腿足療法自古有之:從中西方醫(yī)學的發(fā)展歷史來看,各種足部療法遠遠早于其他療法而誕生。古時候,由于各種自然災害造成人類身體損傷,產生了疼痛脹麻癢等各種癥狀,當人們無意中用手或其他器具觸及腿部、足部的某些部位時,發(fā)現(xiàn)各種身體不適得到了緩解,癥狀有所減輕;發(fā)現(xiàn)在非常勞累后,用手搓摩腿部或用熱水泡腳可以解乏,隨著經(jīng)驗的積累,人們逐漸認識到,通過刺激腿部和足部可以緩解很多身體適,減輕疾病所帶來的痛苦。
人老先老腿: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證明,人的衰老是從腿腳開始的。腳掌上分布著非常多的毛細血管,因此,醫(yī)學家把腳掌稱為人的“第二心臟”。腳掌上有數(shù)不清的神經(jīng)末梢,這些神經(jīng)末梢與大腦緊密相連;腳掌上還有通往全身的穴位和對應身體各部位的反射區(qū)。利用足部的經(jīng)絡及生理結構,通過按壓、推拿、運動、熏洗、刺激等方法,使身體狀況得到改善,從而調節(jié)人體的臟腑平衡及氣血循環(huán),達到預防、治療疾病的目的。腿腳的健康不僅關系到人的身體健康,而且關系到壽命的長短。因而腿腳的保養(yǎng)是走向健康長壽的第一步。
按摩
疏通經(jīng)絡調節(jié)陰陽:
經(jīng)常進行腿足按摩,可以平衡體內陰陽,舒筋通絡,鎮(zhèn)靜安神。任何事物都存在正反兩個方面,即陰和陽,這對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矛盾體。通過腿足部對應區(qū)按摩,可使起于足趾末端的經(jīng)筋得到舒展,使與之相連接的關節(jié)滑利,肌肉強勁,經(jīng)脈得以疏通,體內臟腑功能紊亂得以糾正,行氣活血,氣血和則人自安,臟器步入正常軌道運轉,發(fā)揮應有的功能,人體自然就會陰陽平衡。
腿足按摩的注意事項:
首先,從左足開始,按摩膀胱、輸尿管、腎臟、腎上腺這四個反射區(qū),反復三遍;而后,按照足底→足內側→足外側→足背的順序,依次進行,左足按摩完,再以同樣的順序,按摩右足。雙腳按摩完畢后,用手握住腳踝或腳趾,在兩腳的足踝和腳趾做 50 次回轉,按摩結束。
飯前30分鐘及飯后1小時內不能做足底按摩。足底按摩時間每次一般為45分鐘至1小時,每周按摩1~2次為宜。足底按摩應長期堅持,才有祛病健體之功。
按摩足部后如覺得口渴,可飲用溫開水300~500毫升,但患有嚴重腎病、水腫、心衰患者應適當減少飲水量。按摩后最好不要立刻坐或躺,而是走走,讓按摩的效力得到更好的發(fā)揮。
足部按摩可與其他醫(yī)療保健方法同時使用,但不宜與針灸同時使用。
腿足按摩的常用手法:
指按法:用拇指指腹在穴位或局部做垂直向下的按壓,片刻即可。常與揉法結合使用,組成按揉法。
掌按法:手指合并,利用掌根或手掌或小魚際著力于體表治療部位進行按壓,也可以雙手交叉重疊對定點穴位進行按壓。
肘按法:肘關節(jié)彎曲,利用肘端針對定點穴位施力按壓。適合大腿的酸痛部位。
用拇指和食指、中指或拇指和其余四指對合成鉗形,施以夾力,捏拿提起治療部位。動作要有連貫性。
以拇指或中指的螺紋面,在穴位或局部做回旋揉動,片刻即可。揉動的手指不能離開皮膚。
一指推法:以拇指指腹或側面,在穴位或局部做直線緩慢推進。
掌推法:利用掌根或手指著力于體表治療部位,緩慢推動。也可利用雙手交叉重疊的方式推進。
肘推法:肘關節(jié)彎曲,利用肘端緩慢施力推進。
腕關節(jié)伸直,用全掌或小魚際或大魚際緊貼于治療部位肌膚,并稍微用力下壓,做上下或左右的往返按摩移動。
五指伸直,雙手相合,用手指和掌側同時擊打施治部位。
五指并攏且微屈,以前臂帶動腕關節(jié)自由屈伸,指先落,腕后落;腕先抬,指后抬,虛掌拍打體表。
以指端著力,持續(xù)按壓穴位,也可瞬間用力。
刮痧
內病外治效果好:
刮痧是通過特定的器具和藥液,以物理作用力作用于人體皮膚上,使體內的痧毒,即體內的病理產物得以外排,從而達到治愈痧癥的一種中醫(yī)外治法?!肮勿稹边@個“痧”字也就是“痧癥”。刮痧起源于舊石器時代,是一種非常古老的療疾方法。當時人們患病時,出于本能用手或者石片、木片撫摩、捶擊身體表面的某一部位,有時竟然能使疾病癥狀得到緩解。通過長期的實踐與積累,逐步形成了砭石治病的方法,也就是“刮痧”療法的雛形。
刮痧的益處:
可以理順氣血運運行,疏通經(jīng)絡,消除淤滯,解病除邪,松解組織粘連,緩解肌肉痙攣,從而達到減緩病痛,緊急施救的作用。
通過刮痧,可以使肌膚血管充血擴張,從而調動體內陽氣以驅除病邪,因此刮痧具有疏風散表、皮解毒驅寒的功效。對于多種外感風邪所導致的發(fā)熱性疾患有較愈好的療效。
人體十二經(jīng)脈的功能活動,是由體表部位的穴位反映出來的,同時穴位也是經(jīng)絡之氣在體表散布的關鍵點,通過體表穴位與經(jīng)絡的聯(lián)系,皮膚與五臟六腑、五官九竅在生理、病理上也有著密切關系。因此通過刮拭皮膚,特別是皮膚上的有效穴位,可以改善經(jīng)絡、臟腑的功能。
刮痧的手法分為補法和瀉法,這兩種方法可以分別治療不同性質的虛實病癥,也就是調節(jié)體內的陰陽平衡,無論補瀉,都可以達到輔助體內正氣生成,平衡體內陰陽寒熱,提高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
刮痧的具體操作方法:
刮痧前,應根據(jù)刮治部位,先調整好身體的體位,一般刮背部時宜采用俯臥位或伏坐位,刮胸腹部時宜取仰臥位,暴露出需刮治的部位,其余部位應注意保暖。
操作者手持刮痧板,刮痧板與刮痧方向的皮膚表面成 45°角,按照從上而下或從內而外的順序進行刮拭。通常,頭部、背部、四肢應由上而下刮拭,臉部、胸部應從內向外刮拭。操作者用手臂的力量對患者皮膚施以一定力量,向一個方向做勻速運動,刮痧板在皮膚表面的運動速度大概為每秒10厘米。
無論是否出痧及出痧的輕重程度,每個部位一般的刮拭時間為3~5分鐘,過短則無效,過長則無益。
操作者需根據(jù)病情的嚴重程度,靈活掌握刮拭部位的多少,一般一次選擇3~5個部位為宜。
第二次刮拭與前次刮拭的時間間隔,應在前次刮拭的皮膚無明顯痛感或痧疹基本消退后再進行。
刮痧的注意事項:
1、刮痧要了解病情,審病求因,以確定刮拭的部位。
2、刮拭要根據(jù)病人的虛實、寒熱、表里、陰陽采取不同手法。
3、女性懷孕者,腹部、腰部、骶部禁刮。
4、下肢靜脈曲張者,宜從下而上采取相應手法刮拭。
5、血小板較少(容易出血)、病危患者要謹慎刮拭。
6、刮拭時不要面向電風扇、空調,刮痧時應盡量避風。
7、一定要在痧退后再進行下次刮痧,痧未退時可以補刮,以加強退痧作用。
8、怕疼的人,可在刮痧前先泡個熱水澡或熱敷刮痧部位,之后再刮拭,以減少疼痛。
9、刮痧會使皮膚表面毛孔張開,因此刮拭后30分鐘內不要洗冷水澡,但可洗熱水澡,邊洗熱水澡邊刮也可以。
10、刮痧后最好喝300~500毫升溫開水,以補充體內消耗的津液,促進新陳代謝,加速代謝廢物的排出,增強刮痧效果。
11、皮膚有瘡癤感染、潰瘍、瘢痕或有腫瘤的部位禁刮。
泡腳
皮膚也能吸收藥物:
中醫(yī)學中,藥浴法是外治法之一,即用藥液或含有藥液水洗浴全身或局部的一種方法。藥浴用藥與內服藥物一樣,亦須遵循處方原則,辨病辨證選藥。
藥浴的益處:
藥浴治療疾病的機理可分為兩方面:
一是藥浴過程中,藥物的有效成分會透過皮膚表面的汗毛孔進入體內,被身體吸收后,達到治療的目的。
二是藥液作用于肌膚患處,外行經(jīng)絡,內達臟腑,可以由表及里產生效應,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藥浴治病的核心理論,就是藥液通過經(jīng)絡腧穴,通行十二經(jīng)脈,透達全身,使其有效成分進入五臟六腑和身體各種組織內,達到治療保健的目的。藥浴可以起到促進人體血液循環(huán)、調節(jié)和激發(fā)機體免疫力、調節(jié)內分泌的作用。通過調補氣血,舒經(jīng)活絡,強身祛毒,從而起到緩解疲勞、改善睡眠、殺菌消炎、強身健體、養(yǎng)顏益壽之功效,長期使用,療效神奇。
藥浴的使用方法:
全身藥浴應使用清潔消毒后的浴盆或浴缸,將準備好的中藥浴液倒入其中。局部藥浴應使用清潔消毒后的臉盆,將準備好的中藥浴液倒入。低位足浴最好選用木制足浴盆,浴盆底部直徑以納入雙腳,略有空隙為宜,高度在12~15 厘米。高位足浴最好選用木制浴桶,浴桶最好高及膝蓋。
藥浴每日可進行1~2次,每次時間為15~30分鐘,如有需要可延長時間至35分鐘左右,但時間不可過長。
藥浴的水溫多為36~43℃,一般不應超過45℃,最低不低于36℃,過高對身體無益,過低則起不到治療目的。具體水溫主要由個體差異來決定。
藥浴的同時,可用手指肚或毛巾反復搓揉足心、足跟等部位。為加強治療效果,還可以按摩一些穴位,如涌泉、隱白、太沖、昆侖、足三里、三陰交等。
腿足浴注意事項:
1、藥浴的藥液需要保持適宜的溫度,既要避免燙傷,也應適度加熱。
2、藥浴不能等同于洗澡,藥浴前須洗澡或洗腳,清除皮膚的汗液、污垢后,再進行藥浴。
3、飯前、飯后1小時,或過饑、過飽,或極度疲勞、酒醉后。均不宜藥浴,否則有害身體健康。
4、患有心臟病、高血壓癥、腦血管疾病患者進行藥浴前,請咨詢醫(yī)生。
5、藥浴時,若出現(xiàn)頭暈癥狀,應暫停藥浴,用冷水沖洗下肢,使下肢部血管收縮,緩解頭暈。
6、藥浴按摩時忌用力搓擦皮膚。
艾灸
溫通氣血祛病保健:
艾灸是一種使用燃燒著的艾條懸灸于人體穴位的中醫(yī)外治療法。艾灸療法的適用范圍十分廣泛,在中國古代是治療各類疾病的主要外科手段。中醫(yī)理論認為,艾灸療法具有補氣溫陽、通絡調經(jīng)、消淤散結、補中益氣的作用。
艾灸的益處:
在穴位上施灸時,艾條在燃燒過程中,產生的熱效應,不僅能刺激醉后穴位本身,還可以通過穴位傳遞到人體經(jīng)絡系統(tǒng),作用于人體五臟六腑、四肢百骸,起到激發(fā)經(jīng)氣、調動經(jīng)脈、扶正祛邪的作用。
艾灸過程具有芳香走竄的特性,燃燒時所散發(fā)出的溫熱與特殊氣味,能夠通過人體經(jīng)絡的快速傳導,加速體內氣血循環(huán),從而溫通氣血、消淤散結。
艾灸療法不僅可以治病,還能夠補益及強身,激發(fā)人體免疫系統(tǒng)功能,促進新陳代謝,提升陽氣,強身固體,具有增強人體消化、排泄、內分泌、生殖泌尿系統(tǒng)機能的作用。
注意事項:
1、空腹、飽食、酒后、極度疲勞和一切熱性紅腫疾病者禁止艾灸,以防暈灸。
2、嬰幼兒、昏迷患者、皮膚潰瘍處、腫瘤晚期、糖尿病、結核病、出血性腦血管疾病(急性期)、感覺障礙、孕婦禁止艾灸。
3、施灸前要保持心情平靜,大喜、大悲、大怒之后,不宜馬上艾灸。
4、艾灸后,要精心調養(yǎng),勿過度操勞。清淡飲食,保持樂觀愉快的心情,以助艾灸療效。
6、艾灸一般無不良反應,但由于體質和癥狀不同,剛開始施灸可能引起疲倦、口干、發(fā)熱、全身不適等反應,一般不需顧忌,繼續(xù)施灸即能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