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沒有讀過《曾國藩家書》,也沒有讀過《傅雷家書》,無論是哪種形式的愛,我想,父愛如山,每位父親都深情。
《給大壯的信》新年讀的第一本書。
《給大壯的信》是書信體的散文,收錄作者苗煒給兒子大壯的三十八封信,作序是媽媽。
每一個小生命的到來,對于世界充滿好奇,而孩子的每一階段對父母來說既有新奇,更多的是責任,如何陪伴、如何教育?他將成為怎樣的人?是每個父母都會思考的問題。
書分為四個部分,過一種智識的生活、審美的生活,有道德感的生活和家庭,也是父母對于大壯的期望。
書中有許多看似信手拈來運用的材料,娓娓道來,見識了知識儲備的功夫,也有作者成長過程的回顧,關(guān)于如何過好這一生的思考。語言的幽默、誠懇,使人感覺親近。
摘錄幾段,對于為人父母、成年的我們是否也有借鑒:
不要像一個木匠似的對待孩子,總想把他打造成一把椅子或者一個凳子,要當一個園丁,給孩子一個好的環(huán)境,任由他自在地成長。這就是所謂“木匠與園丁”的理論。
美國芝加哥大學(xué)教授達娜·聚斯金德做了一項研究,說孩子的智力發(fā)展和語言有極大的關(guān)系,要想讓孩子聰明,就要多跟孩子說話。
圖畫書帶給孩子的觀察能力和審美能力,是沒辦法用語言來衡量的。
我們要多供奉一些書,這些書決定你會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
一個人若失去旺盛的好奇心,生命就會變得枯竭。
一個人能做到低調(diào),是因為他有一個高標準,他有見識,知道世上的好東西是什么樣子,這樣才不會干了點兒屁大的事就洋洋自得。
當你勞累、委屈的時候,大自然會安慰你。你對自然世界了解得越多,得到的安慰也就越多。其實,又何止是安慰呢?個人品位以至于民族品位,都與其鑒賞自然的精微敏感度正相關(guān)。
要想過一種智識生活,就要先學(xué)會警惕那些煽情。
美與精神上的高貴是一致的,照料好自己的身體,也意味著一個美麗的心靈,不要變丑,不要放縱自己的身體,這樣的自律是高尚的。
許多流行的東西是紙幣,而一些過時的東西是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