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Wanx Lanfgar yif
粉藍(lán)衣裳藍(lán)茵茵,羊皮領(lǐng)褂白生生。阿老表你要來呢噶,阿表妹你要來呢噶,上好的美酒你要喝呢噶……
——楚雄彝族酒歌《粉藍(lán)衣裳藍(lán)茵茵》
一首酒歌居然以描繪稱贊服飾作為開頭,足以見得彝族人民對于自身民族服飾的喜愛之情。可以想象得到,彝族青年男女在交往時穿著鮮艷的粉藍(lán)衣裳和嶄新的羊皮領(lǐng)掛,在歡聲笑語中互和酒歌,那是一幅多么熱烈、美好的圖景。
上一篇《高山頂上茶花開 | 中部方言彝族服飾》為大家介紹了彝語中部方言羅羅頗土語分布中心地帶的彝族服飾,包括楚雄市、南華縣、牟定縣、姚安縣等地。由于羅羅頗土語的彝族服飾類型較多,用一篇文章介紹起來篇幅過長,所以這一篇繼續(xù)為大家介紹羅羅頗土語分布邊緣的彝族服飾。
羅羅頗土語的東部邊緣
中部方言彝族在楚雄州內(nèi)主要分布在楚雄州西部的幾個縣市,少量分布于楚雄州東部的武祿元(武定、祿豐、元謀)三縣,其中以武定縣的白彝和密岔(自稱為“羅羅頗”和“密切頗”,語言均屬于彝語中部方言羅羅頗土語)兩個支系的服飾最具代表性。
△ 節(jié)日慶典中的武定白彝婦女
武定白彝
武定白彝主要分布在武定縣的貓街、高橋等鄉(xiāng)鎮(zhèn),是武定縣人口第二多的彝族支系。
服飾形制較為簡單,婦女頭戴鑲有銀花、銀老者等銀飾的繡花魚尾帽,魚尾上一般用紅藍(lán)等色的毛線絨球裝飾,魚尾帽下壓一塊陰丹藍(lán)布,一些心靈手巧的婦女還在藍(lán)布的兩端繡上一朵小花,并用絨線裝飾;身穿粉紅色系的長袖上衣,衣領(lǐng)、肩托和袖口用繡花圖案和花邊裝飾;圍腰有平頭圍腰和尖頭圍腰兩種款式,其中尖頭圍腰還要用銀鏈、銀鑲做成圍腰鏈,穿著時掛在脖子上,兩款圍腰上均有挑花刺繡圖案,圍腰飄帶上也有繡花,許多婦女還會用流蘇、串珠等裝飾圍腰;下著長褲,膝蓋以下至褲腳處都有繡花圖案裝飾。
△ 盛裝的武定白彝婦女,穿著艷麗的“粉藍(lán)衣裳”。
△ 武定白彝特色的魚尾帽,繡有精美的山茶花圖案。
△ 過去婦女多留長發(fā),所以佩戴頭飾時還要梳一根長辮盤在頭上,將魚尾帽固定住。
△ 肩托上的刺繡山茶花圖案和單結(jié)盤條繡
△ 圍腰上的十字挑花,有菱形花、中國結(jié)等圖案
△ 與大部分楚雄彝族支系不同,武定白彝圍腰飄帶尖尖上的蝴蝶圖案是用平繡繡法。
武定彝族密岔支系
武定彝族密岔支系的服飾與白彝大致相同,但由于分布村落與漢族聚居區(qū)更接近,早期服飾更偏向漢族,穿無繡花純色上衣,系白布底繡花圍腰或純黑色圍腰,有的甚至在日常生活中完全著漢裝或時裝。
八十年代后服飾又與白彝或周圍其他民族(如傈僳族)相趨同,開始用平繡、挑花圖案裝飾肩托、袖口、衣襟和褲腳,戴繡花魚尾帽與陰丹藍(lán)布,繡花圖案也與白彝的類似,但在服飾形制上也保留了一些自身的特色。
△ 武定彝族密岔人的老照片,衣服和圍腰款式都與當(dāng)?shù)貪h族十分接近。
△ 八十年代后的密岔人服飾,衣服配色變得鮮艷了許多。
△ 有的密岔女性還要在長袖上衣外面套一件傳統(tǒng)的黑色無袖領(lǐng)褂
△ 武定彝族密岔女性的魚尾帽,與白彝一樣,用精美的繡花圖案和銀鏈、銀花裝飾。
△ 武定彝族密岔人聚居的山居村的魚尾帽,形制與武定老木壩傈僳族的相似,不確定是受傈僳族影響,還是老木壩的傈僳族女性嫁到當(dāng)?shù)亍?/p>
說完了中部方言羅羅頗土語的東部邊緣,現(xiàn)在再來聊聊西部邊緣。
羅羅頗土語的西部邊緣
在云南的大理州有一個名叫祥云的縣,祥云縣最早叫云南縣,與云南省同名,因此又有“小云南”之稱。祥云縣與楚雄州相鄰,因此其境內(nèi)也有不少中部方言彝族分布,其中大部分分布于兩縣交界處,如祥云縣的東山彝族鄉(xiāng),就與姚安縣左門鄉(xiāng)的彝族為同一支系,服飾也為同一款式。
祥云東山彝族
△ 齊聚舞蹈的祥云東山彝族姑娘
這一支彝族擅長跳葫蘆笙舞,在節(jié)日聚會時女性會穿上艷麗的服飾聚集舞蹈。她們的服飾最大的特點(diǎn)就是繡花包頭,碩大且繡工精致、花樣繁多,主要是山茶及馬櫻花;身穿長袖斜襟上衣,在衣襟、肩托、袖口等處用平繡、貼布、盤線等繡花圖案裝飾,包括云紋、花朵、單結(jié)、雙結(jié)等;圍腰有平頭和尖頭兩種,平頭圍腰與姚安馬游的相似,尖頭的下半部分也與姚安馬游的相似,上半部分圍腰頭為呈圓弧“幾”字形,一般用一道繡花圖案和一道花邊裝飾,圍腰飄帶上也有精美的平繡和貼布繡花圖案;褲子上無繡花或用少量花邊或盤線裝飾。
△ 姚安左門彝族包頭,在包頭帕上用花邊圍成幾塊幾何圖形,在中間用玫紅色系絲線繡花,繡工精湛。
△ 姚安左門和大理東山的平頭和尖頭圍腰,與姚安馬游的形制類似,但繡花圖案有自身特色。
△ 結(jié)構(gòu)比較精巧的兩套姚安左門彝族服飾,當(dāng)?shù)匾妥迮郧捎帽P線、花邊為服飾增添了與眾不同的結(jié)構(gòu)。
△ 祥云東山彝族服飾,隨著時代變化,這一帶的服飾上繡花圖案越來越多,一些婦女還會交疊圍平頭和尖頭兩塊圍腰,顯得更加隆重華麗。
祥云縣彝族能歌善舞,東山有葫蘆笙舞,普淜還有天峰山歌會。在天峰山歌會這一日除了當(dāng)?shù)氐囊妥迦嗣?,周圍縣市的彝族、漢族等民族的人民也會來參與,熱鬧非凡。
祥云普淜彝族
也就是在祥云縣普淜鎮(zhèn)與南華縣一街鄉(xiāng)這一帶還有另外一種彝族服飾,這種款式的彝族服飾刺繡更加復(fù)雜,配色更加艷麗,十分符合天峰山歌會的熱烈氣氛。
△ 天峰山歌會上歡樂歌舞的彝族人民
這種款式的彝族服飾最大的特點(diǎn)在于用精美的打籽繡圖案和亮片裝飾頭飾、圍腰等處,輔以布條、花邊等裝飾衣襟、袖口、圍腰。隨著時代的變遷,還發(fā)展出了平繡、挑花等繡法來裝飾上衣、圍腰、褲腿、褲腳等處。
這款服飾中最有特色的就是圍腰,從圍腰上的圖案也能反映出時代的變化。這種圍腰的圍腰頭也是“幾”字形,傳統(tǒng)的做法是在圍腰頭上繡一道打籽繡圖案,貼兩片疊在一起的打籽繡繡片,繡片下端呈花瓣形;圍腰中心有一塊長方形的打籽繡繡片,兩側(cè)有兩個貼布繡的卷云紋,下端要拼一塊與圍腰主色顏色不同的布;圍腰上還要用布條、花邊拼接、盤出花紋進(jìn)行點(diǎn)綴勾勒。
△ 年代較為久遠(yuǎn)的祥云普淜彝族服飾,繡花較少,多以布條、花邊進(jìn)行裝飾。
△ 九十年代的祥云普淜彝族服飾,逐漸變得花哨,但整體形制變化不大。
△ 有的圍腰變化較大,貼布繡卷云紋和圍腰中心的打籽繡圖案用平繡的山茶花圖案代替。
△ 現(xiàn)在的普淜彝族女性盛裝時還會戴牟定左腳舞標(biāo)配裝的頭飾,
有的全身用平繡圖案裝飾,有的甚至圍腰形制都發(fā)生了極大改變,與楚雄彝族的趨同。
祥云七宣彝族
祥云縣禾甸鎮(zhèn)與東山彝族鄉(xiāng)交界處這一片區(qū)域內(nèi)的彝族服飾與祥云縣普淜鎮(zhèn)和南華縣一街鄉(xiāng)這一帶的相似,但也有自身的特色。這一片區(qū)域內(nèi)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節(jié)日叫啞巴節(jié),主要是禾甸鎮(zhèn)七宣村和東山鄉(xiāng)妙姑村兩地在過,其中以七宣村啞巴節(jié)最為隆重。
在這個節(jié)日里當(dāng)?shù)匾妥迦嗣褚┥鲜⒀b舉行祭祀、祈?;顒樱捎谄涮厥獾拿袼罪L(fēng)情,啞巴節(jié)也吸引著周圍的各族人民和許多外地游客前往,形成了一年一度的盛會。
△七宣村啞巴節(jié)中盛裝的彝族女性,祭祀表演時臉上涂抹的油彩為這一民俗節(jié)日又增添了一分神秘色彩。
與普淜傳統(tǒng)的彝族服飾一樣,七宣彝族女性頭戴無頂繡花帽,后有兩根飄帶。身穿用多道花邊裝飾的長袖上衣,圍繡花圍腰。
她們的圍腰也與普淜彝族的相似,圍腰頭呈“幾”字形,有一道繡花和兩片交疊的繡片,與普淜彝族不同的是,七宣彝族喜用平繡繡花圖案作裝飾,兩片繡片的底部是平的,而且圍腰下半部分沒有過多的繡花圖案,僅用花邊和布條裝飾。
下著長褲,膝蓋以下褲腿至褲腳處用花邊裝飾。整體相較于普淜彝族更加素凈,而且配色變化不大,以藍(lán)色、綠色、黑色為主。
△ 祥云七宣彝族傳統(tǒng)服飾,服飾整體色彩偏淡,十分素雅。
△ 七宣彝族的無頂繡花帽前部微凸,凸出部分還有多瓣數(shù)的繡花圖案,與楚雄彝族小雞冠帽有點(diǎn)像。
△ 如今的七宣彝族服飾配色鮮艷了許多,但相較于普淜來說變化不算大。
從這兩篇文章的介紹可以發(fā)現(xiàn),講彝語中部方言羅羅頗土語的彝族支系雖然分布比較集中,但是服飾款式較多,相似款式也有細(xì)微差別,因此要用兩篇文章的篇幅才能大致介紹完。
楚雄州彝族文化豐富多彩,每個縣都有獨(dú)特的彝族文化,但由于筆者老家位于楚雄州最東部的武定縣,所以對主要分布于楚雄州中西部,及相鄰的大理州祥云縣的羅羅頗土語彝族服飾不太了解,如有錯漏,歡迎大家補(bǔ)充和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