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高祖劉邦起于草莽之間,卻在短短數(shù)年間滅秦建漢,成為中原大地的主宰。他的朝代,對后世影響極大,但他本人卻因為濫殺功臣為人詬病,特別是對于兵仙韓信的處置。在民間各種版本中,韓信之死充滿這謎團(tuán),但大體都與呂后、蕭何有關(guān)。司馬遷的《史記》中記錄了韓信的遺言: 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 小玨很是疑惑,韓信自己死到臨頭,為什么還會喊出蒯通的名字?要知道,感嘆歸感嘆,后悔歸后悔,此時韓信說出這個人,就是將他陷入萬劫不復(fù)的深淵。所以,當(dāng)劉邦回京后,立即命人逮捕了蒯通。 蒯通是秦末漢初時靠嘴皮吃飯的辯士,他與韓信的緣分要從楚漢相爭算起。當(dāng)時,韓信受命攻打依附于項羽的諸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破趙、代二國,并且逼降燕國。下一步,韓信將按照與劉邦的約定,向東攻打齊國。 然而,韓信還沒有動身,卻得到了情報,劉邦已派酈食其勸降了齊王。這樣一來,自然可以免去戰(zhàn)爭之苦,韓信準(zhǔn)備罷兵。 就在此時,蒯通找到了韓信,說了兩個意思。第一,將軍現(xiàn)在要退兵,有漢王的命令嗎?漢王沒有新的指示,您憑什么擅自更改計劃?第二,將軍您帶了幾萬人,打了這么久,才打下趙國五十多城。酈先生單槍匹馬,就憑一張嘴皮,收降了齊國七十余城。您能眼睜睜看著他的功勞比你大嗎? 蒯通沒說一句廢話,直接點明了利害關(guān)系,韓信聽聞,馬上攻打齊國。齊王本來以為投降就安全了,完全沒有準(zhǔn)備,大敗而逃,臨行之時還將酈食其用沸水煮死。 此時,最大的贏家就是韓信,他坐擁幾個諸侯國,手下精兵如云。漢王劉邦也不得不安撫他,正式冊封他為齊王。項羽也派人拉攏他,想與他聯(lián)合。毫不夸張地說,韓信倒向哪方,哪方就能獲取天下。 從韓信自身的角度來說,他在項軍中沒有出人頭地,是蕭何向劉邦引薦了他,并讓他成為大將軍,給予了他施展才華的舞臺,所以他從心底是愿意繼續(xù)追隨劉邦的。 然而,蒯通又神秘地對韓信說:“我學(xué)過相面,從將軍您的面相看,不過是封侯爵,但從您的背影看,又尊貴異常。” 韓信當(dāng)然不明白這是什么道理,蒯通這才又說了一大通話,核心意思就是,坐等劉項相爭,坐收漁翁之利。他讓韓信兩不相幫,利用目前的實力,保持劉邦項羽兩者的存在。只有他們互相爭斗,又消滅不了對方,韓信本身的價值才會無限放大。最后,韓信可以抓緊時間發(fā)展壯大,形成三分天下,鼎足而立之勢。 其實,這基本上就是諸葛亮隆中對的秦末戰(zhàn)爭版。然而,蒯通的主張還是被韓信婉言謝絕了。他最后還是選擇了劉邦,這也導(dǎo)致楚漢之爭很快就分出了結(jié)果。劉邦平定天下,成為開國皇帝,韓信的命運(yùn)也急轉(zhuǎn)直下,最終落得生死名滅的下場。 韓信是被處死了,還被滅了三族,可他還是給蒯通帶來了大麻煩。漢高祖就直言不諱地問他:你為什么要唆使韓信謀反?如果說不上來,就要像酈食其一樣被烹死。 要是一般人,早就被嚇得結(jié)巴說不出話來。蒯通不愧是見過大場面的,他馬上向劉邦說:“我就是狗,狗都是會對主人之外的人狂吠不止的。我那個時候的主人是韓信,而不是您,所以當(dāng)然只會向著韓信了?!?/p> 一下子,蒯通又為文化寶庫中貢獻(xiàn)了“各吠其主”這個成語。可是蒯通還沒有結(jié)束他的高談闊論:“當(dāng)時,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誰先搶到就是誰的。天下那么多豪杰都在搶天下,您難道都要把他們找來,一一殺掉嗎?”這又是成語“秦失其鹿”的出處。 劉邦聽完后,立即收起了殺念,命人放在蒯通。他很清楚,如果殺了蒯通泄憤,不但于事無補(bǔ),反而會讓忠臣膽寒。只有獎勵忠心,才更有利于維護(hù)漢朝的統(tǒng)治。作為統(tǒng)治者,他知道凡事要向前看,而不能糾結(jié)于過往。蒯通也是利用這個道理,成功為自己撿回一條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