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子宏生命日記(921)
孩子,你不能一邊享受父母的恩澤,一邊抱怨父母是禍害
(一)
我是個爭勝心比較強的人,我瞅準一個目標,就會持之以恒地堅持下去,十年如一日,保持高度的自律。我對孩子的要求也是這樣。
有哪個父母,不是根據(jù)自己的切身經(jīng)驗去管理孩子的呢?在對下一代的培養(yǎng)上,父母都是把人生的經(jīng)驗和教訓綜合起來,對孩子的成長給予指導和鞭策。
我記得,胡小鵠上三年級的時候,就在日記中寫道:爸爸,我知道學習很難,像是在大海撈針,但是,我真的不想做那么多卷子了。
對學業(yè)的付出,其實是逆人性的。好逸惡勞是人類的本性,對一個孩子而言,從6歲到22歲,乃至25歲研究生畢業(yè),19年歲月,把浩如煙海的知識裝入腦海,還要面臨同齡人的激烈競爭,沒有近乎偏執(zhí)的堅持和自律,怎么可以脫穎而出呢?
胡小鵠曾經(jīng)對我抱怨過,總是讓我做卷子,爸爸想把我累死啊。我怒斥道,你是我生命中最親近的人,如果累死的話,爸爸首先會選擇把自己累死,怎么舍得累死你呢?可是,你經(jīng)常念叨一份耕耘一份收獲,怎么到了耕耘的時候,就喊叫著累呢?
我患病兩年半,對次子胡小鴻學業(yè)的陪伴確實力不從心了。放化療能讓一個強壯如牛的男人元氣大傷,一天中,我多半的時間是躺在床榻上。小子讀小學五六年級的關鍵時刻,我不能經(jīng)常陪伴他,不知不覺,他的閱讀和做題能力都下降了。
等到了初中,胡小鴻的學習能力和知識積累,與眾多學霸比較起來,一下子就顯得捉襟見肘??梢?,一個孩子的成長,沒有家長的陪伴和持續(xù)的關愛,想成為同齡人的佼佼者,是難以想象的。
成長中的孩子們,很難意識到父母對他成長的付出,是何等濃厚的恩澤。孩子的世界里,總是在希望享受著他們的天性,那就是吃喝玩樂、好逸惡勞。說實話,那些“磚家”們提出的“煥發(fā)孩子的天性”,至少對中產(chǎn)階層以下的孩子們而言,不啻于一句屁話。
我經(jīng)常告訴兩個小子,身為父母,爸爸含辛茹苦地扶老攜幼,殫精竭慮地扛著家庭的重擔,難道爸爸就沒有天性?爸爸就不懂得吃喝玩樂、好逸惡勞?
爸爸什么都懂,但是爸爸不能松懈,因為爸爸的肩膀上,扛著神圣的使命和職責。你小孩子可以喊叫著累啊累,還可以躲避,爸爸我也累,可是爸爸無法躲避啊。
即使得了癌癥,爸爸也默默地把所有問題都自己扛,頂多會對老婆孩子發(fā)一發(fā)內(nèi)心的怨氣,可是,喊叫一通后,還是要忍辱負重,像老牛拉車一樣,扛著家庭的大梁,默默前行。爸爸就是一頭躑躅前行的老牛,身體不垮,套不卸,吃進肚子的是枯草,擠出來的是鮮奶。
(二)
我記得,在求學生涯中,我最煩的、最感到無奈的,是媽媽的嘮叨。尤其是上了大學后,放假回家,媽媽最慣用的口吻就是,每月花100塊,你都怎么花的?我絞盡腦汁,總是回想不起,錢都是怎么花的。
我在成長中,一直在與貧困做著頑強的抗爭。這種抗爭,一直延續(xù)到40歲。在我得病前,在城市和老家縣城里,我算是有了幾套房產(chǎn),有了些積蓄,算是脫離出窮人的序列。
我感到欣慰的是,我對兩個兒子的成長傾注了超于常人的激勵,使得他們都進入了名校就讀。而且,我還為他們未來的婚娶,分別準備了兩套住房。再就是,在他們求學過程中,我對他們的花費沒有限制,也就是說,他們可以由著性子,揮霍爸爸的錢財。
胡小鵠在北京求讀,我對他的花費是沒有限制的。我屢次明確要求,跟同學們一起吃飯,所有的花費你支付,爸爸馬上紅包轉(zhuǎn)賬。跟女朋友一直吃飯,爸爸第一時間給你買單。女朋友在我們家蒙受災難的時候,出現(xiàn)在你身邊,她是我們家的貴人,你們戀愛的花費,爸爸全額報銷。
所謂讀千卷書行萬里路,都要有經(jīng)濟條件的支撐。我得病后,個別文友曾經(jīng)質(zhì)問過,為什么你身患絕癥,胡小鵠在暑假里就不陪伴你呢,為什么他不扛起家庭的重擔呢,為什么不去做家教勤工儉學呢?她會搬出一些例子,驗證窮人的孩子能早當家,能通過艱辛的努力買房,成為北京市民。
我感到莫名其妙,我雖然身染重病,但無生命危險,不需要小子日夜陪伴,經(jīng)受生離死別啊。我期待的是小子在暑假里在學校圖書館多讀幾本書——這種知識的積累,其價值遠遠超過勤工儉學掙幾千元錢。何況,我雖然治病花了不少錢,但好歹我有積蓄啊。我怎么可以因為自己得病,而影響孩子的學業(yè)呢?
我讀大學的時候,因為囊中羞澀,極少參與同學們的聚餐和游玩。等到了走上社會,我才發(fā)現(xiàn),當你一起吃喝游玩的同學,都保持著密切聯(lián)系,成為好朋友。我在同學中,幾乎沒有可以傾心交流的朋友。我告訴兒子,大學時期的游玩和吃喝,其實也是人際交往,不要吝嗇,大膽花錢。
如今的90后孩子,在一起吃飯的機會也不少,但他們會習慣地實行AA制。我堅定不移地認為,一個孩子的成長,吃苦耐勞只是被迫不得已罷了,如果有足夠的經(jīng)濟后盾,成長的道路其實就是金錢鋪路。
有幾個父親,能在孩子的求讀過程中,鼓勵孩子大膽花錢呢?當然,花錢也不是肆無忌憚,小子不能把錢用在與學業(yè)無關的事項中,不能花天酒地自甘墮落。只要小子潛心于學業(yè),沒有虛度光陰,花點錢算什么?只要爸爸在扛著這個家,就能為你的成長鋪就盡量平坦的道路。
(三)
可是,孩子,你不能一邊享受父母的恩澤,一邊抱怨父母是禍害。前幾年,網(wǎng)絡上就有一個擁有10萬多成員的網(wǎng)絡討論小組,“禍害”一詞,被80后子女形容50后父母。
他們認為,50后父母用自己的時代特征留下來的印記用來教育子女,也用自己的生活思維來規(guī)定子女的前途路線,從而造成了80后子女的叛逆。這些人偶然相逢于“父母皆禍害”小組,是年輕一代爭取話語權的一種方式。
前幾天,我家小子胡小鵠撰文《每于寒盡覺春生:自信是考出來的,不是吹捧出來的》,他提到,爸爸以為他在裝病偷懶,不時地說幾句牢騷話冷嘲熱諷。幸虧他雅思考過了,可以順利到英國留學,否則“還得面對我爸無理取鬧式的嘮叨和牢騷”。
很多孩子都希望父母站在他們自己的立場上去理解自己,父母對自己的嚴格要求和殷切期待,成了他們心中的“禍害”。可是,包括胡小鵠在內(nèi)的孩子們,怎么不能來個換位思考呢?你們一邊享受父母的恩澤,一邊抱怨父母是“禍害”,憑什么?
我作為老爸,我在身染絕癥的困境里,依然滿足供應著你的生活費,依然力爭不影響你的學業(yè),依然為你攢夠了英國留學的費用,當然有足夠的底氣要求你必須考過雅思,這也是爸爸戰(zhàn)勝疾病的精神力量。對一個處于厄運和困境中的家庭而言,孩子的刻苦學習和好成績,就是爸爸戰(zhàn)勝疾病的良藥。
我當然知道頸椎曲度變直的痛苦,可是,這也不是懈怠和放棄的理由。你的痛苦難道比爸爸的抗癌更為劇烈嗎?即便你忍受著病痛,可與此同時,你把大量的時間消耗在手機屏幕上,難道我沒有體察?你回到家里,眼簾下,不是手機就是電腦,難道我視而不見?
幸虧你小子考過了雅思,否則,身為爸爸,必須要給予斥責和嘮叨呀。因為你的成長是爸爸生命的一處風景,你把這道風景玷污了,憑什么爸爸不能訓斥你呢?嘿,你一邊享受著父愛的恩澤,一邊揮霍著光陰,屢戰(zhàn)屢敗,你必須要自責啊,必須要忍受委屈啊。就像爸爸患病,那么毒的放療射線和化療藥,都要默默地抗住啊。
爸爸在艱辛求生,小子在艱辛成長,都不能服輸,都不能懈怠。你有理由像爸爸討要學費、生活費、飯費、旅游費,爸爸自然有理由訓斥你沒有達到成長的指標啊。
就像小兒子胡小鴻,學業(yè)上出現(xiàn)懈怠,爸爸就會毫不留情地訓斥,甚至掌摑。這就是成長,你一邊要享受命運的恩澤,一邊就要承受成長的代價。
(四)
父母對孩子的付出有多大,對孩子的要求就有多嚴格。如今,郎朗已是名噪世界的鋼琴演奏家,他幼年時,爸爸郎國任辭掉公職,帶他到北京學音樂。郎朗練琴懈怠的時候,郎爸曾經(jīng)打開窗戶,訓斥他,要么繼續(xù)練琴,要么從窗戶里跳下去。
蕭百佑自稱“中國狼爸”,用“打”的教育方式,將四個孩子送進北大,躋身成功父母行列。他對四個孩子的日常學習和生活,都制定了苛刻的規(guī)矩。孩子如果違規(guī),就要挨打。孩子們也會抱怨,“什么都要聽你的,太不民主了。”蕭百佑振振有詞,訓斥道:“什么是民主?你們是民,我是主,這就是民主!”
難道,蕭百佑的孩子們,一邊享受著爸爸激勵他們考入北大的恩澤,一邊又要抱怨爸爸的管理殘酷和苛刻嗎?如果他們享受著自以為是的“民主”,那么,他們又怎么有機會考進北大呢?
每一個有成就的孩子,背后都有付出巨大心血的父母。丁俊暉是著名的斯諾克球手,曾經(jīng)在世界排名榜上躍居第一。當年,為了丁俊暉練球,丁爸爸放棄生意,開設一家球房,甚至,舉家遷往廣東東莞。在生活拮據(jù)的時期,父母賣掉老家宜興的房子,供丁俊暉繼續(xù)打球。
丁俊暉成為世界冠軍后,無論如何,他也不能一邊戴著輝煌的王冠,一邊抱怨父母當年對他練球時近乎絕情的嚴格要求吧?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那些飽嘗豐收果實的孩子,你總不能一邊品嘗果實之甜美,一邊抱怨耕耘之辛苦啊。就如我家長子胡小鵠,試想,如果在你的成長中,沒有爸爸無縫隙的求全責備,你怎么可以從初中到大學,都進入名校呢?
每一個愛孩子的爸爸媽媽,當你把無盡的恩澤奉獻給兒女的同時,必須對孩子的成長有目標,敢于提要求,善于激勵和鞭策孩子不虛度光陰。只有父母不斷地嚴格要求,近乎無情地懲戒斥責,才有助于培養(yǎng)孩子養(yǎng)成自立自律和堅持不懈的做事習慣。
對孩子的嚴格要求,肯定會讓孩子感到不同程度的委屈。尤其是對于上了大學,讀了幾本書,覺得自己有點見識,但對世事依然處于懵懂狀態(tài)的胡小鵠而言,身為父親的我,對孩子發(fā)發(fā)脾氣,來幾句訓斥,甚至發(fā)泄一些怒氣,又有何妨?小子你享受著父愛的恩澤,也要對家庭建設肩負起相應的擔當啊。
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都是腳踏父母的肩膀,汲取著父愛母愛的營養(yǎng)。很多孩子會以為眼下的成績得益于自身的努力,他們把父母的恩澤視為理所當然。
只有當他們成家立業(yè),做了父母之后,才會意識到,自己的成長,凝聚著父母多么濃厚的愛。當年父母讓自己承受的所有的酸甜苦辣,其實都是人生成長中的營養(yǎng)。
胡老師編寫的學習資料系列
《看圖作文不發(fā)愁:小學低年級看圖范文123篇》
《語文每天學一點(1—6年級)》
《360篇分類范文迎中考》
《值得模仿的150篇小升初作文》(校對修正新版)
《衡中家長給孩子推薦的120篇勵志美文》
《孩子,你為什么必須刻苦學習(學生版)》
《孩子,你為什么必須刻苦學習(家長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