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個題目,熟悉我的朋友會笑噴了:你在開玩笑吧?!
我僅僅是半開玩笑。還有嚴肅的那一半,就是在替廣大家長發(fā)出內心的呼聲!
我與家長工作15年,接受過各種提問,提供過多次咨詢。根據來訪/來信家長的描述,我塑造出一個大家心目中理想的完美兒童形象,在各地“無條件養(yǎng)育”大型講座上,和念媽一起,給觀眾們表演這個孩子。
其中一個橋段就是當面臨拒絕和挫折時,這個孩子的表現:
孩子:媽媽,我要買這個玩具。
媽媽:不行,媽媽認為不應該給你買,因為你已經有好幾件同樣的玩具了。
孩子:好的媽媽,我爽快而毫無怨言地接受您的拒絕!
每當表演至此,都會引起哄堂大笑,觀眾們一致反應:這是不真實的,沒有孩子會這樣。真實的孩子會生氣、會哭鬧,不會馬上順從。
但這卻又是眾多家長內心的企盼,甚至明確的要求:我拒絕了你,你就應該乖乖接受,不應該跟我鬧!
按理說,拒絕了孩子,就應該允許人家不爽、生氣、甚至哭鬧,畢竟是被拒絕了嗎!別說孩子了,就連飽經風霜的成年人,被拒絕時,也多少會感覺有些郁悶吧?也有人會生氣呢。
要是受不了孩子哭鬧,那就只能答應他、滿足他此刻的要求。也就是說,這個選擇題很簡單:說NO,就允許他鬧;不要他鬧,就只能說YES。
對孩子的愿望說NO,又不允許他因愿望未能達成而表達不滿情緒 … 這可以說是蠻不講理了吧?
只是,很多家長面對孩子哭鬧時,感覺很煩惱。一方面,孩子哭,讓他們心疼,繼而又懷疑自己這樣拒絕孩子,是否傷害了他?但是,如果答應孩子的要求,又令他們懷疑是否在溺愛孩子?另一方面,某些流傳的理論讓他們認為,孩子是用哭來“要挾”家長;或者,孩子受到拒絕就哭,屬于受挫能力不夠強、情商不夠高。
所以,最理想的狀態(tài)就是:孩子乖乖地接受拒絕和挫折。
為了制止孩子的哭鬧,市面上也流行了不少招數,較常見者之一,就是“冷處理”:“你哭吧,我走開,等你哭夠了再說?!边@會令孩子產生深深的被嫌棄、被遺棄的感覺。
這里給大家提供另外一種處理方式:孩子受挫時產生情緒是正常的,并不是在故意為難父母,而是需要父母的幫助。父母此時能夠提供的最好幫助,就是“PET父母效能訓練”提出的“積極傾聽”這一技巧。
傾聽讓孩子感到自己的情緒被接納,他的情緒溫度會自然下降,內心力量則油然而升,無需父母“引導”和說教,孩子就能夠自行走出當下的心理困境。
傾聽有沒有公式呢?有,就是“事實+感受”。將孩子所經歷的事實,加上孩子此刻的感受,不予評判,如實地反饋給孩子,讓孩子感覺被理解、被認可、被接納。
以下是根據實際案例整理出的對話:
孩子:媽媽,我要買這個玩具!
媽媽:哦,媽媽不能同意,因為同樣的玩具你已經有好幾件了。【或者陳述其他理由】
孩子:不么!我就要這個玩具!【情緒溫度升高】
媽媽:你非常想要這個玩具。【傾聽】
孩子:對呀!這個顏色的我還沒有呢!給我買吧!【洋蔥皮剝下一層:要這個玩具是有正當理由的——人家還沒有這個顏色呢!】
媽媽:你想買,是因為家里還沒有這個顏色的。【傾聽】
孩子:沒錯兒!給我買吧,好媽媽,求你了!
媽媽:你覺得求媽媽,媽媽就會答應你。【傾聽,解碼孩子的感受】
孩子:是??!買吧媽媽!
媽媽:媽媽覺得很為難——媽媽實在是不想給你買,因為你的玩具太多了,雖然還沒有這個顏色的,但看到一個新顏色就買,媽媽的錢包也受不了哦!【發(fā)“我信息”表明內心真實的感受和想法,言簡意賅,不要長篇大道理?!?/span>
孩子:啊啊?。。?!我就要就要就要?。。?span style="WORD-WRAP: normal; COLOR: rgb(153,0,48); WORD-BREAK: normal">【情緒溫度再次上升】
媽媽:媽媽不給你買玩具,你很難過。【根據孩子的實際情緒,也可以說“失望、生氣、沮喪、郁悶”等等。這里運用的是“換擋傾聽”,也就是說,在家長表達自己的不同意見之后,隨時準備好傾聽和接納孩子的抵觸情緒?!?/span>
孩子:嗚嗚嗚?。。∧闶菈膵寢專。?!
媽媽:不給你買玩具的媽媽就是壞媽媽。【這是孩子的真實感受,不要聽到這樣的話就感覺顏面掃地、火冒三丈?!?/span>
孩子:嗚嗚嗚?。?!我要!??!
媽媽:恩。【接納的態(tài)度,此處無須多言】
孩子:為什么你想買什么就買什么!我想買個玩具你就不同意!【洋蔥皮又剝下來一層】
媽媽:你覺得媽媽在買東西方面比你有更多的自由。【解碼孩子語言背后的感受】
孩子:就是的!為什么呀!
媽媽:這在你看來是難以理解的。【解碼孩子的感受,無須解釋“為什么”,否則又是在扔絆腳石,讓孩子情緒溫度更加高升?!?/span>
孩子:壞媽媽!??!我討厭你?。。?/font>
媽媽:恩。【也可以說:你對媽媽很不滿?!?/span>
【這里孩子的情緒溫度已經沒有那么高,只是還有些難過,也在慢慢接受今天不買玩具的事實了。媽媽此刻需要做的,就是愛的沉默陪伴。】
孩子:那,給我買個冰激凌吧。【孩子脫離了問題區(qū),提出了解決方案。這個方案因孩而異,比如后邊轉轉媽的案例,孩子提出“長大后再買”?!?/span>
在紙面上閱讀案例對話,沒有實際看到和聽到更有效用。我建議讀者們找一個朋友,兩人互相表演一下。一個人代入孩子,另外一個人代入媽媽,然后互換,體驗一下這樣的對話,會給孩子帶來如何的感受?
也可以先試一試其他常見的回應,體會一下諸如斥責(“別鬧了!不就一個玩具嗎?有什么可鬧的?”)、否認(“這玩具有什么好玩兒的?”)、講道理(“不能老這樣見什么買什么,你都被慣壞了!”)、勸慰(“好了好了別哭了,回頭媽媽給你xxx”)、贊揚(“媽媽知道你是最懂事的孩子!”)、提建議(“咱們看電影去吧?”)、求擁抱(“媽媽現在需要一個擁抱”)等等,會在孩子內心引發(fā)什么樣的反應?
有沒有孩子用哭來“要挾”家長的時候呢?的確有,那就是以前孩子曾經經歷過,只要哭得夠慘、夠長時間,媽媽就會妥協(xié)。若想打破這樣的慣性動力結構,家長首先需要自己內心做出堅確的決定(不買),而后傾聽和接納孩子的感受,可能需要更長時間的傾聽和陪伴。
同時,我們也需要深深地自省:為什么不忍心拒絕孩子、更怕孩子哭鬧?也許是因為孩子勾起了我們被拒絕時的沮喪、傷心與挫敗的痛苦回憶。這種情緒如此沉重以至于不愿面對,正是因為它在我們的童年沒有被真正地理解、接納和照顧,而是被忽略、被否定甚至被鎮(zhèn)壓了。如果我們在面對孩子的情緒時,能學會“允許”這個動作,那么對孩子來說,被拒絕這件事,就會慢慢變得不是那么無法接受,同時也相信自己有能力化解負面情緒。
上邊那段對話寫出來,估計會有家長產生很多疑問,比如:
- 所謂“傾聽”就是贊同孩子嗎?
- 我這么說了,孩子不這么回答怎么辦?
- 我孩子根本不會這樣的好吧,你太理想化了。
- 買冰激凌就可以允許了?那還不是放縱?還不是要挾?只不過換了個便宜點的而已。
- 這不是在教孩子和父母講條件嗎?
。。。。。。
這篇文章的主題不是詳細地教習如何傾聽,因為這是一個十分龐大的話題,而且需要大量的實際練習,才能做到運用自如。我正在就傾聽撰寫一本書,從各個方面講述傾聽的技巧,并收集了100多個案例。今天這篇文章的重點僅僅在于說明:拒絕孩子,就要允許他產生不滿情緒并表達出來。
【插播安心的一段評語:孩子的行為我們可以有接納或不接納,因為我們本身(金錢,精力,能力等)是有限的,必然有些行為是不能接納的,但是孩子的情緒卻是自然的流動,只有我們對情緒是接納的,沒有評判,孩子才有機會因情緒被接納而“不哭不鬧,乖乖接受”】
簡單地說,成功傾聽的前提是父母放空自己,勇敢地邁入未知。如果帶著諸多恐懼、預設和期待,傾聽會失敗的。而無數實際案例都向我們證明:真正“無我”的傾聽,孩子會給我們驚喜!
Just do it!
再次附上兩位媽媽的感言:
1)轉轉媽媽(評論“無條件養(yǎng)育≠驕縱溺愛”):
終于看到了,做真實的父母,無條件接納孩子的真實。其實一直不太懂為什么要建設孩子的心理力量?竊以為只要接納孩子的真實,他的力量自然會一直存在不受壓制,而所謂的“建設”是不是也是一種不信任?其態(tài)度本身就是對孩子心里力量的一種摧毀。
周末剛經歷了娃要買個我們認為貴又不實用的玩具,拒絕他之后大發(fā)脾氣。然后我們接納他想要喜歡的玩具、得不到喜歡的東西會生氣這個事實。其實接納真實的過程就是傾聽吧,然后在情緒不激烈的時候發(fā)我信息,表達我自己的真實。結果又是出乎意料地娃自己想到了辦法:“長大之后再買!”原來一切就這么簡單。。。
2)雪梨汁(給我寫信分享她前些日子的微信文章)
之一:
今天說說哭吧,早想說說這個事。心疼受苦的孩子們,此事一直如梗在喉,不吐不快。
常??吹竭@樣的場景:孩子因摔倒或某愿望未能達成而哭,旁邊的大人要么溫柔勸慰:“別哭了別哭了,沒關系的?!币磪柭暫浅猓骸斑€哭還哭,再哭我就走了?!?/font>
每每看到此景,我都無比心疼那些孩子。
孩子為什么不能哭?大人們,你們究竟是在安慰孩子?還是在逼孩子不哭來安慰自己?
明明摔疼了,為什么是“沒關系的”?
孩子活在當下,當下某愿望未被滿足,孩子就會覺得這是天大的事情,為什么因為這么大的挫敗感而哭泣就不能被允許?
面對大哭的孩子,大人們會心疼,或尷尬,或無助,所以,大人們都巴不得孩子趕緊止住哭聲,這樣,大人就不必再心疼、尷尬、無助。那么,“別哭了”,到底是孩子的需求?還是大人的需求?
哭是情緒,情緒是可以流動的,流來流走,并不會造成傷害。但“不許哭”卻是在堵,情緒被堵住了,問題就出來了。堵一次,堵兩次。孩子的感覺不被大人接納,不被大人理解。N次之后,長久之后,孩子自己也不相信自己的感覺,自己也不接納自己的情緒。各情心理問題就都出來了。
尊重孩子,接納孩子,請先從允許孩子哭開始。
還有一種情況,“別理他,就讓他在那里哭?!币卜浅2豢扇?。孩子如此痛苦,卻感受不到家人的愛,本來是最親愛的人,卻在自己最難過的時間像冷冰冰的墻壁。你可以不滿足孩子的需求,但請不要在此刻拋棄孩子。
之二:
昨天關于哭的文章,大家反響挺強烈。我再多說兩句。
首先的首先,教育是個很個性化的東西,不同的父母有不同的價值觀,不同的價值觀決定不同的養(yǎng)育方式,無所謂對錯,個人各取所需。
朋友們的觀點一:孩子如果是在以哭來要挾大人,就不能接受。
我想說,請以最大最大的善意來揣測孩子。你的想法決定了你對待孩子的方式,你對待孩子的方式決定了孩子對待自己的方式。如果你總認為孩子是在要挾,那么他就會要挾。事實很可能他只是有需求不能被滿足而發(fā)泄。
朋友們的觀點二:應該教孩子勇敢,不能小挫小折就哭,以后人生大起大落多了,沒點抗挫折能力咋行?
我想說,不哭=勇敢嗎?從哭到不哭,一定是抗挫折能力提升了嗎?會不會是心冷了,死心了?親子關系已疏遠了?如果孩子接受到的信息是:我哭就說明我是不好的,我必須樂觀勇敢,才能得到父母的接納和愛。那么,問題會很大:只有部分情況下才被接受的孩子是無法建立穩(wěn)固的安全感的,只會造成孩子的不自信和自我否定。
相反,只有無條件的愛(無論我是什么樣的,我的父母都是愛我的),才會讓孩子真正勇敢的面對任何挫折。
最后的最后,再次強調,我的觀點一定不代表絕對的正確。每個人在處理孩子的問題時,都一定是選擇了自己所能給予孩子的最好的方式。只愿我的文字能帶給大家新的思考,那么孩子們的生活,就多了一種可能。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