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嵩陽帖》(并題跋)
《嵩陽帖》又稱《天際烏云帖》,蘇軾詩文一章,行書,真跡曾由明代項(xiàng)元汴收藏,清歸翁方綱,有翁氏題跋。共三十六行,計(jì)三百零七個字。藏處不詳。此帖無年款,據(jù)清翁方綱所考,約在熙寧十年(1077)至元祐丁卯(1087)這十余年中所書,時蘇東坡四十二至五十二歲間。應(yīng)該說,這是蘇氏書法藝術(shù)比較成熟時期的作品。
縱覽全篇,字態(tài)凝重而饒有韻致,筆畫圓渾樸茂,一點(diǎn)一畫恰具有力屈萬夫之力度。如果從用筆上去推究,蘇字很大程度上得力于顏真卿的筆法,落筆沉著,行筆澀進(jìn),提按轉(zhuǎn)折凝重,故線條圓潤豐實(shí)而富有內(nèi)涵。據(jù)載,蘇東坡“少時規(guī)摹徐會稽,筆圓而姿媚有余;中年喜臨寫顏尚書,真行造次為之,便欲窮本;晚乃喜學(xué)李北海,其豪勁多似之”(黃庭堅(jiān)《山谷集》)?!短祀H烏云帖》明顯地留有顏?zhàn)值倪z痕,這是蘇氏中年臨寫顏?zhàn)值淖匀涣髀丁?div style="height:15px;">
筆力雄厚,卻能書寫隨意;宗法傳統(tǒng),卻能時出新意,這是蘇氏在此帖中為我們展示的駕馭筆墨的非凡才能。作為尚意書風(fēng)的主要代表,蘇東坡的藝術(shù)追求,從來就是強(qiáng)調(diào)自我發(fā)揮,揮灑性情。他屢屢自道『我書意造本無法,點(diǎn)畫信手煩推求氣強(qiáng)烈地抒發(fā)了一種不為繩縛,崇尚自我和自然的藝術(shù)情感。欣賞此帖,能感受到作者從頭至尾都處于一個心手雙暢,興到筆隨的精神狀態(tài)。字勢的映帶關(guān)聯(lián),字態(tài)的率意灑脫,字列的大小錯落,都營造出一種順乎自然的藝術(shù)情景。所謂『不矜而妍,不束而嚴(yán),不軼而豪,蕭散容與,霏霏如甘雨之霖,森竦掩映,熠熠如從月之星,紆余宛轉(zhuǎn),緬緬如縈繭之絲氣顯現(xiàn)出詩一般的美感。
黃庭堅(jiān)曾云:“余謂東坡書,學(xué)問文章之氣,郁郁芊芊發(fā)于筆墨之間?!贝_實(shí),蘇軾那種蕭散的性情和學(xué)問文章之氣,是他的書法藝術(shù)魅力產(chǎn)生的根本所在。
據(jù)清翁方綱所考,蘇軾有《常潤道中,有懷錢唐,寄述古五首》之作,其次章有“去年柳絮飛時節(jié),記得金籠放雪衣”句,并自注云:“杭人以放鴿為太守壽?!贝苏翘兴躁愄胤艩I妓周韶事,杭人稱譽(yù)之。因周韶詩中有“開籠若放雪衣女”事,正應(yīng)放鴿為壽。此在熙寧五、六年間事。翁氏又考蘇詩外集有《過濰州驛,見蔡君謨題詩壁上云:“綽約新嬌生眼底,逡巡舊事上眉尖。春來試問愁多少,得似春潮夜夜添。不知為誰而作也?和一首》。此事在蘇軾自密州移徐州之際,即在熙寧九年蘇軾濰州度歲時。翁氏即猜此帖在熙寧十年書。然詩與帖又有矛盾:帖云“仆在錢塘”見“堂前小閣中壁上”書蔡君謨“綽約新嬌”詩,而詩云:“過濰州驛,見蔡君謨題詩壁上云:'綽約新嬌……’?!倍弑赜幸粋?。再,《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總案》又載蘇軾《題蔡君謨詩草》云:“此蔡君謨—《夢中》—詩,真跡在濟(jì)明家,筆力遒勁?!辈⒆允馂椤霸s五年十月四日”。此是蘇軾知杭州事,距初悴杭州又十五、六年時間。這又留下一個可猜想的余地。但帖中“仆在錢塘”云云,書此帖時必不在錢塘。因之,斷為熙寧十年左右較合理。然翁氏在帖考中又云此帖書頗類《滿庭芳詞——為王長官作》和《上清宮詞》書。前者書于元豐六年,后者書于元皊二年。因此斷定在熙寧十年至元皊二年這十年之間。此又平添一重疑難也。
翁氏收藏此帖后,又引起了是否鈞填本的爭論。因存世蘇書鉤填本很多,而此帖紙質(zhì)擦損嚴(yán)重,“有二一描失處”,故疑之。但翁氏肯定說這是真跡本,并將此帖與《快雪堂帖》刻本逐一比較,而斷定《快雪堂帖》刻本所據(jù)乃為董其昌記載所見之摹本。在沒有尋找到更多的證據(jù)前,我們尊重翁氏之論,也是有道理的。
《嵩陽帖》原文:
“天際烏云含雨重,樓前紅日照山明。嵩陽居士今何(在),青眼看人萬里情。”此蔡君謨《夢中》詩也。仆在錢塘,一日謁陳述(古),邀余飲堂前小合中。壁上小書一絕,君謨真跡也?!熬b約新嬌生眼底,侵尋舊事上眉尖。問君別后愁多少,得似春潮夜夜添?!庇钟腥撕驮疲骸伴L垂玉筋殘妝臉,肯為金釵露指尖。萬斛閑愁何日盡,一分真態(tài)更難添?!倍娊钥捎^,后詩不知誰作也。
杭州營籍周韶,多蓄奇茗,常與君謨斗,勝之。韶又知作詩。子容過杭,述古飲之,韶泣求落籍。子容曰:“可作一絕,”韶援筆立成、曰:“隴上巢空歲月驚,忍看回首自梳翎。開籠若放雪衣女,長念觀音般若經(jīng)?!鄙貢r有服,衣白,一坐嗟嘆。遂落籍。同輩皆有詩送之,二人者最善。胡楚云:“淡妝輕素鶴翎紅,移入朱欄便不同。應(yīng)笑西園舊桃李,強(qiáng)勻顏色待東風(fēng)?!饼堨n云:“桃花流水本無塵,一落人間幾度春。解佩暫酬交甫意,濯纓還作武陵人?!惫手既硕嗷菀?。
蘇軾(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人稱其為“蘇東坡”。漢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時為眉山城)人,祖籍欒城。北宋著名文學(xué)家、書畫家、詞人、詩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詞人代表。其詩,詞,賦,散文,均成就極高,且善書法和繪畫,是中國文學(xué)藝術(shù)史上罕見的全才,也是中國數(shù)千年歷史上被公認(rèn)文學(xué)藝術(shù)造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與歐陽修并稱歐蘇;詩與黃庭堅(jiān)并稱蘇黃;詞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名列“蘇、黃、米、蔡”北宋四大書法家之一;其畫則開創(chuàng)了湖州畫派。
蘇軾與父蘇洵、弟蘇轍并稱“三蘇”。蘇軾二十一歲中進(jìn)士,神宗時期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受誣陷被貶黃州任團(tuán)練副使,在黃州四年多曾于城東之東坡開荒種田,故自號“東坡居士”。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學(xué)士、侍讀學(xué)士、禮部尚書等職,并出知杭州、潁州、揚(yáng)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貶惠州、儋州。大赦北還,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郟縣,追謚文忠公。人稱“蘇東坡”,號“東坡居士”。史書記載蘇軾“身長八尺三寸有余,蘇軾為人寬大如?!薄LK軾是蘇洵的次子(長子夭折),嘉祐二年(1057年),與弟蘇轍同登進(jìn)士。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熙寧二年(1069年),父親喪守制期滿還朝,為判官告院。因與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反對推行新法(并非完全不同意,還是有部分認(rèn)可的,前期反對,后期深入民間,了解到新法的好處,轉(zhuǎn)而贊成新法好的方面),自請外任,出為杭州通判。再遷至密州(今山東諸城),移至徐州。元豐二年(1079年),罹“烏臺詩案”,責(zé)授黃州(今湖北黃岡)團(tuán)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簽署公文。哲宗立,高太后臨朝,復(fù)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東蓬萊)。4個月后,升為禮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遷中書舍人,又遷翰林學(xué)士知制誥(二品),知禮部貢舉。元祐四年(1089年)出知杭州,后改知潁州,知揚(yáng)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年),哲宗親政,被遠(yuǎn)貶惠州(今廣東惠州市區(qū)),再貶昌化軍(今海南儋州市)?;兆诩次唬錾獗睔w,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今屬江蘇),葬于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享年六十六歲,御賜謚號文忠(公)。
延伸閱讀
歷代文人評蘇軾
黃庭堅(jiān):人謂東坡作此文,因難以見巧,故極工。余則以為不然。彼其老于文章,故落筆皆超逸絕塵耳。 ——《跋東坡<醉翁操>》
晁無咎:蘇東坡詞,人謂多不諧音律。然居士詞橫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縛不住者。
徐度:(柳永)詞雖極工致,然多雜以鄙語,故流俗人尤喜道之。其后歐、蘇諸公繼出,文格一變,至為歌詞,體制高雅?!秴s掃篇》
陸游:世言東坡不能歌,故所作東府詞多不協(xié)。晁以道謂:紹圣初,與東坡別于汴上,東坡酒酣,自歌《古陽關(guān)》。則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耳。 ——《老學(xué)庵筆記》
陳洵:東坡獨(dú)崇氣格,箴規(guī)柳、秦,詞體之尊,自東坡始。 ——《海綃說詞》
王國維:以宋詞比唐詩,則東坡似太白,歐、秦似摩詰,耆卿似樂天,方回、叔原則大歷十子之流。 ——《清真先生遺事·尚論三》
“三代以下詩人,無過屈子、淵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無文學(xué)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無高尚偉大之人格,而有高尚偉大之文學(xué)者,殆未之有也。
嵩云:東坡詞,胸有萬卷,筆無點(diǎn)塵。其闊大處,不在能作豪放語,而在其襟懷有涵蓋一切氣象。若徒襲其外貌,何異東施效顰。東坡小令,清麗紆徐,雅人深致,另辟一境。設(shè)非胸襟高曠,焉能有此吐屬。 ——《柯亭詞論》
胡仔:“中秋詞自東坡《水調(diào)歌頭》一出,余詞盡廢”——《笤溪漁隱叢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