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是大家都熟知的道理。但在中國古代對于士兵的飲食并不重視,僅僅以管飽為要求,因此士兵們大多只能吃炒面啃窩頭,條件好一點的也不過發(fā)些肉干。
在古代歐洲士兵的條件也好不到哪里去,在封建君主都在茹毛飲血的年代,士兵們能吃上什么好的戰(zhàn)備食品?也不過就是嚼一些用鹽腌制的咸肉,而且硬得跟磚頭一樣。
進入20世紀,尤其是第二次時間大戰(zhàn)以后,各國開始逐步重視士兵的戰(zhàn)地飲食。這其中尤其以美軍的伙食最為出名,他們不但有咖啡,可樂,還可以吃到巧克力和牛肉罐頭。美國大兵們吃得開心之余還不忘在盟友面前顯擺,美軍就曾在英國人面前抱怨牛肉罐頭都吃膩了,惹得英軍一頓的羨慕嫉妒恨。
德軍在二戰(zhàn)中的伙食雖然沒有美軍這么好,但炊事班也隔三差五的想著為戰(zhàn)友們改善下生活。這不就在戰(zhàn)場上抓到了一頭豬,炊事班連拉帶拽,對著“二師兄”就是一頓棍棒伺候。“二師兄”砰然倒下,用自己的犧牲為德軍士兵貢獻出了美味的德國香腸。
“愛歷史”一家專門用老照片講述歷史的網站,專注照片十余年。請記住官方唯一域名:www.ilish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