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源】本品為葫蘆科植物羅漢果(Siraitia grosvenorii)的干燥果實。秋季果實由嫩綠色變深綠色時采收,晾數(shù)天后,低溫干燥。
【檢查】
水分不得過15.0%。
總灰分不得過5.0%。
【浸出物】
照水溶性熱浸法測定,不得少于30.0%。
本品按干燥品計算,含羅漢果皂苷Ⅴ不得少于0.50%。
【性味與歸經(jīng)】 甘,涼。歸肺、大腸經(jīng)。
【功能與主治】 清熱潤肺,利咽開音,滑腸通便。用于肺熱燥咳,咽痛失音,腸燥便秘。
【用法與用量】 9~15g。
【貯藏】 置干燥處,防霉,防蛀。
羅漢果為葫蘆科植物羅漢果(Siraitia grosvenorii)的干燥果實。
具有清熱潤肺、利咽開音、滑腸通便的功效,臨床可用于治療肺熱燥咳、咽痛失音、腸燥便秘等病證。
羅漢果主要甜味成分甜苷含量豐富,熱量較低,不直接參加體內(nèi)糖代謝。
常作為肥胖癥、高血壓、糖尿病和心臟病等患者的甜味劑及保健品。
《修仁縣志》:“羅漢果可以入藥,清熱治咳,其果每生必十八顆相連,因以為名”。
《嶺南采藥錄》:“羅漢果,果形圓如橙,味甘。理痰火咳嗽,和豬精肉煎湯服之”。
《重修臨桂縣志》:“羅漢果……味甜性涼”,
《昭平縣志》:“羅漢果味甜潤肺”,
《廣西中藥志》:“味甘,性涼無毒”。
《修仁縣志》:“清熱治嗽”,
《重修臨桂縣志》:“治癆咳”,
《廣西中藥志》:“涼血潤腸,肺寒及外感咳嗽者忌用”。
《廣西本草選編》:“急慢性支氣管炎,急慢性扁桃體炎,咽喉炎,急性胃炎,便秘”具體癥狀的治療。
《食物中藥與便方》:“消暑”和“喉痛失音”方面有療效。
羅漢果主要栽培在廣西、廣東、貴州、江西和及湖南南部,云南、福建、浙江等省也有種植。
廣西的羅漢果產(chǎn)量占據(jù)全球的90%以上。
鮮果采摘后經(jīng)過后熟,在烤箱內(nèi)烘烤6~7天,溫度控制在45~65℃之間。
進(jìn)行糖分轉(zhuǎn)化,如果在加工過程中,加工溫度超過70℃,羅漢果出現(xiàn)微苦味的焦果。
聲明
醫(yī)家講求“辨證施治”,人人“證”皆不同。本公眾號所載內(nèi)容為探討學(xué)習(xí)之用,不構(gòu)成用藥建議,如有需求,請謹(jǐn)遵醫(yī)囑。
參考文獻(xiàn)
(1)羅漢果的本草考證 李皓翔 范衛(wèi)鋒 鄭依玲 宋葉 錢正明 梅全喜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xué) 廣東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