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王朝中,嬪妃的作用,不光是為了皇帝個人的歡愉,更是為了延續(xù)皇家的香火,為皇家開枝散葉。嬪妃如果能生下子嗣,特別是皇子,必然會身價倍增。如果生下的是長子、太子,那更是勞苦功高,甚至有可能成為皇后、太后。然而,宋真宗趙恒的母親,卻并不是如此。
趙恒的母親姓李,出身也很高貴,是中山王李英的女兒。而且,李氏嫁給宋太宗趙光義,還是宋太祖趙匡胤親自提出的。當年宋太祖無意之間發(fā)現李氏年紀輕輕,長得漂亮又有德行,便向弟弟提及,還特意安排李氏成為了趙光義的妾室。
李氏的到來,其實為趙光義解決了一個大問題。此時的趙光義,雖然先后娶了尹氏和符氏,還有其它妾室,卻一直到27歲都沒有子嗣。這在那個十六、七歲就成婚的年代,已經是很少見了。李氏剛剛入門之后,就傳來喜訊,為趙光義生下了長子趙元佐,三年后,又生下了皇三子趙恒。此時趙光義的兒子才逐漸增多,終于不必為繼承人發(fā)愁了。
趙恒后來被立為太子,并且繼位為皇帝,即歷史上的宋真宗。其實,趙元佐作為長子,在沒有嫡子的情況下,雖然沒有被趙光義公開立為儲君,但一直都是重點培養(yǎng)的。趙元佐生性機敏,擅長騎射,長得還很像宋太宗,本來很有機會承繼大業(yè)。
可是,趙元佐生性意氣風發(fā),正義感太強。因為趙光義之所以能夠當上皇帝,口口聲聲說是當年他們趙家在杜太后的主持下定了“金匱之盟”。這個盟約內容卻是很奇怪的:宋太祖如果駕崩,皇位不傳給兒子,而是傳給弟弟趙光義。宋太宗如果駕崩,皇位也不傳給兒子,而是傳給弟弟趙廷美。直到趙家兄弟都死了,皇位才傳回給宋太祖的兒子。
這個盟約是否由宋太宗偽造,成為他繼位的理論依據,眾說紛紜。但是,即便是真的,那宋太宗就要做好百年后傳位給趙廷美的準備。宋太宗并沒有這個打算,反復打壓趙廷美,并誣陷他謀反,最終被貶為庶人后憂懼而死。
趙廷美死得冤,天下都知道,都不敢說,只有宋太宗的長子趙元佐仗義執(zhí)言,多次勸說自己的父親。后來甚至為此生病發(fā)瘋,讓人唏噓不已。趙元佐也被宋太宗貶為平民,如果他心狠一些,估計皇位沒有宋真宗趙恒什么事了。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趙元佐的關系,李氏一直也沒有得到宋太宗的寵愛。盡管她生下了兩個皇子,甚至還有兩個夭折的公主,盡管趙恒后來還立為太子,她的地位一直很低。趙光義當皇帝之前,宋太祖還冊封她為隴西郡君,作為妾室也不低了。但趙光義當了皇帝,李氏卻只得到了一個不倫不類的夫人封號。
夫人這個稱呼,在唐朝之前,尤其是漢朝還是非常稀罕的。但是到了宋朝,宮中早已沒有了這個封號。也就是趙光義這個舉動,才莫名其妙地安排了李氏。
其實,在趙元佐發(fā)瘋被貶之后,受寵的皇子就是趙恒,也是李氏所生。按理來說,李氏也應該母以子貴才對,但不知道為什么,李氏的地位就是如此安排,在太宗朝一直都沒有改變。尤其是在符皇后去世后,在長達十多年時間里,后宮皇后位置空缺,宋太宗也沒有考慮過李氏,寧愿等到另外一個李皇后的到來。
作為生下太子和皇長子的嬪妃,李氏的地位應該是很高的,但在太宗朝卻看不到這一點。哪怕是李氏病逝,太宗也沒有什么表示,既沒有追封,也沒有特別的哀悼活動。直到宋真宗繼位之后,這才為自己的母親追尊了元德皇后的謚號,地位還在明德李皇后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