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桃搽耳
作者:凌云山樵
搽耳的桃花真的又開盛了。是這個春天來的太早?還是桃花的急不可耐?急不可耐的還有看花的人,對于這個春天,對于這個早晨來說,我們都算來得早的吧。可是紫陌紅塵中,看花的人已是滿山皆是,男女老少,成群結隊,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更有特會享受的,迎風草坡跳舞,當陽石臺瑜伽,拍照錄像更是不必說,千般打扮,萬種弄姿。車流也是滿路堵塞為患,當地部門不得已已請來交警維持秩序。
當然人們都是奔桃花來的,雖然路上滿是車隊人流,熱鬧非凡,但此時的主角卻是桃花,它們漫山遍野,一派欣欣向榮之氣象。且看這桃花,其花五出或粉或紅,或全開或半開,或含苞或打點,清艷無比,讓人想起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特別是其花瓣,嬌羞柔嫩可人,她們有的隨風起舞,有的慵伏如眠,有的抱卷如醉,讓人想起人面桃花,香腮泛韻。有的一枝獨秀,斜出承日,有的幾樹俯仰,花團簇錦,有的成林列陣,染云飛霞,讓人想起可愛深紅愛淺紅。等等千般好處,何須多言。
桃樹又顯得特別親切,干不甚高,枝椏四展,剛入春,它把花兒奉獻在你面前,果子成熟時它又會把可口的果子奉獻在你的面前。它們虬枝盤旋交錯,低者可撫可依甚至可坐,所以美女們總是變換著各種姿勢,變換著各種服飾,變換著各種道具與桃花合影。古人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自是有道理的,絕不會說其他樹,想到這里我就想起故鄉(xiāng)的那顆山楂樹,雖然果實累累卻又高高在上,對著那酸酸味道的果實也只有仰口水興嘆并敬而遠之了,而桃樹卻不一樣,每個小朋友都會輕易地想到辦法把桃子弄到嘴里的。
總觀擦耳的桃樹似乎又與別處的不同。我們首先到的這個地方叫桃花嶺,桃樹并沒有成大片成大片連著,有的是和如雪的棃花李花相映,有的是和黃燦燦的菜花互輝,有的就在麥田里,紅綠相守,有的就在荒地的茅草間,新枯互憐。有時是竹外,鮮亮可喜,有時是屋側,依瓦弄姿。也就是說,它們沒有開出一片大的空地來單種桃花,似乎沒有多少一般,但不經意放眼一望,這樣的一小片一小片卻又到處都是,由其自然地夾雜在其它植物之中,仿佛天成。這樣的小規(guī)模卻又四望無邊,總量之大可想而之,讓人理解并怡然于春深似海之中。這就象一個內涵豐富的隱士,雜處市井之中,毫不顯山露水,讓人低看了一樣。卻又不經意間覺得其氣度不凡,似乎高人一籌。你想細細地說出他的好來,似乎無詞,但是你又覺得被它的風神所震驚。真的是不負“川北第一桃鎮(zhèn)”的美名。
這里是值得和家人們一起,或邀約幾個好友,在春風和暖,陽光燦爛的日子,甚或在細雨沙沙飛燕啾啾之時,來靜心一游,在他面前你會面對一個真實的自己,一個卸下一切包袱和偽裝的自己。一切的刻意的大規(guī)模在它面前也只有低聲下氣,一切的小技巧在他面前只顯得形單力薄,一種高山無語的深厚,一種由心隨性的瀟灑,一種舍形取意的氣度。真實自然在這里生機勃勃,一種道法自然的境界悄悄而深深地被呈現。
看過一段桃花嶺,尚未盡興,說又要驅車到四面山,如想靠腿走完每一個景點,時間是不允許的。于是再次上車,車在山間穿行,大家有說有笑,所論所指,無非桃花。贊嘆青嶺白云桃霞,羨慕小橋流水人家。
四面山山下下車,只見迎面矗立著一個大牌子,上書:三生三世 十里桃花。四面山并不高,南充周邊的山大多如此,介于丘山之間,李青蓮的蜀道難是不包括南充的,這里只有青幽秀雅。山前有一較陡石梯直上山頂,名曰愛情天梯,兩邊有鐵鏈護著。說是338級。大家都努力向上攀登,有的來回走之字,有的拽著鐵索爬行,一會兒大家都面紅耳赤,氣喘吁吁了,帽子也揭了,衣服也海開了,聽有人認真地說如要經得起愛情的考驗,就要一直爬上頂,于是誰也不愿停下來。但是對于年青人來說,這也并不高,再加上愛情的力量,應該是很容易的事。鐵鏈上也有同心鎖,這并不高的山,鑰匙是扔不遠的,大概只有砸掉吧。終于上頂了,這就是搽耳境內最高峰,海拔400多米,此時就想起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同樣,登高而望,四面春光入目,環(huán)頂而聽,四方春音入耳。陽光很好,風雖還帶著春寒,但攀爬得正熱,此時卻正是極其怡人,加之登頂的喜悅,有飄飄欲仙的感覺,怎一個爽字了得,不努力攀登過的人如何體驗得到如此感受。是不是爬的山越高,這樣的感受越強烈呢?
山頂有一亭,正有戀人,也是這愛情主題風景和傳說的點綴。是的還有傳說,一路上副鎮(zhèn)長藍琳都在講解風土人情和講述當地的傳說,我一路賞景,聽的是斷斷續(xù)續(xù)。桃花嶺上是員外的嬌嬌女不接受縣令家瀟灑的貴公子而偏偏愛上窮書生,幾經曲折和斗爭,有情人終成眷屬,種下滿山桃樹的故事。這四面山是三少女斗惡龍的故事,經過驚心動魄的搏斗,終于斬掉惡龍,這四面山便是那惡龍之首級,眼睛化作了泉水。于是當地人們鑿井修廟,成一方勝地。泉水至今流淌,造福山民。
下山途中,在近山頂處果見一古廟,有些破敗,雖春節(jié)已遠,清明未到,仍有香火未斷的痕跡。可是那眼井在哪里呢,此處已近山頂,此山又是此地最高,如何有水,大自然真有無窮的神奇。可是由于貪戀景物落了單,也沒人問一個,真想去探看個究竟而不辨方向,遺憾遺憾。
傳說的故事一定是有來歷或有所指的,要么是真事,要么是真事的提升,要么是真事的神化以影射。要么是寫愿望和期盼,象陶淵明的桃花源。它們都是極有深意的,歷史如此久遠,這樣的故事也是遍地都是。它們經過時間的洗禮還在流傳,說明它的生命力強,還有現實意義?,F在有的地方為了吸引眼球而瞎編亂造出來的所謂傳說,有的沒有意義,有的低級庸俗,這樣不但不會流傳久遠,只會增加笑料而已。
雖然這里是以大自然為基,一路走來,難道說這里就沒有人為的經營嗎,肯定不是。在你下完一段山,或是峰回路轉時,剛好就有一小亭翼然于你的面前,當你坐在亭中,喝上一口茶,伸伸懶腰,覺得應該仰首抒發(fā)一下時,剛好把你的眼光引向一幅萬山起伏映迭的圖畫里,那里云煙輕繞,鴿舞鶴翔。當你在小徑中走著,覺得叢生的雜樹雜草太繁復時,突然一飛檐刺出樹叢,雖只豹窺一斑,已覺氣度不凡,繼而可見雕梁畫棟,以不顯山露水的高雅給人以驚喜。各種鳥叫是春天的奏鳴曲,明明它的叫聲就在耳邊,可是百尋不見,不知它在哪一叢花后,或是哪一片葉下。當你在尋它們的叫聲時,透過樹叢你又會看到山間一座座莊園似的房子……。
正這樣走著,路邊忽有一欄,板上有記,全文如下:四面山古城墻遺址簡介:四面山上曾經有一個寨子,叫青龍寨,上面住著一個鄉(xiāng)的村民,當時叫中立鄉(xiāng),大約有2萬多人,傳說張獻忠圍剿青龍寨,青龍寨在四面山上,海拔485.1米,四周山勢陡峭。四面山留下了“打不下、攻不破”的神話。相傳張獻忠手下一個姓吳的統(tǒng)領,率部圍剿四面山,所有村民提前集聚四面山,修建了東西南北4道寨門,2000多米城墻,安置了40多門大炮,準備了大量的石頭和用石灰、大糞混合裝成的砂灌。吳統(tǒng)領不論用什么辦法,始終打不開寨門,攻不下寨子,只好撤走,經過歷史洗禮,古城墻遺址得到損毀,現已剩下200多米,寨門、大炮均已被拆除或損毀。
看著記文,聽著大家講述的傳說,看來在高坪,哪里都有張獻忠的舊跡,哪里都有抗蒙的舊跡,哪里都有戰(zhàn)爭的舊跡。在這和平的年代,這樣的舊跡也是應該留在記憶里的。
下到山底,忽見一園,立牌曰:勤園。乍一見,這園名真是太普通了,怎么能跟臥云弄月品茶玩酒等等之名相比。但又一想,取此園名放在這情人山的背面,卻不一般,他定是要告訴人們,勤勞才是浪漫的基礎,浪漫是要勤勞作根本的。在勤勞的果實里,在豐收的喜悅中,浪漫才是真的浪漫,才是最動人的浪漫。前后兩名真是互相映襯,相得益彰,知取名者之用心了。
于是勤園下面又是一番景象,荷塘,魚塘,菜花田,麥地,規(guī)劃有方,細想他們這樣的模式也有優(yōu)點,如果桃子因市場原因銷量和價格下降,也不會影響到其他產業(yè)??粗@一派田園春景,雖然走哪里都要拍照發(fā)朋友圈已成一俗,還是忍不住一路走一路拍,預備以后也炫耀一番。
其實,搽耳這地方我已來過數次,但每次跟的人不一樣,辦的事不一樣,地點也不一樣,搽耳這么大,我也不記得來過的是哪里,離現在有好遠。
有兩次確也是奔搽耳桃樹來的。一次跟一攝影愛好小組,也是桃花開得最好之時,據說他們是結合花時和天氣預報早就計劃好了的,地點也是根據攝影效果的需要早就偵察選好了的,他們帶了“長槍短炮”,道具還有刀劍琴簫,功夫茶具,各色漢服等,我主要是在桃花樹下美美地品了一天光香茶,但也老夫聊發(fā)少年狂,穿越了一把古劍客和琴師角色。其實也不是作秀留影,與春風共舞,養(yǎng)浩然之氣,仰觀俯察,快然放浪,真人生一大樂事也。琴聲自然也不會余音繞梁,清音一出倏忽即逝于野,讓人頓時與自然契合,與萬古共情,與天地同心。那“長槍短炮”的效果確實好極,我那手機拍的豈能相比。
一次是跟一騎游隊,那時正是搽耳油桃成熟之時,去的是一家油桃園,給極少的錢可以隨便吃,于是個個都象是孫大圣進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園,都說自己摘到了比別人好吃的桃子,各種吃像的呈現,笑聲滿山,那桃子確實香鮮脆爽,超出以往,現在想起,也是暗暗咽下口水。其味如何言比?真是不能,要知其味,須是各位親身去體會。桃子也可帶走,按斤計算,價格也是極便宜的。
在這樣的地方穿行怎么會不想起桃花源?桃花源只是在極其動蕩的社會人們在心中對和平安寧的一種向往,總有人比著描寫的地貌去尋找,哪里會找得到呢?陶淵明只不過是把幾個地方的地貌加在一起,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和期盼,構建出來的一個理想社會。當這樣的理想實現的時候,天下何處不桃源?!包S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有良田美景桑林之屬”這樣的景象在眼下已是太平常不過。
接待我們的老郭真的是設酒殺雞作食,熱情無比,酒是自釀的桂花酒,母酒是五糧液,雞當然是自家養(yǎng)的土雞,魚也是自家門前水塘里的。關鍵是環(huán)境布置讓人賞心悅目,主人真是打造的詩情畫意,古色古香,房屋前后兩進,地勢后高前低,后樓背山,前院面水,日出東南隅,正好是一院陽光,廳堂是古玩字畫擺件,院前院后是各色花木,海棠山茶如火,迎春檵木牽衣。前院喝茶,是滿眼波光。后院主人刻意植一老梅,茶桌就在梅下,是品功夫茶的極佳位置,老梅尚未謝盡,也是一地詩情??粗@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的景象,也生出待到數九日,還來就梅花之愿。
一個村莊的人們個個都在追求生活品味的時候,這個村莊是幸福的,一個民族的人們個個都在追求精致的高雅的時候,這個民族是幸福的。
說了這么久搽耳,難道你沒有發(fā)覺這地名也很特別嗎。龍門,二龍,雙龍,小龍,趙家錢家孫家李家,周莊吳莊鄭莊王莊,馮渡陳渡褚渡魏渡,……不知道全國有多少重名。記得有一回下鄉(xiāng),導航搜陳家溝,結果出來密密麻麻一片,弄得人哭笑不得。擦耳,雖不一定是絕無僅有,也應該是極少極少的吧,好奇心起,今晚回去高德一下,呵呵。
原來這搽耳的得名也是有故事的,說有個御史還鄉(xiāng),途經一個叫佛兒崖的地方,那地方的山路狹窄不好走,當硬擠過去時,一只馬耳朵被旁邊的巖石擦掉了,御史叫人把馬耳朵撿起來安上,并用地上的稀泥糊住,最后馬耳朵居然又長好了。挨著此地旁邊有個御史鄉(xiāng),說就是那個御史養(yǎng)老的地方,現在還能看到御史墳的位置。原來是這樣一個故事 ,難怪我見著有的地方也寫作擦耳呢。為什么又會寫作搽耳呢,估計這兩字還是指的同一件事,擦字是指擦掉了馬耳朵,而搽字是指搽上泥巴馬耳朵又長好這事。想想兩字都有人用也不奇怪了。既如此插耳也行吧,呵呵。
真還想去看看那個能擦掉馬耳朵的地方,去看看那些有傳說的無數地方。望望這漫漫的花海,這燦燦的春海,這悠悠的山海,它們究竟在哪個地方呢,只怪這眼不夠看,腿不夠走。
涂鴉:凌云山樵
詩畫原創(chuàng),閑情茶話
感悟人生,交友聯誼
謝謝關注
歡迎分享書畫閑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