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木青
來源:薩提亞育兒(ID:satiryuer)
刷到一張?zhí)貏e虐心的對話截圖,有一位媽媽非常禮貌地在小區(qū)群里致歉:
“等下我會打我兒子,可能哭聲會有點大,影響大家休息,敬請諒解,我盡量快點打,提前給大家說聲抱歉!”
說完,媽媽還特別聲明了一句:今天晚上要是不教訓他一頓,自己都感覺對不起祖宗!
究竟有多大的仇恨,讓一個如此有禮節(jié)的媽媽也忍不住要對孩子下狠手?
然而戲劇的是,鄰居們不僅表示理解,還紛紛表態(tài):要不一起組隊打孩子一頓?
這一幕,看起來似乎好笑,但當過爹媽的人才理解個中酸楚:
無數(shù)次,明明把標準底線亮給了孩子,可他們就是熟視無睹,屢錯屢犯,不得不被逼著動手。
可結(jié)果是:孩子傷心,父母委屈,不知道問題到底出在哪里?
其實,這個世界,沒有完美的小孩,也沒有完美的父母。
如果你細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優(yōu)秀的孩子背后,往往站著一個智慧的父母,他們的手里常握兩把標尺:嚴厲中飽含溫柔,深情里暗藏鞭笞。
批評有道,鼓勵有方
很多人說:哪有不犯錯就能長大的孩子?犯錯才是孩子最好的經(jīng)歷!
然而很多時候,我們看到了假設(shè),卻忽略了結(jié)果。
一個孩子,只有把每一次犯錯的經(jīng)歷視為經(jīng)驗,他們才會真正成長。
前不久,“甄嬛娘娘”孫儷在網(wǎng)上曬出的一段育兒心得,她的兒子等等,也犯了很多孩子都會犯的錯——不守約。
原來,孫儷給兒子定了一個規(guī)矩:學習日不能玩手機游戲。然而,趁著媽媽不在家,孩子沒忍住,還是偷偷玩了幾把游戲。
也許是犯錯帶來的不安吧,最終,孩子主動開口向媽媽承認了錯誤。
而接下來,孫儷的處理堪稱教科書式。
她沒有暴跳如雷,沒有罵,沒有懲罰,也沒有絮絮叨叨再三說教;
相反,她還獎勵給兒子額外20分鐘玩游戲時間,為了表揚他:主動、誠實地承認了錯誤。
事后,孫儷也在反思:孩子的確有問題,但他認錯的態(tài)度遠比問題本身更可貴。
誠然,孩子再小犯了錯,也要接受該有的懲罰和后果。
然而,我們卻常常忘了批評的初衷,是為了讓孩子得到更好成長。
相反的是,生活中,有太多的家長,把批評當做懲戒孩子的標尺,看到孩子越自責家長越放心,以為那才是孩子痛改前非的決心!
殊不知,當批評帶給孩子地獄式的毀滅,挫傷的是孩子的心,那又該如何讓他們看到為之努力改變的希望和方向?
而如果一個鼓勵的措施,能夠抵過批評、懲罰帶來的效果,家長何苦為難孩子?
卡爾說:教育的本質(zhì)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智慧的父母,手握兩把標尺;批評亦鼓勵,讓孩子看清問題,也看到希望;明白什么不該做,什么又該捍衛(wèi)堅持……
贊美是法,信任是本
丘吉爾說:“你要別人具有怎樣的優(yōu)點,你就要怎樣去贊美他?!?/strong>
縱然希望孩子變得優(yōu)秀,可很多父母卻吝嗇贊美,將其視作最深情的表白。
《最強小孩》中,小鳳是一個特別優(yōu)秀的孩子,她能歌善舞、勇敢堅強,她憑借著出色的表現(xiàn),在眾多孩子中脫穎而出。
可就是這樣一個別人眼里的優(yōu)秀孩子,卻因為主持人一句問話,潸然淚下:“爸媽有沒有給過你挫折感?”
臺下的母親坦言,小鳳是眾人眼里“別人家的孩子”,可因為被贊美太多,她很擔心。
所以,她從不當面夸孩子,而是不斷向女兒強調(diào):“你不是最好的,你不是最強的,比你好的人還有很多,你應(yīng)該向更好的孩子學習!”
父母的初衷可以理解,不過是希望孩子不驕不躁,繼續(xù)努力。
可父母們也許忘了,她還是個孩子:作為孩子,他們努力的動力,正是來自身邊親人的肯定。
一個孩子,如果再努力也得不到父母由衷的肯定,那么即便她看起來優(yōu)秀無敵,她的內(nèi)心依然貧瘠得不堪一擊。
智慧的父母,從不吝嗇給孩子贊美和肯定,因為他們知道:贊美是法,信任是本, 孩子才能成為最優(yōu)秀的自己。
電影《傳奇的誕生》講述的是球王貝利的真人事跡。
這個來自巴西貧民窟的窮孩子,一路逆襲,成長為一代球王,而眷顧他的命運之神,正是最懂他的父親。
貝利懷揣足球夢,可他連一個足球都買不起;
他被嘲笑、被質(zhì)疑,被愚弄,貧窮土壤滋生出來的自卑讓他在追逐夢想的路上連連受挫。
然而幸運的是,他擁有全世界最信任他的父親。
父親鼓勵他:“如果你想成為職業(yè)球員,就不能羞于承認你自己?!?/strong>
父親的支持,給了貝利極大的鼓舞,為他內(nèi)心注入了強大的自信。
為了買一雙能夠參加比賽的足球鞋,貝利和幾個小伙伴一起去偷花生賣。
結(jié)果在逃跑時,小伙伴不幸遇難。
自責、痛苦,悔恨……貝利內(nèi)心備受煎熬,他想要放棄足球。
然而,父親深知貝利對足球的熱愛。
為了幫助兒子盡快走出內(nèi)心的樊籠,他變著花樣陪伴貝利,用芒果踢球,告訴貝利:“好好享受這個過程,一切都會迎刃而解……”
一次又一次,每每在低谷中,貝利總能迎來父親最信任的目光,而這,成為他勇往無前的最大的動力。
被信任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
有人打了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猶如將一歲孩子拋向空中,他依然會咧嘴沖你笑。因為他知道,你會接住他。
這就是被信任的感覺。
智慧的父母,猶如一束光,時刻照亮孩子的內(nèi)心,用信任為孩子托底,用鞭策引領(lǐng)孩子前行。
成長性,才是優(yōu)秀孩子
最珍貴的潛質(zhì)
成人世界里,有這樣一句名言:心態(tài)決定命運。對于孩子來說亦是如此。
孩子學習知識固然重要,但是培養(yǎng)孩子在追求學習的過程中保持樂觀、積極、上進的態(tài)度,是更為彌足珍貴的潛質(zhì)。而這,就是成長型思維。
斯坦福大學行為心理學教授Carol Dweck曾經(jīng)對美國13所高中進行了一項聚焦差生的研究,實驗得出:成長型思維是可以被教育和塑造的。
認可孩子的努力
科學研究發(fā)現(xiàn),大腦每次走出舒適區(qū)去挑戰(zhàn)學習新的有難度的東西,大腦神經(jīng)元就會發(fā)展出新的連接,長此以往,人也會變得越來越優(yōu)秀。
很多時候,孩子的事情我們看不懂,看不慣,但并不意味著,孩子做的就是一件錯事。
尊重孩子,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肯定孩子努力的意義,建立孩子的自信心,他們才更有能力迎接各種挑戰(zhàn)。
和孩子共同成長
有一部堪稱育兒寶典的美國家庭喜劇叫做《摩登家庭》,里面有一個特別令人回味的鏡頭。
那一天,兒子房間的電扇壞掉了,作為父親的Jay第一反應(yīng)就是找個工人來維修一下。
但丈夫的想法當場就被妻子否決,她說:“你該跟他一起修,我們得學會教他做些事情。”
培養(yǎng)一個成長型思維的孩子,要引導(dǎo)他們不斷去嘗試,不要怕孩子做不好就放棄讓他動手的機會。
而家長和孩子一起努力,以身作則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榜樣和引領(lǐng)。
成長是一生的課題,最好的培養(yǎng),不是我希望你成長,而是彼此一起前行,共同探索,成為彼此眼中最優(yōu)秀的那個人。
*作者:木青,本文首發(fā)平臺:薩提亞育兒(ID:satiryuer),傳播薩提亞、NLP、催眠、家排、NLP教練技術(shù)、親密關(guān)系等實用心理學,與大師相遇,讓心理學快速改變你的人生,轉(zhuǎn)載僅限微信公眾平臺,請聯(lián)系授權(q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