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回信告訴她:孩子專注力不夠,往往是大人對孩子干涉過多造成的。無論孩子玩也好,看書也好,看電視也好,或者發(fā)呆也好,大人都別去打擾她,不要以各種正確的理由去打斷她,給她獨處的專注做事的機會。
孩子專注力不夠,往往是大人對孩子干涉過多造成的。不要以各種正確的理由去打斷她,給她獨處的專注做事的機會。
很快這位媽媽又給我回了一封信,她說:“非常感謝您的回復!您說的我大概明白了,會努力試試。不過想請教下您怎樣掌握好管和不管的度?可能我的忍受度比較低,確實有很多事都要管她,又怕接下來會走入另一個極端——完全不管……關于孩子專注力的問題,我忽然想起她也有精神集中的時候:她特別喜歡玩豆子或者類似的細小東西,就是把這些豆子裝到瓶子里再倒出來,如此反復可以玩上整晚。我雖然知道打斷她不好,可是一想到那么多別的東西她都沒機會玩,心里蠻焦慮的。看著微信、微博上別的家長曬和娃活動的照片,一會兒是畫畫,一會兒是搞手工,一會兒是玩烘焙,感覺他們好有創(chuàng)意,再看我家這個只玩豆子,好憂傷……要怎樣幫她引入新的興趣呢??”
孩子自己喜歡玩什么,什么對于她才是最好玩的。
父母在頭腦中給出的“高級低級”的判斷和區(qū)別,嚴格說,是父母的虛榮心造成的。
這個媽媽自己在信中其實已經揭示出了問題的答案:“我雖然知道打斷她不好,可是一想到那么多別的東西都沒機會玩,心里蠻焦慮的?!眴栴}在媽媽自己身上,是媽媽覺得自己孩子沒有別人家孩子玩得高級,很焦慮,所以就去打斷孩子玩“低級”的東西。可她不知道,正是這樣的打斷,才破壞了孩子的專注力,使孩子難以專心持久地做一件事情。
孩子對喜歡做的或者感興趣的事情,就會很專注,這是孩子的天性。我們觀察一個一兩歲的小孩子,他看東西或者玩東西時會全神貫注,眼睛都不眨一下。當孩子漸漸長大,這個專注力就會變弱了,因為大人對孩子的干擾太厲害了,幾乎是無孔不入。
上文的小女娃喜歡玩豆子,豆子對于她來說就是最好的玩具。她反復玩豆子玩很長時間完全忽略了外界環(huán)境的時候,正是她發(fā)展專注力的關鍵時刻。如果沒人打擾她,她一直處于忘我的境地,那么她的專注力就得到了發(fā)展,一直這樣發(fā)展下去,她以后做事情都會很專注。
媽媽認為孩子眼下玩豆子而忽視了其他好玩的東西。這個“是否好玩”只是大人的主觀判斷,孩子自己喜歡玩什么,什么對于她就是最好玩的。玩具和活動都只是媒介而已,是為了讓孩子獲得各種體驗,促使她的內在成長。每個孩子通往目的地的媒介不同,有的是畫畫,有的是跳舞,有的是玩泥巴,對于這個女娃,現(xiàn)階段就是玩豆子。在促進孩子智力發(fā)育上,玩豆子和做手工、畫畫并沒有高下之分,是父母在頭腦中給出了判斷和區(qū)別,嚴重點說,是父母的虛榮心給出了高下的判斷。
從另一方面講,孩子即使現(xiàn)在不搞“高檔”活動,以后依然有無數(shù)機會接觸到不同的玩具和活動。孩子不可能在幾年之中玩遍所有的玩具、參與所有的活動,她的生命很長,有足夠的時間去體驗各種美好的東西,并不急在一時。
要求孩子和別人一樣,或者比別的孩子強,是父母為了自己的面子,或者為了讓自己安心,這對于孩子很不公平,不僅破壞了孩子的專注力,也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安全感。父母要做的是在自己身上下功夫,把自己的焦慮問題解決掉,才能夠做到真正接受孩子,平和淡然地陪伴孩子成長。
父母把自己的焦慮問題解決掉,才能夠真正做到接受孩子,平和淡然地陪伴孩子成長。
孩子先天具備專注力,大人只要不去干擾和破壞它,孩子自然就會集中注意力持久地做事。
僅僅就專注力這個具體的素質而言,父母在日程生活中如果能做到下面幾條,便可以有效地保護孩子的專注力:
1.孩子講話時,無論說得多么顛三倒四,都不要打斷他,讓他自己組織詞句,把話說完。等他說完之后大人再用自己理解的意思復述一遍,看看理解得是否正確。
2.孩子玩玩具時,就讓他自己玩,無論怎么玩都不要打斷他,吃飯、喝水、換尿布這些都可以等等再進行。有很多父母、祖父母,一看到孩子在獨自玩,就會上前關心地問:你渴不渴啊?你要不要吃點東西???要不要尿尿?或者忍不住過去逗孩子,拿走孩子正在玩的玩具,或者告訴孩子:你這么玩不對,親自給孩子演示“正確的玩法”。這些都是破壞孩子專注力的行為,除非孩子提出和大人一起玩,否則大人不要自己湊上去。屋子亂了也等孩子玩完了再和他一起收拾,不要半途去收拾從而打斷孩子。
3.孩子自己看書時,讓他一個人靜靜地看。別去問他書里講的是什么,或者讓他當場復述,這些可以等到睡前陪孩子一起讀書時再做。孩子反復看同一本書,不要跟孩子說,你都看過多少遍了,你來看看這本新書,讓孩子自己決定看哪本書、看多少遍。
4.孩子在看電視時,不要為他選擇頻道、幫他換頻道,或者建議他去看“更好的節(jié)目”。在允許他看電視的時間段里,讓他不受打擾地想怎么看就怎么看(有暴力色情等兒童不宜的節(jié)目除外)。
5.帶孩子出去玩的時候,比如去主題公園,孩子對某個東西或者某項活動感興趣時,會反復看反復參與,大人要讓他盡興,不要因為他錯失了其他的“有趣”項目而逼迫他離開。帶孩子去玩就是為了讓孩子高興,不是為了玩遍所有的項目。只要孩子高興,孩子有收獲,即使只玩了一個東西,那么花的時間和金錢也都值了。父母如果能認識到這個關鍵問題,就會釋然多了。很多人拖著孩子走馬觀花地玩遍所有,孩子只有累的感受,不如讓他玩透自己喜歡的項目。
6.孩子有時候會一個人坐在那兒發(fā)呆,或者自言自語,他是在思考、在想象,一些很重要的東西在他的內心中正在成長。這個時候一定不要去問他問題或者建議他、命令他去看書學習。
7.給孩子獨處的空間,讓孩子可以脫離大人的視線,一個人自由自在地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這里修爸爸要補充一個前提,就是先確保孩子的安全,尤其是小寶寶獨處時候的安全。
對于孩子的專注力問題,父母需要明了的是:孩子先天具備專注力,不是培養(yǎng)出來的。大人只要不去干擾和破壞它,孩子自然就會集中注意力持久地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