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是由藥物組成的,是在辨證立法的基礎上選擇合適的藥物組合成 方。藥物的功用各有所長,也各有所偏,通過合理的配伍,增強或改變其原有的功用,調其偏性,制其毒性,消除或減緩其對人體的不利因素,使各具特性的藥物發(fā) 揮綜合作用,所謂“藥有個性之專長,方有合群之妙用”,即是此意。
方劑是運用藥物治病的進一步發(fā)展與提高。
第一節(jié) 藥物配伍是方劑組成的基礎
配:組織、搭配。
伍:隊伍、序列。
一、藥物配伍的概念及常見的形式
概念:依照病情需要與藥物特性,選擇將兩種以上的藥物合在一起使用,稱之藥物配伍,又因把單味藥的應用同藥與藥之間的配伍關系總結為七個方面,故亦稱謂〝藥物七情〞。(1、單行:使用單一味藥物不須與諸藥共劑就能發(fā)揮功補療效之作用,此病情屬于單純病證,單味藥性較強的藥物即可達到治療效果。如獨參湯-主治大失血所引起元氣虛脫的病危重?。华毟阶訙瓪馓撏鲫柮}微;獨桔梗湯-潤肺化痰止咳;清金散(單黃芩)-治療肺熱出血病證;益母草膏-調經止痛;丹參片劑-治療胸痺絞痛;柴胡針劑-發(fā)汗解熱。
2、相須:兩種以上性能功效相類似的藥物配合應用,即所謂藥物相宜,功用相同,配伍后可以加強原有的療效,李時珍曰:『同類不可離。』。
3. 相使:指藥物間在性能功效方面具有某種類似或不類似共性而來配伍應用,其中以一種藥物為主,另一種藥物為輔,兩藥合用,輔藥能提高主藥的療效,即所謂一主一輔,相輔相成。性能功效相類似之相使為例,如黃耆配伏苓治脾虛水腫,黃耆健脾益氣,利水消腫為主藥,伏苓淡滲利濕,可增強黃耆益氣利尿作用;大黃配芒硝治熱結便秘,大黃為清熱瀉火,瀉熱通便的主藥,芒硝長于潤燥通便,相使可以增強大黃峻下熱結,排除燥屎之作用;枸杞子配菊花治目暗昏花,枸杞子為補腎益精,養(yǎng)肝明目的主藥,菊花清肝瀉火,兼能益陰明目,可增強枸杞子的補虛明目作用。性能功效不相類似之相使例,如石膏配牛膝治胃火牙痛,石膏為清胃降火,消腫止痛的主藥,牛膝引火下行,可增強石膏清火止痛作用;白芍配甘草治血虛失養(yǎng),筋攣作痛,白芍為滋陰養(yǎng)血,柔筋止痛的主藥,甘草緩急止痛,可增強白芍榮筋止痛作用;黃連配木香治濕熱瀉痢,腹痛里急,黃連為清熱燥濕,解毒止痢的主藥,木香調中宣滯,行氣止痛,可增強黃連清熱燥濕,行氣化滯之功效。
4. 相畏:即一種藥物的毒性反應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種藥物抑制或消除,常被用于藥物之炮製。半夏、天南星畏生薑 ,生薑可以抑制半夏、天南星的毒副作用;甘遂畏大棗,大棗可以抑制甘遂峻下利水,減傷正氣的毒副作用;熟地畏砂仁,砂仁可以減輕熟地滋膩礙胃影響消化的副作用;常山畏陳皮,陳皮可以緩合常山截虐而引起惡心嘔吐的胃腸反應。
5. 相殺:即一種藥物能降低或消除另一種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羊血殺鈎吻毒、金錢草殺雷公藤毒、麝香殺杏仁毒、綠豆殺巴豆毒、生白蜜殺烏頭毒、防風殺砒霜毒、生薑殺生半夏和生南星毒。相殺與相畏基本性質相同的同一配伍關系,而是從不同角度所提出的配伍關念,相畏常被用于炮製,相殺常被引為解毒作用。
6. 相惡:即兩種藥物合用,一種藥物與另一藥物相互作用后,其原有的功效會被降低破壞,甚至喪失藥效。如人蔘惡萊菔子,因萊菔子能削弱人蔘的補氣作用;生薑惡黃芩,黃芩能削弱生薑的溫胃止嘔吐作用;吳茱萸惡甘草,甘草會降低吳茱萸的降壓作用。
7. 相反:即兩種藥物合用,能產生劇烈毒性反應或副作用。如甘草反甘遂、海藻、烏頭、貝母;貝母反烏頭;丁香反鬱金;人蔘反五靈脂等。結論:藥物七情配伍除單行外,相須、相使配伍可以起協(xié)同作用,提高藥效,常為臨床應用方法;相畏、相殺則因可以減輕或消除毒副作用,以確保用藥安全,常被用于配伍使用于有毒副作用較強之藥物中,或用于有毒中藥材的炮製及中毒解救;相惡為藥物間的拮抗作用,會抵消或削弱其中一種的藥物功效;相反則是藥物相互作用,能產生毒性反應或強烈副作用,故相惡、相反常為中藥配伍的禁忌。)
2、異類相使:依據藥物相使配伍之原則。
3、相反相成:指性能相反的藥物配伍時一方面可以相互牽制藥物偏性,另一方面又可以通過互補或相助以增強其療效或產生新的功用。
4、製毒糾偏:使用相畏、相殺原則。半夏-生薑、大黃-甘草(緩解)。
5、引經報使:依據歸經理論使用。桔梗載藥上達、牛膝引諸藥下行、柴胡為肝膽疾病之引藥、升麻為脾胃藥物之引藥。
可以分為:
方劑的組成與變化是在我們總論學習當中,第三個重點問題。整個總論包括緒言、有三部分內容是本科同學學習的重點。
這兩個環(huán)節(jié)是非常重要的。但我們有時候提法上,學習方劑有三個環(huán)節(jié),第一個是確定治法。你辨證結束了,針對病機,我確定治法,這是第一個。這個環(huán)節(jié)錯了,后面你配得再好,全錯了。你證都辨錯了,對吧?所以確定治法,肯定是針對病機產生的。病機是證候的本質嘛!但是我們這里講的是辨證立法結束了,討論到具體方劑,辨證立 法結束了,到達潛藥組方階段。這時候有兩個環(huán)節(jié)。一個都不能缺少。
(1)嚴密的組方基本結構。這張方子不能是個烏合之眾,不能是個湊合的方。你頭痛,我加點川芎,你脅痛,我加點香附,這樣湊再一起。那個不是體現(xiàn)治法,而且也是雜亂無章的。你辨證當中必然抓住有主證,有兼證。兼證里還有重要兼證、次要兼證。針對證候的不同部分,針對它主次的不同, 你組織方劑肯定要有一種基本結構上的限定。所以要有一個嚴密的組方基本結構。這種基本結構的目的是什么?我們這個結構法,體現(xiàn)在君臣佐使的組織結構上,它目的是主次分明,全面兼顧,揚長避短,提高療效。所以有時候開出個方來。特別是初上臨床的學生開了以后,問他,這些藥哪些是主要藥呀?或者君藥?他說這些都重要。你既使比如都是辛溫發(fā)表的,連著三四味都是,也可以呀!哪個是君藥?哪個最主要的?其它是配合的。這個清楚,主次分明。當然注意主證、兼證。重要兼證,次要兼證。要兼顧到。主次分明,全面兼顧。揚長避短包括了什么呢?既要起治療作用,又要控制不良反應和毒附作用。這樣才能夠減毒增效,提高療效。這 嚴密的組方基本結構。
(2)藥物配伍技巧。這里我非常強調熟練的藥物配伍技巧。長期的中醫(yī)在臨床實踐中間,總結了很豐富的配伍知識。這個配伍知識,不僅僅是君臣佐使的這種基本結構,而是具體的很多藥物的組合。應該說張仲景的配伍里面,體現(xiàn)了非常多的,基礎的配伍組合。我們經常講到麻黃桂枝相配,所謂相須,一種協(xié)同。單用就沒有那么好的效果。類似這種情況,附子無姜不熱等等。再比如甘草,汪昂說,和茯苓配用,不支滿,反泄?jié)M。甘草吃了令人中滿,你配茯苓就可以解決 這些問題。這都是長期大量的實踐中,總結的配伍技巧。這些過去由于排除在中藥教學之外,方劑教學里提又提得很少。而且這類配伍當中一種規(guī)律性,也沒有上升出來。古人這方面的總結非常多,在后面我們專門有一章節(jié),要討論這個問題。
所以在遣藥阻方階段,必須重視兩個重要環(huán)節(jié)。這個概念是你在配一張方子的時候,既要重視君臣佐使,又要重視配伍技巧。一定程度上講,經驗豐富的很多老醫(yī)生,一生積累的經驗當中,在配伍技巧里,他非常豐富,非常重要。占的比重很大。
我們要討論一下,單位多功效的中藥,中藥大多數(shù)都是多功效的,雖然單位藥從現(xiàn)在觀點來看,多種成分,而且制劑的過程中,如湯劑之煎熬,各類成分彼此還會發(fā)生作用,它的功效,多功效的發(fā)揮方向,我們需要的往往是部分功效,怎么控制功效發(fā)揮方向?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藥物功效發(fā)揮方向的控制因素。
1。配伍的環(huán)境
當然,單獨用這味藥有沒有這類作用,有些實驗證明也會有,但是通過配伍,控制它向這方向特別發(fā)揮。
柴胡常說有三大功效:
發(fā)散時往往配伍川芎,川芎也能發(fā)散,由于柴胡發(fā)散的層次要比麻黃、桂枝、羌活這些藥深一些,所以柴胡常常稱它為解肌藥,而且作用在半表半里,散半表之邪。羌活這類,作用于太陽,散表層次,柴胡收一些,它與川芎配伍又兼顧氣血并調,又能透過散表,聯(lián)合起來,止痛較好。但對柴胡的止痛作用,應該說《52 病方》就認識到了,但是后世逐漸透過《傷寒論》以及以后對半表半里的發(fā)散,就固定下來。柴胡配防風,這類羌黃類,基本上方向就定在發(fā)散,控制在發(fā)散方向。
作為疏肝理氣藥,涉及到肝臟,針對肝氣郁結,或者肝氣氣機運行不暢。用柴胡疏肝,要考慮到肝臟的生理功能,古人強調肝為剛臟,體陰用陽,特別強調陰陽的平衡,特別害怕陰血不足造成的陽亢,因為肝臟生理特點,李忠梓的《醫(yī)宗必讀》說,肝,東方之木,無虛不可補,補腎即所以補肝, 它的意思,肝多實證,反過來,腎,北方之水,多虛證。肝多實證,那么肝沒有虛證嗎?我們說肝血不足,肝陰不足,實際上肝血不足,治法上大多是從益氣生血或 補腎精的互相轉化來治。而肝陰不足,往往和肝腎一虛,用滋水涵木之方法來治,直接補肝的方法很少使用。補肝血,拿四物湯中的熟地來說,滋補肝腎,帶有滋水 涵木的特點。那肝多實證,為什么它多實證?肝以疏泄為功用,藏血為體,體陰用陽,強調二者平衡,如果肝功能虛弱,疏泄不及。其他臟器,疏泄功能衰退屬于一 種虛證,但肝臟疏泄不及,它往往表現(xiàn)形式是以一種實證形式表現(xiàn)出來,而且很容易向實證方向轉化。
肝氣郁結不疏,疏泄功能下降,它疏泄功能下降,表現(xiàn)出來的脅肋脹滿,情志不舒等等,都有一種實證特點,而且很快郁能引起氣機上逆,或者郁引起化火,所以認為肝多實證。
當然陰血如果不足,也會造成肝的陽亢,特別強調是肝臟,肝臟體陰用陽,強調平衡問題。因此在疏肝的方里,柴胡一般都要與柔肝養(yǎng)血相結合,所 以柴胡配伍芍藥,就形成調肝基本結構,從漢代張仲景四逆散,柴胡白芍相配,當時用于外邪侵犯人體過程當中,郁厄人體陽氣,陽氣不能布達四肢,造成陽逆四逆 證,當時是主要用于這方面,宋金元以后,這種結構就轉化為治療臟腑方面,肝陰陽失調,調肝之基本結構。四逆散大都用于肝脾失和,用柴胡芍藥之調肝基本結 構。因為柴胡恢復它的疏泄,芍藥針對藏血陰陽雙向調節(jié),符合肝臟生理特點。所以要用柴胡疏肝,不管是四逆散,逍遙散,柴胡疏肝散,結構都是體現(xiàn)柴胡芍藥并用,這個結構是調肝基本結構。
在配伍環(huán)境下,決定了柴胡功效像疏肝方向發(fā)揮,所以它有一個配伍環(huán)境,不能就寫一個柴胡,它有沒有理氣作用?它有。但是你在針對肝臟的,恢復它疏泄這方面,疏泄肝臟及其運用對肝臟生理特點,考慮到疏泄及藏血兼顧,才是一種理想的組合。
柴胡升舉清陽多和升麻相配,柴胡來講,歷史上有一個過程,前面說仲景時代,柴胡認識到它止痛作用,這是從《五十二病方》開始 就認識了,從《傷寒論》的用法,同時代《神農本草經》都沒有提到柴胡升舉問題。升麻來講,升麻升散很早認識,仲景方已經開始用它升降。唐代,它清熱解毒非 常重視,到金元時期,升麻升舉清陽的結合,認為是一種升舉的,特別是對虛證升舉的理想結構。當然像普濟消毒飲,用來升陽散火,聯(lián)合用也有的。但是從臟腑的 氣機升舉來講,它世根據中醫(yī)基礎理論來的,李東桓強調補脾胃,補土派,做為人體的氣機升降,整個五臟六腑的形成一種整體的平衡,和各系統(tǒng)自身的平衡,有這兩個特點。
人體的氣機升降中間,有三組主要矛盾。
若把這種配伍的技巧,環(huán)節(jié)忽略了,在升降的,剛才說的三組里面,你看,一個升降的根本,一個升降的中軸,一個升降的外輪,有點像一架生命之車,古代 沒有現(xiàn)在的車,有個圓的方向盤,古代是拉的,不管再早的戰(zhàn)車,到后來的車,基本上都是兩根杠桿,兩個輪子,中間一個軸把它連起來,成為車的最基本結構。所 以他就用車來比喻,升降。升來講,最主要的氣,一個肝氣的升發(fā),一個脾氣的升清,這最主要的兩股氣,所以當升麻的可以協(xié)助脾的升清,升脾陽,肝呢,可以幫 助肝的升發(fā),升發(fā)肝的清陽,那肝的清陽和脾的升陽同時升發(fā)的時候,其中協(xié)同作用當然升舉能力最強,對這個認識是在方劑學當中,藥物配伍的運用當中,到李東 垣時才開始成型,以后這整個已經形成了一種這兩個結合升清,成為一個基本結構。所以從柴胡這個例子來看,配伍環(huán)境,決定了它功效發(fā)揮的方向,決定了你想它 向哪個功效發(fā)揮方向去努力。
這種配伍結構,這樣我們講多功效的藥物,比如說桂枝,調和營衛(wèi),調和陰陽,這都是在桂枝芍藥同用的情況下,古來這些方很多。后面講到桂枝湯,要講到它調和營衛(wèi),也調和五臟陰陽,這種基本結構都是以桂枝、芍藥做為基本結構。你用它來止痛,現(xiàn)代藥理實驗也證明,桂枝和細辛同用,從古代仲景的當歸四逆湯,到孫思邈的獨活寄生湯,很多方都是桂枝和細辛同配,實驗也證明,它鎮(zhèn)痛效果提高很快,比單位藥用要高得多。那你單寫一個桂枝,病人頭痛,你說我加減,寫一個它是止痛,它是在什么配伍環(huán)境下,向這個方向發(fā)揮作用呢?它又受配伍環(huán)境的影響。像用桂枝溫陽化氣的方很多,不管是苓桂術甘湯、五苓散,都是以桂枝、茯苓、白術相配伍,這結構后面接上那尾巴不同,功效、作用部位也可以變化,這基本結構加甘草,就是苓桂術甘湯,中焦的,中焦陽氣不足水飲內停,如 果豬苓澤瀉配上去,作用點就變成下焦了。還是陽虛不化,水失助潴留,但是在下焦。所以它是一種基本結構,后世應用這類結構就很多了。很多衍生出來的后世方劑。
桂枝如果我側重用它來平沖降逆,屬于陽虛,虛寒之氣之上逆的,那桂枝甘草湯,因為這是內生之寒,溫必兼 補。桂枝甘草相配。如果陽虛,兼水濕上逆,水氣上逆,和茯苓相配,這是常用的,而且茯苓還必須大劑量。后面還講到,這配伍還和它用量特點有關。
我們現(xiàn)在用柴胡,用到15克,絕對發(fā)散了。走表,走半表半里,發(fā)散去了。散半表之邪。用到9克,12克,這一類,那疏肝理氣,中等用量。 你方開對了,你用量用得很大,現(xiàn)在有些用量是盲目用量,越用越大。根本不考慮不同的藥量,對于它多功效中間功效發(fā)揮方向的影響。所以柴胡如果用來升舉,不同的醫(yī)家,李東垣用在補中益氣湯,張景岳用在舉元煎這一類的,里面有升舉藥,張錫純用在升陷湯里的一些升舉的藥,都是小量。張錫純算是用量大的醫(yī)生,石膏這些,有很多一斤一斤的用,但是他在升陷湯里,那比例上,一錢。在他用量比例,就是很小的。所以要升舉清陽,要小量。一個方開對了,所以我有時出題考學生,補中益氣湯處方分析,或者判斷題,病案,出個補中益氣湯證,下面開個補中益氣湯加減方,我故意把柴胡用量開到10克以上,就看你學生能否改得了這個錯誤。那就是不同的用量范圍,決定了功效發(fā)揮的不同方向。這種情況多。
所以用量特點是很重要的。比如陳皮,基本上大家用起來,有點像甘草這個和事佬一樣。很多方劑里有。特別是像汪昂《醫(yī)方集解》里面,喜歡到處添陳皮。但你不要忘了,他添的量不多,起到一種行氣化濕,特別有一種舒展氣機的作用。所以人們說它欲升則升,欲降則降,欲泄則泄,欲補則補。學生有時問, 這究竟是什么作用?陳皮是個什么作用?我想了想,給他們打個比方,它理氣以后,調整功能,增強補泄作用,這有時候還好理解一點。補藥用它可以補而不滯,泄藥用它舒展氣機。氣行則消除病理產物,氣機舒展則容易達到效果。
升降呢,你說它究竟是升還是降?它有點像什么呢?你看大家在建筑工地上,地上打個洞,拿綱釬直著往下打,打得下去嗎?都要往下敲一下,搖兩下,它就向下。如果地上釘了一個木樁,或者鋼釬釘在地上,你要把它拔出來,光是直著往上拔,拔得出來嗎?拔不出來。你需要拔一下,搖兩下,再拔一下,搖兩下,它就出來了。我就說,這種升降當中,陳皮就起到搖兩下的作用。那搖兩下的作用,欲升則升,欲降則降,能夠增強它這個方面功效發(fā)揮。但是這個是用量不大的?;驹诜街卸际亲髯羲庍@一類的。如果它要來作君藥,像橘皮竹茹湯,那里面要注意用量特點。它來和胃,這種理氣作用,像和胃這個,降逆這方面,治嘔吐。這方面用都是大劑量?,F(xiàn)在一開都是20克以上,它才有效果。包括竹茹這些,雖然很輕,你都要較大劑量才行。不是說方背下來就行 了。要注意它的用量特點。一個方要注意用量特點。
3. 炮制方法
4.煎服方法
前面我舉過一些例子了。煎藥、服藥方法。對功效發(fā)揮方向的影響。這個方向,還包括對副作用產生不產生這個影響。比如《內經》說, “治寒以熱,涼以行之?!薄爸螣嵋院?,溫以行之?!狈ǚ矫娴姆醋粲梅?。這個臨床上很實用。你要服用溫藥,姜桂附這一類溫藥。你把它放涼一點,不要乘熱喝。藥有些大家都叫乘熱喝。有些不能乘熱喝。放涼一點喝,副作用小。臨床反映的很小。所以這個服用方法,那是醫(yī)生開醫(yī)矚的時候,叫病人應當遵守什么?對于你功效發(fā)揮來說,是個很重要的因素。
煎藥方法,我們談了像銀翹散一樣,煎時間長了,就不是治療風熱外感的方。就是傾向于清熱解毒方面的作用。這類對于煎藥來講,服藥來講,古方里很多很認真,如九味羌活湯,同樣的方,同樣的量,原書在《此事難知》記載張元素的用法,它要“急汗熱服,以羹粥投之;緩汗溫服,而不用湯投之也”。急汗,病很重,外感風寒濕較重,那就急汗,要它發(fā)汗,那就要熱服。熱服就是趁熱喝下去。同時還要仿照仲景方法,喝點熱稀飯,或者熱開水。幫助發(fā)汗。緩汗溫服,它是指的對這個病比較輕,風寒濕邪比較輕,開了這個方,服藥時溫服,不要趁熱,不要太燙,溫的時候喝。而且你也不用湯投之也。不用喝稀飯,喝湯。這同樣一個方,服用方法不同。它功效發(fā)揮的大小有影響。直接影響到你的療效。
當然還有一些情況,服法和注意這些使用來說,比如有個常用藥叫吳茱萸,它既能疏肝,又能溫肝胃之寒,還能降逆,降肝胃濁陰之氣上逆,很好的一個溫肝胃,降濁陰,這樣一個藥,本身是可以治療胸悶,肝經濁陰之氣上逆,胸悶、頭昏、頭痛。也有和胃降逆止嘔作用。但它的副作用反應的現(xiàn)象也是這個,喝了以后,有時候過了一二十分鐘,開始頭昏、胸悶、惡心就開始出現(xiàn)。那病人就不敢吃了。他說,我本來就這方面不舒服,現(xiàn)在更厲害了,不敢吃了。發(fā)現(xiàn)這個問題,我是在八十年代后期,八八、八九年,帶年輕老師一起到基層看病去,我們四川省有個劍閣縣,這個地方盛產吳茱萸,他們說都拿到外面去賣 了。收購藥材的很多都跑到那里買,但我想起來我在藥房,我在看病時開的方子,開了兩天,藥房就說吳茱萸缺貨,沒了。吳茱萸應該是用,六陳,歌里面,陳者 良。麻黃、狼毒、枳殼、半夏、陳皮、吳茱萸,這是要放一放,不是新鮮的拿下來就用,陳者良,要陳久一點才效果好。我說你們這里這么多,你們怎么不會自己也用呢?自己又不買,賣出去當然是可以的。但是你們賣得太便宜了。我了解,成都荷花池藥材市場全國有名,吳茱萸當時是128塊一公斤,當時價,八十年代。他們那里賣出去15塊一公斤。我說沖這個價,我都愿意到這里來作藥材生意了。所以很多人到那里去收購吳茱萸,你們?yōu)槭裁床挥茫亢髞碛幸淮谓o他們講座,一個小時,就是縣里的學術講座,用一個小時去講吳茱萸的應用。按吳茱萸的用法來說,有特定的一些要求,它可以控制它的毒副作用,減輕它毒副作用。有三個方面,過去也是書上、教參這些,你看其他醫(yī)生都應用了,
目前來說,用方涉及多種因素,剛才涉及到一些醫(yī)囑了,現(xiàn)在大家注意很少,很少教給學生,大生產教育,課堂上這些實用的東西涉及得少了。所以在這類不知道的情況下,你往往遇到病人來,唉呀,我頭昏胸悶更厲害,還想吐,你這藥是不是開錯了。年輕老師一聽就是無所措手足,所以這一類,煎法、服法,它是直接影響到功效發(fā)揮的方向。
5.劑型選擇
所以藥物功效發(fā)揮方向的控制因素很多,我這里僅先總結這幾個方面,因為這幾個方面是直接聯(lián)系到我們具體方劑。大家在學習、討論、講解,研究方劑時最關鍵,一定要注意。否則是你講的書上的方,而不是講的實用中的方。這是有區(qū)別的。學生雖然全背下來了,回去他用不一定有效。所以有些對方劑的療效,學生動手能力這些,我覺得這些都是實在的,具體的。
另外有一種新功效的產生,而用單味來說,是不能達到這作用的。比如說,知母、黃柏,單用黃柏,清熱燥濕藥,單用知母,清熱瀉火藥,凡是連用方,都是滋陰降火。這說明協(xié)同之后,產生新的意義,區(qū)別于兩個單獨的簡單相加。這不能說是熱燥濕藥加清熱瀉火就是滋陰降火了,不是簡單相加。所以產生協(xié)同作用這方面來講,中藥里有很多。而且例代醫(yī)家不斷的在發(fā)展,這種協(xié)同關系,也保障了很多的藥物運用安全性。
所以中藥的概念問題還值得討論。是在中醫(yī)理論指導下的運用的藥物,是中藥。不是說天然藥物等于中藥。天然藥物,麻黃、黃連,這很多西藥都在用呀!黃連素是中藥嗎?麻黃素是中藥嗎?不是在中醫(yī)基本理論指導下運用的,不能算中藥。所以你要運用它,你要按照中醫(yī)基本理論,你要配伍,你采取什么方法來控制、 減輕、消除它的毒副作用呢?你沒有,你單拿這味藥來,盡管手段很先進,現(xiàn)代提取部位,提取成分,從形式上非常嚴格,最后你不是以中藥的理論指導下,不是整體動態(tài)的,不是在變證論治中運用的,產生問題你怪中醫(yī)嗎?怪中藥嗎?你不是中醫(yī)的運用方法。這有時候我想,任何一個物質它都客觀存在的。一塊布,你可以拿 來做衣裳,可以做被子,為人所用,布條條弄成繩子,還可以用來上吊的,你能說那就是布的罪過嗎?核武器都知道,可以造成災難,核動力來說,也可以造福于人 類的。所以這里,你就可以怎么用,你沒有按照你這個要求用。
其實在我們中國古代,很多的中藥毒副作用控制因素,老百姓都知道。過去常討論,柴胡截肝陰,也就是說它產生了一些副作用以后認識到,它副作用,傷肝陰,于是有些人很害怕,喔,柴胡截肝陰,不要輕易用。有的呢,不管它,盲目用,也不對呀!他每個方里,都有配伍的規(guī)律,那肝有陰不足的,我又需要它一定的透虛熱,我有時候也配柴胡,古方里很多也配呀,那你要怎么辦?你配藥呀!炮制呀!我有時候看到紅樓夢,我突然發(fā)現(xiàn),連紅樓夢賈府的ㄚ頭都知道,柴胡用泡制方法來制約它的副作用。王熙鳳出血,小產,當然這種陰血損傷,虛熱這些會有,請?zhí)t(yī)來看病,開了個方,賈璉回來一看,哦,這方里有柴胡,柴胡截肝陰,這則方怎么用得?旁邊ㄚ頭說什么?二爺?shù)窈馗侮?,不知用鱉血拌炒之后,就沒這壞處了。這鱉血拌炒,ㄚ頭都知道。都知道用來制約它截肝陰。 用柴胡同時滋樣陰血,同用,他這方面作用當然少多了。用鱉血拌炒,或者配伍鱉甲這類,它就可以避免它這類弊病。控制藥物的毒副作用。
前代有人用柴胡的時候,配合生麥芽,一直到民國初年張錫純,形成他用藥的很多規(guī)矩,用柴胡就配生麥芽,能保障療效,減輕副作用。
所以配伍當中,有很多這方面技巧,這是直接在運用當中,發(fā)揮作用的。所以現(xiàn)代很多出了一些現(xiàn)像,我跟有些外國朋友,或跟臺灣討論,因為那里 接觸很多西醫(yī),討論,就談到防己、木通、馬兜鈴酸這些問題,他們都說中藥沒毒副作用。我說,誰說的?古人早就說了,孔夫子都知道,藥物副作用很強,之所以 發(fā)展到后來,人們認為它副作用小,這是很大的進步?,F(xiàn)代醫(yī)學,毒副作用少了嗎?大概六七十年代出過一本書《現(xiàn)代醫(yī)學中的錯誤》,我們國家翻印了五千冊,不多。早買不到了。我舊書攤上翻到一本,里面寫了化學藥物,合成藥物,研究以來,大規(guī)模的災難非常多,就拿前些年才不用了的“反應?!?,用于多種反應,妊娠 反應,過敏反應,還包括痲風反應這類,過去我參家過痲風病研究工作,痲風反應很難控制,這個藥很好。于是就投資建廠生產,全世界美國和日本,用藥上比較警 惕,德國發(fā)明搞出來的藥,德、法這些歐洲國用得多,他們觀察幾年,知道五年左右以后,一統(tǒng)計,出現(xiàn)了8000個“海豹子”,妊娠反應嘛,吃完生出來的小孩 沒手沒腳,造成了一場災難。最后這個兄弟的跨國公司,很大的醫(yī)藥財團全部破產。還不夠賠的。這是比較典型的例子。這類例子太多了。不是我們這里討論的內容。
說明一個什么呢?現(xiàn)代醫(yī)學運用當中,怎么不能想一想,回過來吸取我們中醫(yī)藥在控制藥物毒副作用方面的一些經驗。如果利用這類經驗,可能給現(xiàn) 代醫(yī)學、現(xiàn)代藥學,帶來一些啟發(fā),這里面有閃光的東西。反過來,你運用得不正確,出了一些問題,那全盤否定你,那是不公平,也不合理的。這是配伍的五個作 用。
配伍手段的最根本目的,總體上不外(增效)和(減毒)兩個方面,具體來說,有以下五個具體作用:
中醫(yī)傳統(tǒng)方藥運用中,控制毒副作用的十種方法。做一個補充內容參考。這個沒有專門教材都列出來,泛泛提一下。
這種運用大家實際上經常在運用,司空見慣。但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沒有把它歸納出來。這種運用,根本的思維特點,是一種整體考慮問題。恰恰這個 運用方法,和現(xiàn)代藥學強調的,藥味越少越好,成份越精越好,這是相反的。究竟哪個方法,將來最對,或者怎么結合,還是很好研究的問題。而目前我們新藥研 究,是以成份越精越好,藥味越少越好。是以這個標準來走的這個老路。多藥相配,增效減毒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藥味功效相近的藥聯(lián)用。配伍可以減輕它的毒副作 用。在作用功效方面,它可以產生一種增加藥力的,增效。所以開個防風,又開個荊芥,開羌活、開防風開幾個,比如說要止痛,川芎、細辛、白芷。既有分經論治 的用法,很多是出于藥量上的差別,并不是說,陽明經痛,我只用白芷,少陽、厥陰經痛,我只用川芎,不是這樣。往往多藥聯(lián)用,側重點上用調劑藥量來分清主 次。這樣的結果,這種用法和現(xiàn)代藥學,新藥研制不一樣。它最好你就一個藥。何必三個呢?三個不都是止痛嗎?都是發(fā)散嗎?用一個就最好了。這里面找出單劑, 單一成份最精確。真正是排除了復雜聯(lián)系以后的精確。反而不精確了。所以光想精確,動物實驗很多,精確的一定的溫度、濕度,一定的條件,非常嚴格。設備當然 非常昂貴,有的一天當中,實驗室自動調節(jié)溫度,因為外界溫度整個是波浪式的,弧線的。它一直維持(恒溫)。我有時開玩笑說,老鼠反正是你們培養(yǎng)慣了的,品 種非常純,它身上產生的規(guī)律,應該找個非常純的人種來用,它才能很適應。你把人放在恒溫箱里,他活得出來嗎?你看航天的飛船,為什么要求宇航員要去先訓 練,還要把他常年生活地區(qū)的,多少年內的溫度、濕度。每天這么多年的氣候變化。搞出一個相應的一種曲線,大家共同能接受那個曲線,它絕不是一個溫度、濕度 完全一樣,光線要模擬早上起來什么樣光線,到晚上什么樣光線,溫度一的曲線變化,因為人本身生活在整體的聯(lián)系和動態(tài)的聯(lián)系中。你把它絕對精確,那實驗室里 邊,重復,很好重復,但是你最終研究目的,是拿到生活在整體動態(tài)中的復雜聯(lián)系中的人身上的,它就不行了。所以最早的研究藥物的時候,我也遇到過他們討論, 我們婦科常用的藥物,很多,選擇來研究對子宮收縮的影響,刺激子宮收縮,為了客觀,為排除復雜聯(lián)系,把家兔離體子宮的技術很高呀,離開身體,存活狀態(tài)的, 離體子宮,用各種藥物的成份去試,來確定度數(shù),這個藥收縮到幾度,這個到幾度,結果弄出來,跟我們婦科用的很多藥不符合。長期作用下,長期臨床當中驗證有 效的,它那個度數(shù)不高,應用的少的,它度數(shù)高。很多人討論中醫(yī)用藥有問題。我正好八十年代參加了一次討論會,我聽了半天,我說我不懂你們相信兔子還是相信 人,孕婦有沒有把子宮拿到外面生娃娃的?沒有的。而且藥是不是直接把它倒在子宮上,不是的。這樣去激化以后,綜合作用以后,你知道它直接發(fā)生作用,間接發(fā) 生作用怎么作用?你就這樣去否定它?思維特點完全不同。但是很多以此為標準,以此為依據來否定。
在這種配伍上來講,我說同性毒力“共振”,延用物理學上的名詞,就是說,一個藥,如果用它的單味藥,要達到這功效,絕對它用量要大。隨著用 量增大,副作用也會增大,任何藥都有副作用,我們往往采取相似功效的藥物,都要相配。都要相配,當然也一個選擇,選擇當中,它的功效是相近的。而且又長期 實踐的驗證,有的可以產生前面講的協(xié)同,有的彼此增強藥力,增加主藥的,君藥的單味藥物的藥力。使得它增效。
同時往往分類不同的藥物,它的毒副作用的方向,并不完全一致。你同一個藥物,用量增加,增加了以后,它副作用,隨著用量的增加,毒副作用的增加,它的方向是一致的。而且并不等于說,你加一倍用量,毒副作用僅僅增加一倍。不見得,它有共振作用。
這一點,七十年代做過實驗。大家都知道十棗湯。那是用于血吸蟲病腹水。南方一帶用得多了,確實有效。十棗湯的服法、配伍,這都很有關系,用 量,特別是人們研究,運用現(xiàn)代的思想,甘遂,芫花,大戟,中醫(yī)把它也分工,有的驅除經隧當中的積水,有的驅除五臟積水,五水,有的治療胸膈的伏飲痰痞,那 都是瀉下逐水,共同功效,應該說功效相近。里面力量最大是甘遂,它能夠攻經隧,經隧無處不到,量最大,大戟就是作用于臟腑,芫花好像是局限于胸膈,這是同 中之異。共同瀉下逐水基礎上,給它一定的區(qū)分功效。單用甘遂行不行?做實驗。后來臨床第一次服藥各0.5克,藥粉裝膠囊,棗湯送服。那我用1.5克,三 倍,大家藥量的三倍,分別來做實驗,副作用大得多。我分開以后,功效相近,可以增效。副作用的方向不完全一致,所以這叫同性毒力“共振”,異性毒力“相 制”,反而降低了毒副作用。這個道理,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當中應該吸取。不是說越精越純越好。越精越純副作用越大,越容易干擾人體的正常生理功能。
這個配伍方法,可以說臨床上很多,黃芩、黃連、黃柏,功效上三焦兼顧,清瀉三焦的大熱,清熱燥毒,清熱燥濕。同用,比單用一味三倍藥量,單用毒副作用大得多。這不是我們很的好的中醫(yī)上獨有的,多藥相配,增效減毒的一個方法嗎?
像這類的總結出來,對我們指導臨床的運用,是很有好處的。也是在中醫(yī)學歷史發(fā)展過程當中,到后來時方相對藥味,比經方多的原因之一。經方的 要求辨證很準確,時方有時考慮面寬一點。各有特點。從這一點,我們歸納為控制毒副作用。十種方法上比較特殊的一種。因為過去不太強調了。
歷來用量有一些規(guī)律性,當然不同時代的度量衡不同,還有一個時代用藥的特點。有的時候有些醫(yī)家有自己獨到之處,但他也體現(xiàn)在避免毒副作用綜合因素。 我歸納十種因素其中一種。有的把各種結合起來。但毒副作用,跟藥量有直接關系。所以我們經常都有這個量到多少,多少到多少,不同用量檔次,涉及到功效發(fā)揮 方向,也涉及到毒副作用的控制。用量太大,肯定會有副作用。
現(xiàn)代很多用量越來越大,這也在研究現(xiàn)代為什么造成這個了。但是其中有不少是盲目的。我開藥用量都比較小,很多醫(yī)院,我經常請到那里去,帶學 生、研究生臨床實習,都很歡迎,看病病人也不少,但和他們開玩笑,院長跟我說,你的量太少了,藥太便宜,一副感冒藥,一塊多人民幣,我說過去70年代,我 就開這么幾毛錢。他說你能不能開了湯藥,再開幾盒成藥嘛!我說“湯者蕩也,丸者緩也?!蹦撬牟∈窃趺礃拥?,我就用怎么樣的。這不是亂攪和嗎?人家什么都 給用上去,所以藥量還是應該仔細把握的。要仔細斟酌。大家看蒲輔周醫(yī)案,秦伯未的醫(yī)話里討論的,也就是說我們現(xiàn)代的,時間不遠,他們用量是多少,隔的時間 并不長呀,這幾十年里邊的人,像岳美中他們用量特點,有沒有一開藥就開出一包像牛藥一樣的呢?用的熬鍋都很大呢!20克,30克很多好像司空見慣了。這個 應該說不是我們《方劑學》里邊正常藥量的范圍。特別《方劑學》,介紹學習了很多古方,要體會中間的,那個時代的用量特點。
從宋以后到現(xiàn)代,度量衡差別不是很大。清代到現(xiàn)在也有差別。臺灣地區(qū)用的度量衡,基本上是清代的。他們的一錢等于3.75克。我們現(xiàn)在一般 一錢3克左右這樣算。兩邊度量衡有差別的。但是應該說,一錢3.75克,這個一錢3克,這種誤差,還不是太大。你不可能現(xiàn)代藥用量用得這么多。這是藥量控 制。
這個就很多了。具體方子里,很多元素,提出了某些藥的炮制要求,有特殊意義的?!斗絼W》學習當中要提出來,要關注。
君臣佐使里面,佐制藥的配伍,反佐藥的配伍,也是針對副作用,不良反應的。這一點,后面君臣佐使里要討論,是君臣佐使比較復雜的一部份。在這里就不多講。
煎藥方法可以增加藥效。煎藥正確的話。比如大承氣湯里,大黃后下,小承氣湯里不后下。調謂承氣湯里,大黃和甘草合在一起去煎。這種煎的方法,直接影 響效果。同時煎藥方法,也是控制毒副作用的一個方法。比如烏頭制劑類的東西,都先煎一定的時間,這主要還是為了控制減緩毒副作用。這個今后結合具體方劑, 還會要討論一些。
也是很重要的。保證療效,避免毒副作用的一種方法。現(xiàn)在國外有很多地方,都想大家都來中國買藥,都吃中藥,對中國經濟當然很有好處。他們也發(fā)愁,中 醫(yī)藥走向世界以后,國外逐漸重視了,將來這藥少了怎么辦?有時候外國人想的問題,比我們想的還遠,我們中國近幾十年容易考慮的問題近,吃光,吃光不拉倒 嗎?對吧?他這考慮外國同類的,同種屬的科屬的植物,能否代替,國外的栽培等等。這個問題在美國就很多,包括美洲最早的,涉及到中藥的藥廠,東方藥公司, 一年產值很高,他就提出來,能不能我們這里種,我說中醫(yī)有個道地藥材,這個道地藥材的道理,從現(xiàn)代這個手段研究,還沒有太多的理性解釋,我說至少有一點, 動物和植物,或者高等動物、一般動物之分,或者是生物爛礦物之分,有很多共通的東西,你比如說人,我從中國大陸,坐飛機到美國,頭兩天我水土不服,除了時 差的影響,還有吃你這水不舒服。就會產生消化道的一些反應。其本質呢,是我長期生活在中國,生活在四川,我身體里面的微量元素的一種基本比例,和當?shù)氐牡?殼基本比例是一致的。我突然大老遠,轉了半個地球跑到那那里,你那里的微量元素的本比例,跟我們那里不完全一致。這個是有科學根據的。這是地質學院的教授 教我的,當時研究水土不服的時候,我有很多病人都在當我老師,喜歡跟他們討論這些問題,因為很多都是高級知識分子。搞氣象研究的,告訴我,漢代的當時的氣 候,他們又偶而翻到漢代生的病,這些全世界情況,搞地質的老師,教了我很多東西。他這個解釋對水土不服呢,就很科學。所以我們原始的治療水土不服的方法, 民間方法,大家一聽都很想笑,我講給美國人聽,他們開始笑,后來一想,很有道理呀,我說你要從你的家鄉(xiāng),出遠門時候,包一包你家鄉(xiāng)的泥土,到那個地方以 后,剛到,你把它拿一點出來水里泡,泡了拿紗布過濾。他說多少紗布,我隨便說,七層紗布。沒什么根據的。因為我們古代過濾用到七層砂布。過濾以后很清的 水。熬了喝一點。頭兩天這樣喝,就是一個過渡。慢慢的,體內的微量元素的攝入比例。和當?shù)氐奈⒘吭氐臄z入比例的一個過度過程適應過程。減少水土不服。古 人是這樣的。但現(xiàn)在醫(yī)學的有些同志,一聽,笑話,中醫(yī)還吃泥巴水,光笑你。不知道里頭那個道理。所以藥物長期生產在某個地區(qū),具有的特性和副作用過程,和 它的微量元素這些有關。現(xiàn)代世界醫(yī)學,西醫(yī)學,還沒有發(fā)展到微量元素,這元素醫(yī)學階段。這也是四川大學,生命工程學院院長,陳方教授在討論當中教給我的。 我這個人和現(xiàn)代很多新東西,應該是個科盲,就跟他們一點點學啦?,F(xiàn)在最時髦的開汽車、計算機、說外文啦,我是一竅不通,但是聽他們講的這類個道理,現(xiàn)代很 重要的一個走向─元素醫(yī)學,第三代。細胞醫(yī)學。細胞學是基礎的細胞第一代,第二代分子生物學,分子水平第二代,以后元素水平。
作為道地藥材,它產生的地方,它長期以來,它也是種生物,和它的當?shù)氐奈⒘吭?,形成一種同比例。有很多共性。你在別的地方就不同了。不一定功效完全一樣。毒副作用不一定一樣。桔生淮南之為橘,桔生淮北之為枳, 對吧?古人早就說過,就認識到這個特點,用到我們這個道地藥材的解釋里,一個道理。所以既有它功效保證的方面,也有毒副作用控制的方面。給我印象很深的 是,當學生時去新疆,新疆很多像戈壁沙漠一樣的,從烏魯木齊過天山到阿克蘇,去的時候,問我們能不能這里搞甘草膏呀?我說看看甘草。我們一看,長的甘草, 根根很粗,像樹一樣。我說我還沒見過這種甘草。大家吃吃看,同學中有兩個人,吃了一頓,甜味倒不錯,當然藥味也很濃,流鼻血了,很熱了。這里甘草你說拿來 做國老,甘草膏,國老膏,來調和諸藥,它能行嗎?
所以這個藥性,在不同地方都不同,所以道地藥材是要重視的。因此我們歷來傳統(tǒng)藥鋪,都遵古泡制道地藥材,它不是沒有道理的。
就和后面劑型,一定要遵照適用的劑型選擇。
最后,這些都是具體的方法,總前提還需要什么呀?控制毒副作用,辨證要準確。我前面說過,寒證你辨成熱證了,性質都不清了,部位不清了,功能定位那 個位,都不清了,那你談得上什么療效?當然不是對證候下藥了。那當然產生副作用。最后一個是你辨證論治,總體把握正確,那治法才能正確。這是避免毒副作用 的前提。
所以中醫(yī)控制毒副作用,有這樣多的內容。我想總還有一些可以給現(xiàn)代醫(yī)學面臨的很頭痛的問題,化學藥物、合成藥物,它的毒副作用問題,現(xiàn)在每隔幾年,一大批藥就不用了,就是這些藥又不能用了,那些藥又不能用了。這是討論的中醫(yī)藥控制毒副作用的一些主要方法,以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