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況
患者劉某,男,62歲,患者因檢查發(fā)現(xiàn)右肺門腫塊,入院診治。
現(xiàn)病史
于2018/6/17入住福建**醫(yī)院,查胸部增強CT提示右肺癌可能,PET-CT示:右肺下葉后基底段無代謝結(jié)節(jié),考慮MT可能,右肺門高代謝淋巴結(jié),考慮轉(zhuǎn)移;右鎖骨上輕微代謝小淋巴結(jié),考慮轉(zhuǎn)移。2018/7/4行淋巴結(jié)穿刺,病理結(jié)果:鏡下見轉(zhuǎn)移性小細胞癌。為近一步診治收治我院,確診小細胞癌T3N3M1a。
治療過程
1.化療聯(lián)合“I”藥治療4周期
2018.7.20、2018.8.9患者接受了2周期的EC-T方案治療,具體劑量為VP16 0.18靜滴d1-3+波貝582mg靜滴d1+Durva1500mg靜滴d1。
2018.08.30門診復查胸部CT見病灶較前明顯縮小,評估為PR,血常規(guī)、生化、尿常規(guī)基本正常。
2018.8.31、2018.9.21患者繼續(xù)接受了2周期的EC-T方案治療,具體劑量為VP16 0.18靜滴d1-3+波貝603mg靜滴d1+Durva1500mg靜滴d1。
2.“I”藥免疫單藥維持十余次
在4周期的標準聯(lián)合治療后,患者后續(xù)接受了“I”藥的單藥維持。于2018.10.12、2018.11.09接受了2次的Durva1500mg靜滴免疫治療。
2018.12.06胸部CT復查較前相仿,療效評價為SD。血常規(guī)生化指標無異常。
2018.12.07、20190103患者接受了2周期的Durva1500mg靜滴。
2019.01.29復查胸部CT顯示病灶較前相仿,維持SD。
2019.01.30、2019.02.25患者繼續(xù)接受了Durva免疫治療2周期。
20190327復查胸部CT顯示較前相仿,評估為SD。
2019.03.28、2019.04.25患者接受了第7次和第8次的Durva免疫單藥治療。
2019.05.22胸部CT提示病灶較前穩(wěn)定。
2019.05.23、2019.06.20繼續(xù)給予第9次和第10次的Durva免疫單藥治療。
2019.07.17門診復查胸部CT較前病情穩(wěn)定,血常規(guī)、生化基本正常。
2019.07.18、2019.08.15給予第11次和第12次的Durva免疫單藥治療。
2019.09.11復查胸部CT病情評估SD。
2019.09.12、2019.10.10給予第13次和第14次的Durva免疫單藥治療。
目前患者一切指標正常,無不適反應主訴。
1.“I”藥+EC化療為廣泛期小細胞肺癌提供更高生存的治療模式。
廣泛期小細胞肺癌在過去30年的發(fā)展歷程中,一直以依托泊苷+鉑類的雙藥治療方案為主。但該方案的治療效果十分有限,患者往往在6個月內(nèi)出現(xiàn)復發(fā),中位OS約10個月。過程中也有很多新的研究方案嘗試突破但始終未果,致使小細胞肺癌的生存預后陷入僵局。2019年,“I”藥+EP聯(lián)合方案一線治療廣泛期小細胞肺癌的CASPIAN研究一舉成功,中位OS達到 13.0個月,死亡風險降低了27%。首次有效提升了廣泛期小細胞肺癌的OS數(shù)據(jù)。成為臨床新的可選方案。案例中該患者目前已經(jīng)治療了15個月尚未進展,與治療初始相比,長期維持PR狀態(tài),我們關注的總生存時間已經(jīng)遠超預期!
2.使用“I”藥+EC的聯(lián)合化療方案,是否需要檢測指標
根據(jù)CASPIAN研究設計,患者入組時除了對癥狀性腦轉(zhuǎn)移患者和體能較差患者排除外,并未對患者進行明確的限制。而后期的OS數(shù)據(jù)的亞組分析顯示,所有的特征患者均可獲益,其中年齡<65歲、PS=1、有吸煙史、無腦轉(zhuǎn)移、IV期、非亞裔患者OS獲益更為明顯。因此對于廣泛期患者選擇該方案時,臨床并未做過多篩查,適用范圍廣。
3. “I”藥+EC的聯(lián)合方案伴隨“I”藥的后期長期維持,患者能否耐受性怎樣?
如該案例所示,“I”藥+EC完整的方案使用設計是,患者先進行4周期的“I”藥+EC治療,再序貫“I”藥單藥1500mg,每4周一次的維持治療,直至病情進展。這種維持治療,為體內(nèi)殘存病灶起到了長期的控制作用。而免疫的低毒屬性也讓維持變得極易耐受。根據(jù)CAPIAN 研究顯示,“I”藥聯(lián)合化療組 vs 化療組毒副作用相近,兩組3~4級AE發(fā)生率分別為61.5% vs 62.4%;由于不良事件停止治療的比例分別為9.4 % vs 9.4%,嚴重的AE發(fā)生率分別為30.9% vs 36.1%,免疫相關AE的發(fā)生率分別為19.6% vs 2.6%,AE致死率分別為4.9% vs 5.6%。并沒有因“I”藥的加入而增加患者的毒副反應。案例中患者在接受了十余次的“I”藥的聯(lián)合和單藥維持治療,各指標均正常,無不適反應主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