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圖來源/ALDI中國官網
撰文/ 盧致珍 蘇珊(行業(yè)分析師)
編輯/ 付慶榮
微信排版 / Ashley
一家基本不打廣告、90%商品自銷、做“窮人”生意的德國老牌超市,這個夏天來了魔都,究竟誰會被誰改變?
電子價簽、掃碼購、就餐區(qū)、三公里一小時配送、并不簡陋的裝修……來到中國的ALDI改名“奧樂齊”,門店畫風亦是一點都不ALDI。
這讓不少ALDI迷甚感困惑,“怎么跟逛盒馬一樣……”
來源/ALDI中國官網
ALDI生于1913年,前身是德國埃森市郊礦區(qū)一家食品雜貨鋪。近一個世紀沉淀,Albrecht(阿爾布雷希特)家族以這家雜貨鋪為據點,將ALDI發(fā)展成了一家全球零售巨頭。
低價高質、自營商品、全球采購,這是ALDI最醒目的成功標簽??呻S著時間推移,異地復制的它,不得不入鄉(xiāng)隨俗。
首次踏足亞洲,進入中國后,其徹底撕掉“窮人”標簽,擺上了“輕奢”LOGO。但形成鮮明對比的是:3元聽裝的德國啤酒,正整箱整箱被搬走。
ALDI,能“輕奢”起來嗎?
1946年,二戰(zhàn)結束的第一年。整個德國經濟蕭條、物質匱乏,困頓中的德國民眾,手里拽著有限的錢,卻想著法子買到最多的東西。
這給了Albrecht兄弟一個暴富的機會。他們接手了母親開在埃森市郊礦區(qū)的食品雜貨店,干起了賣貨郎的生意。
ALDI正式命名是在1962年,取自Albrecht和 discount的前兩個字母,意為“Albrecht 家族折扣商店”。
隔年,Albrecht兄弟改組了媽媽的店。而首家以ALDI命名的食品超市落在德國多特蒙德,ALDI的連鎖之路由此開端。一家、兩家、三家……ALDI爆紅德國,成了“窮人”眼中的購物天堂。
做好窮人的生意,是Albrecht兄弟為ALDI設置的角色定位,并圈定了兩類客群,精準門店選址:
搞定了“人”這一要素后,第二關卡是“貨”,主要涉及兩方面:賣什么東西?東西哪里來?
關鍵詞一:低價高質
ALDI倡導“每個品類只有一種選擇”,門店SKU控制在1200-1700個,其中食品雜貨約占50%,并輔以30%左右的生鮮。
據畢馬威的一項調查數(shù)據顯示,ALDI商品價格能比一般超市便宜20%-30%,比沃爾瑪便宜15%-20%。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ALDI商品價格長年較為穩(wěn)定,浮動?。磺冶M量以小包裝出售。
關鍵詞二:自營商品
相關歷史數(shù)據記錄,ALDI門店的自銷商品占比最高峰時刻可達90%。
關鍵詞三:全球采購
為實踐“低價高質”這一原則,ALDI堅持全球采購,哪里產品有競爭力,就從哪里進貨。
目前,它在中國、東南亞、印度、澳大利亞等地設立了采購點,由于門店多、訂單量大、長年進貨,ALDI往往比競爭對手具有更高的議價能力,采購成本大幅降低,進而有了讓利銷售的資本。
另一方面,高占比的自營品牌為ALDI爭取了足夠多“低價”話語權。到現(xiàn)在,全世界都分布著ALDI的“代工廠”,它們按照ALDI的標準生產商品,再將大部分或全部商品賣回給ALDI。
當然,通過這些“代工廠”,ALDI不僅能控制價格成本,還能保證“質優(yōu)”。
有了客群,有了商品,最后要做第一件事就是把東西賣出去。這個環(huán)節(jié),ALDI的“精明”無處不在,目的只有一個:控制成本。
門店:避開租金昂貴的繁華地段,小面積,簡裝修
面積多在500-800平米,最大不超過1500平米,比沃爾瑪最小的社區(qū)店(4000平米)還小。
ALDI門店裝修簡潔至極,貨架較少,“紙箱式”陳列,很少考慮美觀。
運營:精簡員工、不打廣告
一般,500-800平米的門店配4-5名員工,每個員工身兼數(shù)職(進貨、盤貨、收銀、清潔等),沒有固定崗位。
2016年,ALDI的人效高達48.05萬美元/人,約為沃爾瑪?shù)?倍多。這背后是ALDI完善的培訓和激勵機制,比如高出平均水平10%-20%的薪酬、員工福利、終身雇傭、內部晉升等。
市場推廣方面,ADLI很少在門店懸掛廣告招貼,也不做刊登促銷廣告。Albrecht兄弟認為,廣告會變向抬升商品價格。
至于物流配送,有文字曾如是描述:ALDI會定期打磨所有貨車的輪胎定期,以延長年限;甚至會修改擋風玻璃傾斜角度,減少風阻降油耗。
人、貨、場高效組合,讓ALDI擋住了世界各大商超玩家的圍追堵截,沃爾瑪也不例外。據ALDI英國分公司數(shù)據顯示,2012-2014年,英國門店坪效約為沃爾瑪?shù)?.5到3倍。
來源/德勤《2019全球零售力量》
制圖/商業(yè)地產頭條
另據德勤發(fā)布的《2019全球零售力量》,2017年ALDI營收達到980億美元,全球排名第八,年復合增長率為7.2%(2012-2017年)。
其海外營收占比在2017年達到65.1%,遠超沃爾瑪?shù)?3.9%,前250強平均水平也僅為23.6%。
1998年,沃爾瑪高調進軍德國,意以“低價”一擊制勝。未想到,“天天平價”策略在ALDI面前瞬間失靈。
這場battle進行了8年,以沃爾瑪退出告終,其在當?shù)氐?5家門店賣給德國麥德龍公司。當沃爾瑪異地復制失利時,ALDI全球擴張腳步正快。
ALDI走出德國是在1968年,并于1976年進入美國。不同于沃爾瑪式德國尷尬,打到美國的ALDI“驚”動了當?shù)爻袠I(yè),激起了新一輪價格戰(zhàn)。
對此,有分析師如是比喻:“ALDI和LIDL(德國另一零售商)正拿著刀片,一刀一刀砍掉他們的(美國其他超市玩家)市場份額。這就是一場價格戰(zhàn),但你還可以察覺到一些連鎖反應。”
“連鎖反應”,是指ALDI強勢入美后,美國食品雜貨商面臨的食品通脹問題。在行業(yè)成本上升時,價格戰(zhàn)使得本土商家們不敢輕易嘗試漲價,若處理得不好,將流失大量顧客。
就這樣,ALDI的美國夢越做越大。據彭博社報道,2017年ALDI在美新開了150家門店,使得門店總數(shù)超過1750家。
當然,美國只是ALDI全球版圖中的一子。進入與歐洲非接壤國家前,它已先攻下了奧地利、荷蘭、美國、丹麥、法國、英國、愛爾蘭、盧森堡……
回顧其超50年全球化擴張路徑,不難發(fā)現(xiàn)以下規(guī)律:
由近及遠、穩(wěn)步推進,先歐洲后美國澳洲,先西歐后東歐
從門店增速來看,由于零售折扣店市場在西歐大陸逐漸飽和、競爭加劇,ALDI主要西歐大陸國的門店增速放緩甚至出現(xiàn)負數(shù),但市場空間更大的美國、澳大利亞、英國的開店增速依然高漲。
因地制宜,本土化改造,協(xié)同當?shù)叵M者消費偏好
ALDI主要采取以下幾種措施:增加品類;升級渠道;廣告推廣。
以澳洲為例,2015年開始,ALDI將新開門店一改常態(tài),打出寬敞、精致風格;門店選品走中高端路線,增加大量高端食品,加入鮮食;顛覆傳統(tǒng)形象,進行廣告宣傳。據新聞報道,ALDI澳洲的廣告支出甚至超過本土兩大超市巨頭Woolworths和Coles。
去中心化組織結構,充分授權各分公司,靈活應對激烈競爭
一線員工被賦予很大的管理和決策權,以北ALDI為例,它的組織架構中,包括中央和地方員工委員會,成員均由員工選舉產生。
來源/公司官網 制圖/商業(yè)地產頭條
以上分析不難看出,進入中國前的近50年,ALDI的主要擴張陣地依舊是歐美系國家(包括澳大利亞),它們有著相近的消費習慣、社會文化基礎。
當這些市場逐漸飽和后,一直處于“真空”狀態(tài)的亞洲,終于被ALDI盯上了,并把首批門店安在中國上海,搖身一變成為中產“輕奢品”。
ALDI“覬覦”中國市場已久,但行事謹慎。2015年香港設立采購辦事處,2017 年3 月入駐天貓國際,一反低價傳統(tǒng),定位“輕奢”,高喊瞄準“一億新中產”。
彼時,ALDI海外旗艦店主打酒類、早餐、零食等非冷凍食品雜貨,商品主要來自澳洲供應鏈。一方面,ALDI在2001年進入澳洲,積累了眾多供應商資源;另一方面,中國消費者對澳洲商品需求和信任度較高。
如今,ALDI中國官網顯示,主營商品為中外酒品、休閑零食、即食食品、即烹食品、生鮮食品、糧油副食、各式飲品、美妝個護、日用品、嬰幼兒用品、寵物生活11類。
來源/淘數(shù)據 制圖/商業(yè)地產頭條
從經營數(shù)據來看,“618”年中大促的近一個月,ALDI海外旗艦店平均成交價為102元,人均消費額度并不高。
細分品類銷售情況,營收占比第一的為成人奶粉(29.25%),貨源地均為澳大利亞,營收占比第二為面部精華(15.25%),貨源地為德國。
來源/ALDI海外旗艦店 制圖/商業(yè)地產頭條
與剛上線時(絕大部分商品來自于澳洲)相比,ALDI已拓寬了供應鏈,顯示出其進入中國市場2年多來做出的調整。
以時間軸,對比ALDI進入中國后的百度熱力圖指數(shù),會發(fā)現(xiàn):
通過進駐天貓旗艦店, 加以營銷活動,其逐漸建立知名度;但熱度指數(shù)始終是微增長,只在618、雙11等購物節(jié)前有個小波峰;
今年6月份,上海兩家線下門店開業(yè)后, 搜索熱度瞬間暴漲。
來源/百度指數(shù)
無疑,消費升級趨勢下,線下門店扮演著積極角色:通過與消費者的強連接,建立強映射品牌形象。為現(xiàn)場感受ALDI的強大氣場,贏商網走訪了其位于古美生活購物廣場的門店。
生鮮占比近半,“縮減版”超級物種?
門店面積大約500平米,裝修延續(xù)國外的樸實簡約風。
ALDI古美生活廣場店大致陳列
制圖/商業(yè)地產頭條
支付方面,ALDI既可人工結賬,也可掃碼自助買單,現(xiàn)場安排了工作人員進行指導。
ALDI也提供配送服務。門店中多處張貼了二維碼廣告標識,顧客可掃二維碼進入微信小程序的線上商城采購商品,享受在家購物送貨上門服務。三公里內一小時達,江浙滬境內當日達或次日達。
這樣看,商品組合陳列、支付及物流配送方面,ALDI與中國絕大多數(shù)新零售型商超,并無實質差別。例如盒馬、超級物種,他們在上海分別有30家、7家門店。
而在中國本地商品上,其價格優(yōu)勢亦不明顯。據悉,ALDI花了一年多時間,建立起了中國供應鏈,為門店供應生鮮品。
選址復合化,目標客群搖擺?
目前,ALDI在上海的兩家門店中,一家在上海古美生活購物廣場,一家在靜安體育中心。
據贏商網大數(shù)據分析,上述兩家門店兩家門店周邊的人群畫像呈現(xiàn)不同的特點,客群定位也截然不同。
其中,上海古美生活購物廣場店周邊1公里范圍內,中產階級占比高達64%,年齡在35-44歲的人群占比最高,這與ALDI兩年前入華時的定位——“一億新中產”基本一致。
但靜安體育中心店周邊大學、寫字樓林立,工薪階層人群占比近50%,且年齡大多在25-34歲,嚴格意義上來說,這與ALDI在德國最初的一類目標客群定位一致,即大學生、工人。
由此看來,在偌大的中國市場,特別是各類商超群雄激戰(zhàn)的魔都,面對著“該做哪類人的生意”這個問題時,ALDI有些猶豫不決,尚處于試錯階段。
低價自銷品成引流爆款,能否一直奏效?
一直以來,ALDI最核心競爭力是低價商品,特別是自有品牌。到了中國,這亦成為了其門店最大的引流爆品。
在門店,會看到多種保留德國風格的自營商品,正以低價在售。難怪多數(shù)人進去掃貨后,會有種“低價買到進口貨的錯覺”。
但問題在于,歐美自有品牌商品的知名度和認可度在中國市場并不高,不少同業(yè)者都在這一塊栽過跟頭。
此外,還需注意的是,ALDI自銷品牌SKU多,意味著其需要在中國或鄰近國家充分協(xié)調上游供應廠商和下游目標客群需求,以保證高周轉率,降低庫存風險,這背后,還需要完善的產品品控體系作為支撐。
內功修煉外,外部競爭同樣不容忽視。
一方面,自有品牌因高性價比、去除品牌溢價而具備價格優(yōu)勢,已成當下國內商超各路玩家眾相追捧的競爭路數(shù)。
另一方面,無論國內還是國外商超,都在中國消費升級驅動下,加大海外供應鏈直采力度,綠地、永輝等勢頭正盛。
如此背景下,ALDI的自銷策略能否一如既往奏效,存在著不確定性。
贏商大數(shù)據中心咨詢部研究總監(jiān)劉舒穎表示,決定ALDI中國命運的關鍵在于與消費者的場景貼合和訴求滿足,也需構建中國優(yōu)質供應鏈,穩(wěn)定供應商矩陣,保證需求旺盛SKU的持續(xù)供應。
于ALDI而言,來了中國,入鄉(xiāng)隨俗,無可厚非。但在這場以“輕奢之名”的突圍戰(zhàn)中,它的極限擺在那兒了,還玩得轉嗎?
推薦閱讀
商業(yè)很美 無去來處
原創(chuàng)報道,轉載授權,找頭條君
(微信號:fuqingrong0825,添加請備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