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兒》撲街了。
無論從口碑還是票房來看。
評分來講,豆瓣作為偏好小眾文藝片的評分網站,只有不及格的5.7分。
而代表大眾喜愛度的貓眼,更慘,只有5.4分。
要知道《逐夢演藝圈》在貓眼也有6.8分啊......
閉著眼睛打的?
票務網站評分遇冷,票房表現自然不會太好。
5天票房僅為2300多萬。
甚至難以超越劉杰在2016年的失敗商業(yè)轉型片《捉迷藏》。
想用流量明星楊冪來沖擊票房的導演劉杰,失算了。
想用小眾文藝片來證明演技的大明星楊冪,同樣也失算了。
原本,小十君對這部電影還是很期待的。
理由有三:
其一,監(jiān)制侯孝賢。
除了大師級導演本身就象征著質量保證,他的御用剪輯師廖慶松、音效師杜篤之也出現在幕后人員名單上。
只差一個攝影師李屏賓,侯導的黃金班底就齊活了。
他與本片導演劉杰緣起于12年,劉杰擔任《刺客聶隱娘》的大陸方制片人。
而那時劉杰也正好在拍攝董子健主演的《青春派》。
侯孝賢還去友情客了個串。
據說只在花絮出現的侯老師
其二,導演劉杰。
劉杰是一個能身兼編劇、導演、攝影、制片的全能型人才。
曾為王小帥的多部電影擔任攝影和攝影指導,比如《十七歲的單車》、《冬春的日子》;時不時還會在某些電影中打個醬油,比如《英雄》、《極度寒冷》。
作為導演來講,他擅長處理發(fā)生在偏遠地區(qū)的現實主義題材文藝片,口碑也都不錯。
2015年的《德蘭》,雖然欠缺熱度,但是捧回了上影節(jié)的金爵獎,還將數次合作的董子健徹底推向最讓人期待的90后演技派。
這樣的導演,誰都在期待他貢獻驚喜,包括“妙手回春”,拯救楊冪。
其三,棄嬰題材。
在現實主義題材爆發(fā)年,已有《我不是藥神》《找到你》珠玉在前。
講述棄嬰故事的《寶貝兒》本應當賺足尊重和思考。
想必大家看后都會覺得,這個故事與2010年的天津無肛女嬰事件太過重合了。
無肛女嬰“小希望”
此事件始于孩子的小姨在網上發(fā)帖:
“我姐姐姐夫怎么這么可憐,生下個孩子無肛,且伴發(fā)多臟器發(fā)育不全及畸形。醫(yī)生建議放棄,現在只能放在臨終關懷那里等死?!?/span>
此帖一出,即刻引起了網絡關注。
后來事件發(fā)酵到網友人肉女嬰父母,幾個志愿者連夜驅車趕到天津,將孩子偷到北京一家民營婦產科醫(yī)院進行診治。
起初,大家都以為這是熱心網友挽救女嬰生命的溫暖故事,后來卻反轉為一場無良炒作。
帶頭偷孩子的網友,是當時網名為“深海水妖”的作家陳嵐。
當時她信誓旦旦聲稱女嬰父母對孩子的病情撒謊,“孩子病得根本不重,五萬塊就能治好”。
結果呢,女嬰多種高危病癥被醫(yī)院證實屬實。
她也被網友扒出因為母性泛濫,擅自給無肛女嬰喂奶,造成孩子病情惡化。
后來在小鳳雅事件中,她再次對其家人發(fā)動輿論攻勢。
經過《局面》等媒體的調查,事件真相以及輿論方向逐漸明朗,陳嵐也被網友罵到關了一陣微博,小鳳雅的爺爺、媽媽決定對其起訴。
這個利用弱勢群體進行炒作、出書的所謂作家,逐漸暴露出了無恥本相。
而她借此成立公益組織、吃人血饅頭,也被王局扒掉底褲。
無肛女嬰、父母放棄治療、臨終關懷醫(yī)院、深夜跨省偷娃......
這些關鍵情節(jié)點一一出現在電影《寶貝兒》中。
唯一不同的是,陳嵐的形象被置換成了影片中同樣有著身體缺陷的棄兒江萌。
一下子,原事件中的網絡暴力、過激援助、涉嫌炒作和利益輸送的社會丑態(tài),變成了純粹人文關懷性質的、對棄嬰這個底層人群的凝視。
如此改編,小十君不贊同“替陳嵐洗白”的陰謀論。
因為從缺陷兒角度來審視缺陷兒的生存問題,是身處其中,而不是置身事外者的各種優(yōu)越感。
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對于電影來說,也具備更強的戲劇張力。
在10月觀影前瞻時,小十君就提過對這部電影的期待:
某種程度上,刻畫好郭京飛為什么要棄,比拍好楊冪為什么要救,更具有社會批判性。
我們可以無障礙地擁抱善的美好,卻常常拒絕去看懂惡的成因。
這里就涉及到我對本片的第一個不滿。
影片是完全的楊冪視角,而郭京飛飾演的女嬰父親一方是失語的。
江萌的善意立場當然可以理解。
江萌和襁褓中的無肛女嬰,共同構成了一個缺陷兒的前世與今生。
雖然沒有追溯江萌的成長,但可以知道江萌經歷了女嬰一樣的身體折磨和被家人放棄的不幸;
雖然女嬰尚未長大,但是也可以知道女嬰最好的未來不過是江萌艱辛的生存現狀。
在這種情況下,執(zhí)意拯救女嬰更像是江萌對自己的一個安慰:缺陷兒是有希望活下去,并且活得有尊嚴的。
那么女嬰的父親呢?
到底為什么放棄救治孩子?
這種“惡行”的根由在哪里?
片中,郭京飛出現的鏡頭多數神色憂郁、寡言少語。
面對江萌的步步緊逼,他只無力辯駁“這是我的孩子”,所以對她的愛、對她的決定權都是毋庸置疑的。
觀眾一直期待人物身上“另有隱情”,是不是沒錢?是不是決定要個新的孩子?
無論是人之常情還是一己私心,總該有點展現。
結果一一驗否,只等來郭京飛一句干癟的解釋:她沒得未來。
這......誰xx不知道啊???
父親這個角色的失重,讓救與不救的道德困境幾乎無法成立。
而對父親這個角色的同情,全靠觀眾在天津無肛女嬰以及小鳳雅之死等現實事件中培養(yǎng)的價值認知:
我們不應該站在道德高地對他人的生活選擇進行綁架。
也正是這種認知,面對想要放棄治療的孩子父親,江萌作為局外人從試圖勸說,然后步步緊逼,到最后半夜偷娃的一系列動作,反而讓人無法共情。
許多觀眾都認為,本為弱者的江萌,真的很不討喜。
這里,也涉及到我對本片的第二個不滿——人設。
吊詭的是,即使在這種殘酷現實主義的影片中,楊冪飾演的角色仍有瑪麗蘇之嫌。
她作為一個幸運兒,8年間6次手術獲得康復,可以正常工作。
養(yǎng)母寵她、男友愛她,福利院院長為她熱心找工作、介紹相親對象。
因為長得好看,有車有房的人也愿意娶她回家。
最重要的是,三觀頗正。
養(yǎng)母為了得到更多的拆遷費,將老宅墻上鋪上一層劣質木板,稱之為“精裝修”。
江萌不悅,說“你這是騙人”,憤怒地將木板全拆了。
男友小軍告訴她可以辦殘疾證來騙保,她也不答應。
養(yǎng)母要把財產全留給她,她只說“我不要”。
她想靠工作,有尊嚴地活著。
除了抹黑楊冪的臉來外化生活的艱辛,江萌這個人物的心理依舊是個未受摧殘的純良少女。
也許導演試圖將這種正義感,作為江萌救人的性格支撐。
但是對于這樣一個頑強求生的角色,我期待的是她身上的“韌勁兒”。
她大可以圓滑世故、卑微討好、阿Q精神,用盡一切辦法讓自己的生活過得更好。
像一棵霜寒中永不折斷的野草。
而不是每天板著一副面孔,卻有無數好心人在關鍵時刻為她挺身而出。
為了救孩子,幾次三番找聾啞人男友伸手要錢,拉著男友一起以身犯險。她的善意,卻要別人買單。
以至于,她的天真執(zhí)拗,在電影中卻表現為討人嫌的“一根筋”。
《寶貝兒》標榜自己是紀實風格文藝片,劉杰在這方面也確實做了不少努力。
包括啟用大量素人演員,臨時決定用南京話,沒有劇本,臺詞都靠現場發(fā)揮。
結果臺詞的確能看得出來是現場發(fā)揮的。
就不吐槽楊冪和郭京飛蹩腳的南京話了,對峙戲中演員一遍又一遍地重復“她媽媽怎么說的”,“你的小孩是可以治好的”,“姑娘你想干么事”......
讓我深深懷疑,你們是復讀機卡帶了嗎?
聽說導演前后籌備了九年,卻偏偏沒有時間打磨劇本、寫點及格的臺詞。
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是王家衛(wèi)啊。
最肉眼可見的,還是對楊冪進行了一番去明星化的打磨:
包括臉上抹鞋油、學南京方言、改變走路姿勢、片場不準助理照顧她.......
一副洗盡鉛華的樣子,勾得無數看客驚呼“臥槽,想看”。
劉杰沒有選擇讓郭京飛和李鴻其這樣的實力派承擔起與女主平分秋色的戲份,而是選擇把近乎90%的鏡頭都聚焦在楊冪身上。
在一個情節(jié)平淡的文藝片中,成敗便在于主演的演技層次感。
唯有如此,才可以在看似不經意的鏡頭下,表現出人物克制下的隱忍或者苦難中的溫情。
結果嘞?
面對孩子父親的怒氣、面對小軍的愛與歉意、面對養(yǎng)母的無以為報等等等等,楊冪的五官像被熨平了一樣,沒有起伏跌宕、甚至擠不出一絲抬頭紋。
唯有通過那雙水汪汪的大眼睛,生氣時怒目而瞪人、感動時一動不動地盯人、沉思時雙眼散光般無神......
這是表情最到位的一張了
尤其與白白凈凈、不需要外形幫襯的李鴻其相比,楊冪的呆滯尤其明顯。
與李鴻其對戲,全程一副眼神游離的樣子
如果這就是許多人口中的“合格演技”,我不知道是大家對演員太寬容,還是唯獨對楊冪這么寬容?
還有一種更令我生氣的論調是,《寶貝兒》的低分很大程度上源自于觀眾對楊冪的偏見。
且不論觀眾對一個長期德不配位、浪費資源的演員該不該存在偏見;
而是她作為整部戲的戲眼,卻沒有撐起任何一個情感爆發(fā)點,該不該對這部電影的失敗負責任?
也有人說,我們要肯定楊冪放下明星光環(huán)所做的努力。
呵呵,32歲還在卸偶像包袱、卸下來發(fā)現空無一物的演員,真不是華語演藝圈的諷刺?
互動話題
你如何看待楊冪在《寶貝兒》中的表現?
↑上下滑動查看如何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