影之父'。
決定性瞬間,包涵了紀實攝影的精髓。從時間和空間把握取舍,更加鮮明地突出內(nèi)容,反映社會生活即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場面,反映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紀實攝影,看上去簡單,但并不是原封不動的照搬,而是洞察平凡中的不平凡,面對紛繁復雜,瞬息萬變的現(xiàn)實場景,截取最有時代代表性的瞬間。
紀實攝影的社會功能在其英文釋義“document”文獻文件一詞中可以體現(xiàn),具有信息存儲和教育意義。不論是人文攝影還是新聞報道都是將最真實的現(xiàn)象傳遞給讀者,攝影師肩負著向大家傳達有新聞價值和教育意義內(nèi)容的使命,具有價值導向的作用。通過記錄不同人群的生活,對大眾起到啟迪和思考的功能。哲人說思想是生命的蘆葦,思想的教育在人類文明發(fā)展地位舉足輕重。而藝術類攝影對于教育這方面僅僅是附加值,攝影師更加注重的是創(chuàng)作作品的審美價值,強調(diào)的是美學的培養(yǎng),希望觀看者得到藝術層面視覺的直觀強烈的感受從而擴寬對美的理解領域和共鳴,這是攝影師與觀看者審美感的碰撞與交流。
藝術攝影與紀實攝影相互重疊
以上說明的是兩種攝影類型側重點的不同,但同為攝影,兩者并非全無共同之處。在攝影作品中,有些作品既帶有紀實性又帶有藝術性,給攝影類別的劃分出了一個難題。這多出現(xiàn)在人文攝影作品中,比如攝影家姜健的照片《主人》中,拍攝的作品主題的確是紀實性內(nèi)容,但在拍攝手法方面卻采用了完全藝術的方式,拍攝對象一律采用正面擺拍,違背了紀實攝影中所要求的抓拍和不干涉拍攝對象的原則。這類攝影被學者公認為是藝術性紀實攝影。在此認為,在紀實性藝術攝影和藝術性紀實攝影的劃分中,應從攝影者出發(fā)點判斷如何分類,若攝影師拍攝目的是記錄他所看到的事實現(xiàn)象,那么就應該屬于紀實攝影。鑒于它所呈現(xiàn)的藝術性,我們則應用更加包容的包容的眼光來看待,并非紀實攝影就必須不帶任何藝術色彩。在學術界,攝影分類分為兩派,一類是線性分類,一類是交叉分類,線性分類過于絕對,交叉分類能更加全面的概括攝影種類以及更好地處理攝影作品種類中的重合部分。[6]
攝影分類的意義
攝影分類的意義在于為理論的清晰條理化,更好的把握宏觀和微觀的尺度。隨著大眾攝影的普及,攝影種類變得繁多復雜,攝影的內(nèi)涵也在不斷擴充,攝影的理論知識體系也應該不容忽視。將攝影分類更有助于攝影學習者在某一攝影領域耕耘鉆研精進,在攝影這一宏觀領域系統(tǒng)地把握攝影整體理念和知識體系,在微觀角度切入研究不同攝影所需掌握技術。宏觀與微觀結合,更有助于提高效率和專業(yè)方向道路的深入。[7]比如新聞紀實攝影的科班學生就不必過多的關注攝影的專業(yè)美感與造型設計,很多學生認為技多不壓身,過多的去注重攝影技巧,光線、構圖、影調(diào)、色彩,而往往不夠重視紀實攝影所需真正內(nèi)容。[8]應該更加注重培養(yǎng)學習者的細節(jié)刻畫能力,人文主義關懷。盡管紀實攝影中形式的重要性不能忽視,但美感的呈現(xiàn)并不應放在第一位。[9]
面對藝術攝影和紀實攝影的評價標準,二者截然不同,不可混淆,比如有人對藝術攝影用紀實攝影的標準來衡量,對過多的技術手段加以指責;對紀實作品,有人拿構圖,色彩,用光來衡量,忽略其社會意義,這些都是混淆兩類不同性質(zhì)的攝影屬性的結果。
當今信息時代,影像文化成為了文化主流形態(tài),作為影像文化基礎的攝影,自誕生到現(xiàn)在歷史也就僅有一百多年,發(fā)展極快,但是攝影分類問題一直是相對滯后的,但同時也是非常迫切需要解決的。在攝影的發(fā)展中,由于沒有完整的符合邏輯的分類,出現(xiàn)了定義混亂和概念沖突的問題。攝影分類的完善會極大促進攝影知識理論體系的健全,理論往往走在實踐前頭,更加有助于實踐的指導。只有對攝影類別的本質(zhì)屬性有清晰條理化的認識,避免造成攝影這一學科體系的混亂無序,才能高效的讓攝影實踐向前發(fā)展。[10]
再者,在現(xiàn)今大大小小的攝影展和攝影比賽中,攝影的分類細化可以使比賽更加公正化和專業(yè)化,也可以使得觀看者范圍更加精準。
若攝影不分類,那么參加攝影比賽的作品類型繁多,體現(xiàn)內(nèi)涵不一,評委也無法有統(tǒng)一的評判標準來判斷攝影作品的高低好壞,這樣下去勢必會產(chǎn)生比賽的不公正性,同樣也不夠?qū)I(yè)。參賽作品必須要有一定的共同性性才有比較的意義。對于觀賞者而言,想觀賞的攝影作品類型都有自己的偏好,因此攝影類型的劃分也更有利于觀看者更精準的找到自己喜好的攝影作品。
參考文獻:
《攝影史話》吳剛 著 中國攝影出版社 1991.2
《論“攝影文化”的宏觀體系及其特征》李文芳 著
《視覺維度——第七屆全國攝影理論研討會論文選》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理論研究部 編 中國攝影出版社 2005.5
《攝影謊言》伍振榮中國攝影出版社 2009.6
《中國影像革命》胡武功 著 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 2005.11
《新聞攝影學》徐忠民浙江大學出版社 1996.6
《世界攝影史》顧錚 著 江蘇美術出版社 2000.7
《商業(yè)廣告攝影》王曄 著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2012.4
[1]《中國高校攝影教育概覽》宿志剛編著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 2009.5
《報道攝影》曾璜 著浙江攝影出版社 2004.11
[2]《視覺維度——第七屆全國攝影理論研討會論文選》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理論研究部 編 中國攝影出版社 2005.5
[3]《攝影史話》吳剛 著 中國攝影出版社 1991.2
[4]《新聞攝影學》徐忠民浙江大學出版社 1996.6
[5]《世界攝影史》顧錚 著 江蘇美術出版社 2000.7
[6]《中國影像革命》胡武功 著 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 2005.11
[7]《論“攝影文化”的宏觀體系及其特征》李文芳著
[8]《中國高校攝影教育概覽》宿志剛編著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 2009.5
[9]《中國影像革命》胡武功 著 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 2005.11
[10]《報道攝影》曾璜 著浙江攝影出版社 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