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月前,由張譯、王俊凱主演的懸疑劇《重生之門》上線了。
這部劇的上映可謂是一波三折。
先是平臺突然宣布提檔,據(jù)說為了給同平臺播出的另一部劇讓路,使得原定于五一假期前夕的首播,改為4/27工作日播出。
失去了原本的節(jié)日覆蓋優(yōu)勢,又白白配合宣傳那么久,這波操作直接讓粉絲們炸了鍋,紛紛跑到官博評論區(qū)討要說法。
同時該劇的編劇也在第一時間發(fā)博怒斥,因“給別人做嫁衣”而感到意難平。
隨后又為自己的沖動道歉。
雖然出現(xiàn)了提檔小插曲,不過從上線一周的數(shù)據(jù)來看,《重生之門》的熱度基本趨于穩(wěn)定,處于已熱但難爆的狀態(tài)。
后續(xù)能發(fā)力到什么程度,目前還未可知。
至于口碑方面,盡管在劇宣方的運作下頻掛熱搜,粉絲也早已備好一套成熟的控場話術(shù),但仍掩蓋不了該劇評價兩極化的事實——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兩種聲音是“劇很好看”和“三字演技很爛”。
最終在這種極限拉扯之間,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再次被擺上臺面。
戲骨搭流量,這次,帶得動么?
01 四年科班,難道就這?
不可否認,作為國內(nèi)首部盜竊題材的懸疑劇,《重生之門》是一部誠意之作。
大學生莊文杰(王俊凱 飾)發(fā)現(xiàn)古畫《睡蓮》被調(diào)包,然而在警方調(diào)查的過程中卻有意外之獲:莊文杰出身于偷盜世家,曾被懷疑偷了同學電腦,并且在這幅偽作的右下角有“文杰作”字樣……種種線索都指向少年與之有脫不開的關(guān)系。
故事就此拉開序幕。
負責調(diào)查的刑偵大隊長羅堅(張譯 飾)始終心結(jié)未解,他的師父方海忠在12年前的名畫《洛神》失竊案中意外身亡,而該案已經(jīng)失蹤的主犯莊耀柏(潘粵明 飾),正是莊文杰的父親。
除此之外,還有虎視眈眈的丁生火(田小潔 飾)一行人,將《睡蓮》真跡藏在莊文杰屋內(nèi),脅迫對方入局。
隨著重要人物悉數(shù)登場,新案舊案錯綜交織,隱藏在失竊案背后的暗涌正伺機而動。
事實上,關(guān)于刑偵隊長x天才少年這種設(shè)定,在懸疑文學中并不新鮮,稍不留意就會顯得故事乏善可陳,這一點《重生之門》也未能完全規(guī)避。
因此比起情節(jié)上的創(chuàng)新,該劇的優(yōu)點則在于視效上的處理。
電影級的畫面質(zhì)感,緊密刺激的節(jié)奏把控,再加上影帝張譯以及潘粵明、田小潔等實力派演員的加盟,一磚一瓦地把路人盤給夯實。
有了這些前提,表現(xiàn)生澀的王俊凱自然插翅難逃,迅速集齊了來自四面八方的意大利炮。
而這些批評聲中,多半都表達了同一種中心思想:
面癱演技,讓人痛苦。
首先,莊文杰是一個覆蓋多條故事線,承載了許多晦澀信息的人物。
他高冷陰郁,擁有天才的頭腦,游走在亦正亦邪之間,是有著溫柔內(nèi)核且需要被救贖的美強慘。
這種角色十個年輕男演員里有八個都想演,一是頗具挑戰(zhàn)性,二是極易產(chǎn)出高光時刻。
不過從目前的表現(xiàn)來看,王俊凱對于駕馭這類角色顯然能力不足,以至于把角色內(nèi)心戲處理得過于扁平化,無法讓觀眾感受到情緒的張力。
這也是許多流量演員的通病。
經(jīng)驗不足?觀察力差?對角色理解不夠,導致五官失控的情況經(jīng)常出現(xiàn)。
這種狀態(tài)在情緒波動較大時尤其明顯。
或許是有意控制口型防止表情崩壞,王俊凱在說臺詞時十分吝嗇張嘴,看得人著急。
這也就導致他的下半張臉總是處于緊繃的狀態(tài),無形中加重了表演痕跡,再通過攝像機放大。
看起來更像是“為表達情緒而演情緒”,而并非角色本身的自然行為。
這一點在四年前的《天坑鷹獵》中也經(jīng)常出現(xiàn)。
只是張保慶的人設(shè)更加貼合王俊凱本身,所以如果不是特別激烈的情緒戲,他的表現(xiàn)勉強稱得上俏皮靈動。
情緒外放就容易崩壞 ??
而《重生之門》莊文杰的人設(shè),與王俊凱本人相差較大,對于這種復雜家庭背景中塑造的復雜性格小孩,只好以“高冷”一演蔽之。
因此失控的反面是呆滯。
王俊凱最為致命的問題,還是那雙無神無戲的眼睛,再搭配調(diào)度失衡的下半張臉,組成觀眾吐槽中提到最多的“面癱演技”。
在他表演的大部分時間里,你很難通過表情去判斷出人物當下的狀態(tài),甚至會懷疑他是不是有點兒困。
這是察覺《睡蓮》被人掉包時的表情。
這是看到自己的青梅竹馬被搭訕,懷疑對方不像好人時的表情。
這是到家之后看發(fā)現(xiàn)有不速之客的表情。
眼神刻板木訥,偏偏導演又熱愛推特寫鏡頭,令王俊凱的演技在對手戲面前更顯得露怯,接不住戲。
因贗品上出現(xiàn)了莊文杰的簽名,被列為嫌疑人的他接受調(diào)查時表示不愿再被動等待,詳細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在此期間,無論是點頭、挑眉,或是習慣性的嘴角帶笑,羅堅的眼神始終是帶有審視意味的。
可當莊文杰自曝曾經(jīng)臨摹過17幅《睡蓮》時,張譯用了一個幅度非常小的后仰來表示驚訝,同時借助深呼吸去自我消化。
這兩個動作發(fā)生在同一頻率,中間沒有任何刻意的停頓,或是用來表達驚訝的臉譜化表情,以細微之舉迅速向觀眾傳遞人物情緒。
在他的表演層次幾次發(fā)生轉(zhuǎn)變后,鏡頭再次轉(zhuǎn)向莊文杰。
依然是一張平靜無波的臉,呆滯無神的眼,只有嘴巴上的臺詞還在碎碎念。
對于這一尷尬局面有網(wǎng)友評價:
其實從目前更新的十幾集來看,王俊凱也并非全然如某些評價所說,徹底擺爛不值得看。
比如當羅堅對他說「你爸爸是什么樣的人 不代表你就是什么樣的人」時,莊文杰先是鼻翼動了兩下,又咽了口水表示被觸動,最后輕輕松開了之前緊抿的嘴巴。
諸如此類的情緒反饋還有很多,但對于人物的塑造來說,這種單一的表達方式仍是顯得過分單薄。
演了嗎?演了,但沒演好。
包括被粉絲吹爆,拿著四處反駁差評的“電擊缺氧戲份”,也僅僅是完成了「被電擊」和「缺氧了」的表層演繹。
如果硬要把它稱為高光時刻,那么對標的只能是他在這部劇里其他戲份,而非是整個演員行業(yè)的范疇。
當演員的能力夠不上人物所需要的深度,完成度難免就會大打折扣。
更何況王俊凱作為全劇唯一需要配音的演員,更是削弱了能夠良好駕馭角色的信服力,這是多少小作文都無法掩蓋的問題。
02 流量時代,輝煌不再
不難看出,流量?戲骨是一種固定搭配法則。
回顧近些年的影視作品,為了堵住觀眾對于“流量戲難看”的既定吐槽,資方開始選用搭配戲骨的形式,來彌補口碑和演技上的不足,借此達到某種平衡的狀態(tài):
熱度流量去抗,口碑戲骨來幫,高風險高收益,何樂而不為。
這種場景在《瑯琊榜》后的2016年開始扎堆出現(xiàn)。
比如《青云志》中給趙麗穎、李易峰作配的趙立新,《盜墓筆記》中給井柏然、鹿晗配戲的王景春等等。
而在此之后的兩年里,這一模式更是迅速擴散為“優(yōu)劇標配”,最終成為整個行業(yè)心照不宣的財富密碼。
資方一邊大言不慚地表示“看中的不是流量而是演技”,一邊拿實力派演員當作遮羞布。
有些戲骨明明只是承擔了工具人的角色,戲份不多,卻被拿來大肆宣傳吸引路人注意。
比起宣傳時口口聲聲“對前輩的尊重”,實則更像是一種有意為之的詐欺。
一場資本游戲從風靡到逐漸衰敗,不過幾年時間。
如果說起初觀眾們還抱有好奇和期待,認為生澀年輕的流量演員能夠起到眼前一亮的效果,愿意花那么幾秒時間點進去看看;
那么幾年后的今天,大家早已對此感到審美疲勞。
加上演員演技上的參差不齊,戲骨的存在某種程度上讓流量的表現(xiàn)“雪上加霜”,導致觀眾不斷地入戲/出戲/入戲/出戲。
兩邊的分工各執(zhí)一端加重割裂感,三番兩次的惡行循環(huán),也導致觀眾自主選擇不再買單。
這也就是為什么近幾年來,流量?戲骨效應頻頻失效的原因,有的甚至口碑收視雙雙跌入谷底,被釘在恥辱柱上動彈不得。
而一些小成本非流量的作品,反倒因為回歸初心專注質(zhì)量的態(tài)度,紛紛以黑馬之姿成為爆款劇集。
這對于整個影視市場來說,無疑是一種轉(zhuǎn)好跡象,意味著觀眾審美水平的提升,不再被市場牽著鼻子走。
說到底,流量不是原罪。
劇方為了流量瘋狂壓縮成本而粗制濫造,才是大眾最難以忍受的點。
而流量演員對于劇本的選擇也需要多加思考,比起上來就挑大梁爭一番,選擇適合自己、又在能力范圍內(nèi)的角色,同時盡快提升自身演技水平,才能避免在刻板印象中一直走下坡路。
尤其是以王俊凱為例,大家一路看著長大的童星們,其實觀眾心中多多少少都帶著“溺愛情節(jié)”,也愿意給予他們更多的成長時間。
演不好沒關(guān)系,但不能靠粉絲的閱讀理解去吹業(yè)務(wù)能力;
演不好沒關(guān)系,但不能轉(zhuǎn)頭就把第一集開除粉籍,安利話術(shù)從“撐過第四集”再到“撐到第八集就好了”;
演不好沒關(guān)系,但不能硬說觀眾和高端審美有壁,要么就是對家派來的奸細。
明明別人做到10分都未必得到一句夸贊,他們只需要做到6分就能收獲掌聲,若連這樣說兩句自己的觀點,就要被捂嘴被攻擊,最終只能無限加重大眾的逆反心理。
到那時候,流量轉(zhuǎn)型才是真的遙遙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