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爾赫斯說:
“如果有天堂,
那應(yīng)該是圖書館的模樣。”
也有人說,
“圖書館太大,
一間書房便足矣?!?/span>
每一個喜歡讀書的人,
都夢想有一間屬于自己的書房,
這間書房不會用來彰顯自己的學(xué)識,
只是想做一方凈土,
安靜的滋養(yǎng)自己。
01
有間書房,可靜己
朱光潛曾說:
“我在書房聽見雨落下來,
風(fēng)卷起的聲音,
這個記憶
比讀許多秋天意境的詩,
更為生動,深刻?!?/span>
書房,便是一個能夠安心靜聽的地方。
它是塵世間的一方凈土,
將所有的喧囂與浮躁隔絕在外,
自顧自地成就另一番天地。
外面的世界很好,但也很繁雜。
每天有無數(shù)的信息,
等著我們進(jìn)行吸收,消化。
手機(jī)的出現(xiàn),
更是漸漸的取代了
曾經(jīng)握在手里的書籍,
慢慢地,
我們沉浸于
那短暫而又快速的信息交流中,
忘記了如何安靜地,
去品味更深層的意義。
我們喜歡通過手中的工具,
去了解世界的繁華,
卻唯獨(dú)忘記了用一顆安靜的心,
去了解身邊事物的魅力。
一間書房,幾本閑書,
半杯苦茶,一段輕音,
靜靜地,在這浸染書香的房間里,
躁動的心變得安靜,
也有了心思,傾聽窗外的聲音。
想有一間書房,
慢慢地安靜自己。
閑時,
靜聽花開雪落,雨飄風(fēng)起;
亂時,
讀書品茗,明神凈心。
書房,
它不再只是一間
用來放置書籍的屋子,
更是一處特殊的世外桃源,
在這里,能夠凈心,靜己。
生活里,
能有一間書房來安靜自己,
便是一種安心。
02
有間書房,可悅己
倪寬《鋤經(jīng)堂》有言:
“書房至樂五事:
靜坐第一,觀書第二,
看山水花木第三,
與良朋講論第四,
教子弟讀書第五”
書房是能夠取悅自己的地方。
小時候,
總期待著
能有一間屬于自己的書房。
可以在那里,
擺放所有愛看的書籍。
小說話本,名人典籍,
不求有多珍貴,
只在乎合不合心意。
后來上學(xué)了,
讀到了劉禹錫的《陋室銘》: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可以調(diào)素琴,閱金經(jīng),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每次讀,
都希望能有這么一間陋室,
能讓自己歡喜。
到那時,
閑時攜三五好友,
在陋室里,交流談心。
吃都愛吃的點(diǎn)心,
喝都愛喝的茶,聊都喜歡的事,
有陽春白雪,也有人間八卦。
在這小小的書房里,
與朋友們歡聚在一起,
熱情地?fù)]灑,盡情地肆意。
若獨(dú)自一人時,
便在書房里,
安心地享受自己。
時而讀書,時而練字;
時而掩面酣睡,時而發(fā)呆暢想。
一間書房,
是主人的私密之地,
在這里,悄悄地愉悅自己,
讓生活無限歡喜。
03
有間書房,可滋養(yǎng)自己
冰島曾說:
“書房不僅是私密空間,
幾乎就是我的精神住所?!?/span>
一間書房,
可以作為人一生的養(yǎng)料。
小時候,并沒有書房。
房間的一角,幾堆童話書,
便是記憶里讀書的地方。
這片角落,雖然不大,
但也承載了兒時
對于書房的全部想象。
那時雖不識字,
但母親溫柔的聲音,
讓聽的人,明白了書里的秘密。
長大后,終于有了自己的書房。
書房里的書,
為自己的生活增添了營養(yǎng)。
讀紅樓,感嘆世事無常;
讀海明威,提起生活的力量;
讀海子,也期待能有一間小房子,
可以面向大海,等待春暖花開。
書房里每一本書都有著不同養(yǎng)分,
這些養(yǎng)分,能夠滋養(yǎng)自己,
認(rèn)真地面對生活中的紛紛擾擾。
窘困時,
會想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峰回路轉(zhuǎn),
于是不再害怕前方苦難,
糾結(jié)時,
會想到“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豁達(dá),
于是,不在擔(dān)憂前方的路是否通順。
蘇軾曾言:“腹有詩書氣自華”;
孔子曾云: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黃庭堅也曾講:
“士大夫三日不讀書,便覺得面目可憎。”
一句一句的名言,
都在告訴世人,
書能帶給人的力量有多強(qiáng)。
曾聞有一言:
“書不問貴賤貧富老少,
觀書一卷,則增一卷之益;
觀書一日,則有一日之益?!?/span>
至此,余生,
想有間書房,內(nèi)置半生書籍,
時常靜讀,慢慢地滋養(yǎng)自己。
我兀坐在書城之中,
忘記了前塵一切不愉快的事情,
怡然自得。
想有一間書房,不需要多寬敞,
能容己身就行;
想有一間書房,不需要多豪華,
一桌,一椅,一杯茶;
想有一間書房,
能慢慢地滋養(yǎng)自己,
淡淡地安享半生歡娛,
讓余生,
不勝,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