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游記》中,孫悟空當然是最受歡迎的人物,相反,很多讀者并不喜歡看似正襟危坐地唐僧。沒有法術(shù)只會紙上談兵還是其次,關(guān)鍵是他忠奸不分,多次冤枉孫悟空。特別是在前期,他幾次三番都想趕跑孫悟空。除去“三打白骨精”那一回合外,孫悟空出手打死6個強盜就是師徒兩人第一次沖突。
這個情節(jié)時在《西游記》原著第十四回“心猿歸正 六賊無蹤”中出現(xiàn)的。當時唐僧的隨從全部被妖怪所吃,而他膽戰(zhàn)心驚怕得要死,幸虧在五行山下救出了孫悟空,并收為徒弟。此時,孫悟空馬上打死了一只老虎,讓唐僧看出他的手段高超,這才放下心來, “愈加放懷無慮,策馬前行”。
然而,在陳家莊出來之后,遇到了六個強盜,卻引發(fā)了師徒之間第一次沖突。這六個強盜是凡人,并沒有什么法術(shù),對著孫悟空劈里啪啦砍了七八十刀,仍然不知道闖下大禍,還癡癡地在原地贊道:“這和尚的頭好硬!”
當孫悟空動手之后,這六個強盜自然就沒有了活路,一個個都死在了久未見人血的如意金箍棒之下。
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場景發(fā)生了,唐僧不但沒有表揚孫悟空,反而將他臭罵一頓。原因竟然是強盜不該打死,既然他們準備開溜了,就不該再窮追猛打。如果這番話放在現(xiàn)代社會,還能做正當防衛(wèi)或者防衛(wèi)過當?shù)霓q論。然而在當時強者為尊的時代,這話說得太腐儒了。
更不中聽的是,唐僧說來說去,竟然說“亂打傷人,我可做得白客,怎能脫身?”這話說得就很自私了,讓孫悟空更為惱火,與之爭辯起來。
若論法術(shù),唐僧啥都不會,但坐而論道,口舌之爭,孫悟空又怎么會是他的對手?沒有幾句,碎碎念的唐僧就將孫悟空氣跑了。
這段描寫,往往被認為是唐僧黑白善惡不分的證明。然而,您是不是覺得很詭異嗎?三打白骨精的時候,唐僧死活不相信孫悟空,是因為白骨精變成人形,也沒有加害唐僧的表現(xiàn)。然而,這六個強盜,已經(jīng)殺氣騰騰,如果不是孫悟空,唐僧就要等到第十一世才能取經(jīng)了。那么,唐僧再蠢,再糊涂,也沒有糊涂到這個地步吧?
其實,表面上的原因是殺生,其實根本就是對于佛家大道追求的不同。這六個強盜,不是無名之輩,吳承恩在他們出場時,已經(jīng)交待了姓名:
你是不知,我說與你聽:一個喚做眼看喜,一個喚做耳聽怒,一個喚做鼻嗅愛,一個喚作舌嘗思,一個喚作意見欲,一個喚作身本憂。
這六個強盜,合起來就是眼、耳、鼻、舌、腦、身,實際上就是佛家的六根。對于《西游記》這樣一部恢弘巨作來說,不會無緣無故浪費大量筆墨放在無用之處。吳承恩能讓六個強盜擁有自己的名字,必然是用心良苦的。
佛家講究六根清凈,這六個強盜,代表著六根。他們前來騷擾唐僧師徒,也就是代表他們的六根并不清凈。這一點,唐僧雖然是凡胎,但畢竟修為深厚,獨具慧根,一定是能夠猜出來的。因此,他認為應(yīng)該提高修為,通過修煉禪心,苦讀經(jīng)書,靜心養(yǎng)氣來斷絕六根。
唐僧能夠看出來,孫悟空自然也看得出來的。他的態(tài)度一如在大鬧天宮時的剛猛果決,都是一棍子打死。
我們知道,西天取經(jīng)的九九八十一難都是設(shè)定好的,也就說包括強盜在內(nèi)都是靈山方面安排好的。然而,這一次難,雖然孫悟空過關(guān),但畢竟留下了巨大隱患。佛祖看出了孫悟空野性還未馴服,仍然好勇斗狠,只憑借武力解決問題。因此,觀音則出面,制造了圈套,讓孫悟空戴上了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金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