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了一些豆腐干,密封袋包裝的,當天晚上吃的時候還好好的,一些沒吃完的放在盤子里。
經過一晚上與空氣的親密接觸,第二天豆腐干表面與空氣接觸面積較大的部分呈現藍綠色。
封裝在袋子里面的也沾染了一些空氣,有一點綠色出現,但綠色沒有完全裸露在空氣中的這個明顯。
對此,不同的人做了不同的猜想:
A說:如果堿放多了,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嘗一嘗是不是很苦或辣。不苦不辣,所以我排除了這種情況。
B說:可能是加了某種化學劑,為了達到增加產量的目的,什么藥水可以把豆渣也分解一起做成豆腐干呢?
C說:放的時間長了就會變綠,可能是發(fā)霉了。事實上這個東西一點異味都沒有,上面既不長蟲,也不長毛,蒼蠅也不來叮它。
正常情況下,豆腐干是蒼蠅的最愛。
我是這樣想的:銅在空氣中會和氧氣還有二氧化碳反應生成堿式碳酸銅,剛好是藍綠色。
銅作為一種非常便宜的防腐劑殺菌劑農藥,應用十分廣泛。
我想廠家或許是為了防止豆腐干腐爛,所以往里面加了防腐劑銅鹽來延長它的保質期。
銅超標對身體是非常不好的,銅會影響人垂體釋放性激素等合成過程,抑制精子的氧化酵解過程。
對精子呼吸過程酵解氧化形成抑制作用,導致精子活動能力下降,精子穿透宮頸黏液下降。
不孕男性的精子中銅的含量高于可孕男性。
人的思維還是挺重要的,古代的時候,我們講究天人合一,順其自然。
既然豆腐發(fā)霉了,那就吃霉豆腐,有大自然中的微生物幫助我們分解豆腐,進入體內后我們還更好消化。
當代人的思維多少有被束縛,喜歡人為的阻礙大自然的規(guī)律,防腐劑是控制它發(fā)霉了。
可是連空氣中的微生物和蒼蠅都消化不了的東西,進入我們體內后,我們體內的微生物又如何去消化它們呢?
而且防腐劑除了對菌類有抑制作用,對我們人體細胞也不友好。
既然勢不可擋,與其逆勢而為,不如順勢而為。
順應自然,認識有益菌和有害菌,可以幫助我們趨利避害。
順應科技,認識良心商家和無量商家,也可以幫助我們趨利避害。
兩個,都需要學習,不然,莫名其妙的就攝入了很多對身體有害的物質。
超鏈接:豆腐干的制作
相傳清朝康熙年間,北京前門外延壽街有個開豆腐作坊的王致和,有一次他的豆腐沒有賣完,舍不得扔掉。
用鹽腌了起來,過些時候取出一嘗味道鮮美,很受顧客歡迎,從此,王致和豆腐乳遠近聞名。
發(fā)酵是指微生物或離體的酶分解有機物質的過程,如酵母分解糖類生成酒精和二氧化碳;蛋白酶水解蛋白質為氨基酸等。
發(fā)霉是在豆腐上培養(yǎng)有益于豆腐乳釀造的毛霉、根霉、細菌等菌類的過程。
最早是利用天然存在的野生毛霉,使之在豆腐上生長,分泌出大量的酶,使豆腐發(fā)酵成為豆腐乳。
大豆含蛋白質40%左右,其中人體必需的八種氨基酸種類齊全,比例恰當,蛋白質是人體細胞組織及新陳代謝中各種酶和激素的構成物質。
大豆制成腐乳后,保留了大豆中的營養(yǎng)成分,去除了大豆中對人體不利的溶血素和胰蛋白酶抑制物,發(fā)酵后水溶性蛋白及氨基酸增多。
且酯香濃郁、滋味鮮美,增食欲,助消化,營養(yǎng)成分更易為人體吸收。
豆腐中水溶性蛋白含量為3.61%,堿溶性蛋白含量為91.25%。
豆腐乳中水溶性蛋白質增至55.54%,堿溶性蛋白質則下降到29.30%。
說明腐乳比豆腐容易消化。
發(fā)酵中蛋白酶水解蛋白質為氨基酸,其中谷氨酸和天門冬氨酸賦予腐乳以鮮味。
此外微生物菌體自溶后降解生成核苷酸,又增加了腐乳的鮮味。
在發(fā)酵過程中,由于微生物的作用而產生了相當多量的核黃素和維生素B1。
因此豆腐乳不但是膳食中很好的蛋白質來源,也是其它營養(yǎng)素的很好來源。
所以,何必與蟲草為敵?何必與微生物為敵?何必與自己為敵?
參考文獻
(1)豆腐乳瑣談 趙德安 新疆庫爾勒孔雀食品廠
有機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