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六月综合激情婷婷|欧美精品成人动漫二区|国产中文字幕综合色|亚洲人在线成视频

    1. 
      
        <b id="zqfy3"><legend id="zqfy3"><fieldset id="zqfy3"></fieldset></legend></b>
          <ul id="zqfy3"></ul>
          <blockquote id="zqfy3"><strong id="zqfy3"><dfn id="zqfy3"></dfn></strong></blockquote>
          <blockquote id="zqfy3"><legend id="zqfy3"></legend></blockquote>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聊聊“聊齋”

          濟寧文學

          「濟寧作家原創(chuàng)作品 文學愛好者交流園地 」

          孔孟之鄉(xiāng) | 禮義之邦 | 物華天寶 | 人杰地靈

          聊聊“聊齋”

          作者:張連旺

          所謂聊齋,三間破屋而已。

          屋子破不破其實無所謂,有點房產(chǎn)就很不錯了。聊齋先生的賢惠妻子在爭家產(chǎn)方面應該沒多少心得,所以在上面有兩個夜叉嫂嫂(聊齋先生就是這么說的:“家家床頭,有個夜叉在。”)的情況下能夠分到三間破屋也是不幸中的萬幸,至少不用辛辛苦苦賺錢買房了。“寒窯雖破能避風雨”,將就著過就是了。

          馬瘦毛長,人窮志長。聊齋先生志在何方?我覺得他最熱衷的兩件事情是考科舉和寫小說。聊齋先生的科舉很失敗,屢試屢爽;小說寫得很轟動,天下誰人不知聊齋?但是,無論是考試還是寫書,于聊齋先生而言,怎一個“苦”字了得?

          聊齋先生的科舉之路是先甜后苦的,畢竟輝煌過,而且相當輝煌。我們也許覺得秀才是個很渺小的稱謂,但是古代讀書人要想博得一個“秀才”的稱號得通過縣、道、府三道考試才行。換句話說,在今天我們過了高考大關進入大學最后混個學士學位也只是個秀才出身而已。聊齋先生在上述三次考試中全是第一,也就是說,他是當時的山東第一秀才!成就少年蒲松齡大名的是一個叫施閏章的伯樂,少年得意大不幸,言中了。

          施閏章,山東考區(qū)主考官,是個有才的人(清初詩壇有“南施北宋”之說,施閏章是來自安徽的“南施”,“北宋”是山東宋琬),也是個愛才的人(賞識無名小輩沒有走后門拉關系的小蒲同學)。除此之外,他還是個“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人。說他“不拘一格降人才”絕不是空口白話,因為他確實不是腐儒,慧眼識才,不死板。小蒲同學胸中自是有些才情,但是此公不是個規(guī)規(guī)矩矩的好學生,不按套路出牌,下筆便是新概念作文。還好主考官是施閏章,他看到小蒲同學作文后不禁“拍案驚奇”,喜形于色,批曰:觀書如月,運筆如風。

          “觀書如月,運筆如風”,能得到當世頂級文人如此評價,小蒲同學有點飄飄然了(我想我是會的,雖然不會持續(xù)很長時間,短暫的飄飄然還是蠻有可能的,況且當時的小蒲同學比現(xiàn)在的我還要小,一定飄了),躊躇滿志,開始做更長遠的夢了:狀元!連中三元!不想吃天鵝肉的蛤蟆不是好蛤蟆,不想做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兵,不夢想連中三元的讀書人不是有志氣的讀書人!小蒲同學帶著夢想上路了,等待他的將是一場噩夢。

          不第。怎么可能?山東的很多秀才都成了舉人,怎么第一秀才反而落了榜?理由很簡單也很充分:離開山東后考官不再是施閏章。也許有人會問,這算什么理由?事實上,這就是理由。小蒲同學雖然滿腹才情,但是他寫的不是八股文。他滿以為自己像以前那樣寫下去就一路順風了,沒成想中央的閱卷老師不接受新概念作文。施閏章的厚愛給了小蒲同學一個錯誤的信號,好心幫了倒忙。

          本來自以為前途無量的小蒲同學差點兒被這一悶棍打懵了,心情失落是難免的。失落過后小蒲同學自信依舊,他決定復讀,三年之后繼續(xù)考。一年更比一年強,山東兒女多奇志,卷土重來未可知。想想自己的美好未來,小蒲同學專心致志地投入到復讀大業(yè)中??杀氖?,他并沒有找準自己落地的真正原因。

          再考,不第。俗話說,再一再二沒有再三,但是,像小蒲同學這樣不見棺材不落淚的有志青年是不會輕易言棄的。認準了目標就一條路走到黑,不死不休,難道自己沒實力?絕對不是。

          三考,不第。

          四考,仍然不第。

          連續(xù)四次落地極大地打擊了大齡學生蒲同學的信心,他確實有些灰心了,所以沒有接著考第五次。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他今生不會考第五次。

          秀才不是容易當?shù)?,不像現(xiàn)在的學士拿到學位證就解放了,秀才每年還得考試,考砸了就貶為青衣,想拿學位就從頭考起。各省的學政三年一換,施閏章走了又換了好幾批了,每次考試蒲同學都考得不錯,看來,他在這些秀才級別的考試中是游刃有余的。但是,他每次向舉人發(fā)起沖擊都以失敗告終。

          我想,考了這么多次,蒲同學應該學會了寫八股文(否則應該被降為青衣了吧),但是,怎么還是考不中呢?難道蒲同學也像當年的陸同學一樣被類似于秦檜的朝中大員嫉恨?對此,史料無載,不再妄自揣測,還是關注一下結果吧:屢試不第。

          蒲同學鍥而不舍,從小考到老,在四十八歲那年終于來了靈感。到了那天,老蒲同學已經(jīng)不再孤單,因為又有新的小蒲同學跟他一道了,真是上陣父子兵。老蒲同學大概也是“文章老更成”的那種,在考場里思維異常活躍,下筆如有神,心中漸漸有了些得意。事實證明,在考場里,老夫不宜亂發(fā)“少年狂”,這不,老蒲同學在奮筆疾書之余有些得意忘形,越幅了(老蒲同學思維敏捷,書寫速度極快,大概太激動一下子翻了兩頁,把該寫在第二頁上的東西寫第三頁上了,也有可能是老眼昏花)。

          老蒲同學很快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心中的得意一掃而空,頓時出了一身冷汗。“得意疾書,回頭大錯,此況何如,覺千瓢冷汗沾衣,一縷魂飛出舍?!崩掀淹瑢W飛出考場的一縷驚魂把監(jiān)考老師招來了,監(jiān)考老師看到這個發(fā)呆的同學剛開始不明所以,后來知道了事情的原委沒跟老蒲同學客氣:取消考試資格,逐出考場。

          哼,你這老小子,寫點新概念作文也就罷了,如今竟然連考試紀律都不放眼里了,真是大膽。老蒲同學大概很想說,我不是故意的,原諒我這一次吧。但是,當他走出(更有可能是被別人推出)考場的時候只怕三魂七魄還沒回來。唉,人在倒霉的時候真是連喝涼水都塞牙。切記,沖動是魔鬼,得意不可忘形,喜傷心,千萬不要大喜過望。

          很有把握的一次考試機會就這樣浪費了,老蒲同學回到家里一定幾日幾夜茶飯不思,夜深人靜的時候大概也會老淚縱橫吧。

          老蒲同學又落地了,不知他有沒有習慣落地。此后,太陽照常升起,晝夜照樣交替,老蒲同學很快過了知天命之年,人老了,心未死。這時候,他的劉氏賢妻看不過去了,算了吧,別勉強了,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你就是沒官命,若有的話宰相也當上了,所以還是認命吧。老蒲同學覺得有理,點了點頭。

          但是,他似乎生來就不是認命的人,又去考了,不第。

          這位當年的山東第一秀才堪稱天下第一不第秀才,因為像他這樣學到老考到老還屢試不第的次數(shù)如此之多的秀才確實很少有人能與之比肩。然而,說他是天下第一不第秀才絕非僅僅因為這個原因,更因為他在眾多不第秀才中的文學成就首屈一指,窮其一生完成了不朽經(jīng)典——《聊齋志異》。

          還是讓我們回到那三間破屋吧,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巨著《聊齋志異》從這里開始。

          聊齋的設備雖然簡陋了點兒,書桌還是有的。聊齋先生定然在那張書桌上寫過很多字,但是,《聊齋志異》卻主要不是在那里寫成的。要完成一部偉大的著作不是坐在書桌前寫字就可以的,名著肯定不是靠閉門造車煉成的。

          根據(jù)鄒濤《三借廬筆談》的記載,蒲松齡為了寫《聊齋》整日在柳泉(又叫滿井,那時候的泉水一定比現(xiàn)在好得多,因為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有人用柳泉的水泡茶了)附近擺茶攤(更有甚者說是開茶館),讓過往的行人免費喝茶,前提是給他講故事。

          乍一聽,這事兒倒有幾分雅趣,文學世界里又多了一段佳話,而且還有人把這事兒寫成了段子編進書里供奮戰(zhàn)在高考一線的莘莘學子寫作文時直接引用。不幸的是,這段佳話是假話,魯迅先生曾經(jīng)分析過。很明顯,那時的蒲松齡一窮二白,又沒什么功名,家里上有老下有小,不出去打工賺錢養(yǎng)家糊口還有閑心天天擺茶攤請陌生人免費喝茶,這不是把一家老小往絕路上逼嗎?

          魯迅先生只是否定了《三借廬筆談》的說法,但是他可能并不了解淄川的民俗風情(“中國小說”這個課題太大了,包括那么多人那么多書,不可能把所有細節(jié)都考慮到),聊齋先生擺茶攤是完全有可能的,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淄川大集是中國八大集之一,每當逢集,八方客商輻輳,聊齋先生可以趁這個熱鬧的機會在淄川大集上尋個攤位,賣茶??腿嗽诤炔栊_的時候順便聊個天,寫作的素材便有了。集并非天天有,但是有固定的日期,這樣逢集擺攤,其他時間可以當家教(私塾先生)賺點勞資補貼家用。

          但是,擺茶攤聽來的故事只是聊齋先生寫作素材的一部分(而且,很可能只是一小部分),《聊齋》里很多故事來源于古代的典籍。讀書是很重要的,能把書讀好是不大容易的;但是,對于聊齋先生的讀書能力我們無需質(zhì)疑,因為還不滿二十歲的聊齋先生就已經(jīng)得到那時候的頂級文人施閏章“觀書如月”的評價了。什么叫“觀書如月”?就是把書讀得明明白白,透透徹徹。那時候,聊齋先生還不滿二十歲。

          另外,聊齋先生還有很多文人朋友,看看他們的名字吧:王士禎、李堯臣、張篤慶、趙金人、高珩、王敏入、王觀正、王永印、沈天祥、邱希潛……王士禎想必大家不會陌生。從柳泉打點水回來,讓賢惠的劉氏夫人燒開了,泡上茶,再請朋友到聊齋里聊聊天,這都是很平常的事情。閑暇時,哥幾個一起制定個計劃,出去旅游一下散散心,蠻愜意的。這些人不僅為聊齋先生的寫作提供了高質(zhì)量素材,而且對他的寫作手法與風格有一定影響。

          寫什么的問題解決了,接下來該想想怎么寫了,這才是關鍵。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許許多多的故事,但是,我們能把所有的故事都講好嗎?答案是否定的。能把故事講好的人都成作家了,然而,真正優(yōu)秀的作家是很有限的。但是,這個問題在聊齋先生那里根本不是什么問題。在他不滿二十歲的時候“作協(xié)”的高層就給了他“運筆如風”的評價,更何況,聊齋先生還是個“文章老更成”的人。寫小說不是需要文采嗎?沒問題。

          如此看來,似乎是萬事俱備了。但是,事情沒那么簡單。還是有阻力。

          首先,聊齋先生寫小說這一愛好與他的另一興趣——考科舉發(fā)生的矛盾。他的朋友張篤慶認為寫小說影響了他考舉人的大業(yè)(我不這么看,遺憾的是我沒有發(fā)言權),便苦口婆心地勸他,專心致志考試吧,功名要緊,別寫這些閑書了,“聊齋且莫競談空”。但是,聊齋先生依然故我,把這些話當做耳旁風,過去了也就過去了。如果把寫小說和考科舉放在天平上,我想,天平會傾向前者的。畢竟,聊齋先生曾經(jīng)對科舉失望過,而對小說他從來沒有放棄過。支撐他的是一種叫信念的東西,這是一種很神奇的東西,成大事者必有堅定的信念!

          然而,還有另外一個問題——經(jīng)濟問題。人要活下去就得吃飯,這是一個很實際的問題,生存是第一位的。按說蒲松齡這樣少年成名的人不應該為生計發(fā)愁,你看人家郭同學抄本小說都能大賣,“名”就是資本。但是,那時候?qū)憰?即使寫得很好)沒有出版商主動找上門約稿,稿費更別妄想了。想出版嗎?自己掏錢。聊齋先生沒有功名在身,錢不是天上掉的更不是地里能種出來的(今天的自由撰稿人被人說成是能餓死人的職業(yè),古代的職業(yè)自由撰稿人如果不是富二代或是祖上有點積蓄更不可能有活路),要想寫小說,吃飽了肚子再說吧。

          在屢試不第去南方做了一段時間幕僚之后,年屆不惑的聊齋先生在同邑畢際有的幫助下終于找到了一份相對穩(wěn)定(應該說十分穩(wěn)定,一做就是幾十年)的家教工作。這下不僅解決了吃飯問題,還為寫作找了一個不錯的寫字樓。老畢是有些背景的,祖上做過尚書,本人做過知州,家里不僅有尚書府,還有綽然堂、振衣閣、效樊堂、萬卷樓、石隱園,這個寫作環(huán)境相當不錯。寫作是得有個好環(huán)境才行。于是,在教書之余,聊齋先生在畢家寫成了大部分的《聊齋志異》。

          聊齋先生為何能寫成如此巨著?文采、信念自然是必不可少的東西,但是,僅有這些還不能使一部作品如此深厚。

          記得一位朋友說過,理想是現(xiàn)實的缺失。這個觀點我無比贊同。聊齋先生在《聊齋》中表達的正是現(xiàn)實中缺失的理想,現(xiàn)實越讓人無奈,作品便越有深度。當然,這還得有個前提:健全的人格,精神得正常才行?!读凝S》中反映出的對下層民眾的人文關懷說明聊齋先生不僅是個精神正常的人,而且是正常人中的好人。

          也許有人要問,《聊齋》里有那么多的愛情故事,難道聊齋先生在感情方面也存在“缺失”?他不是有個賢惠的妻子嗎?其實,聊齋先生在情感方面存在遺憾是很正常的。經(jīng)常與文字打交道的人都是有點浪漫情懷的,中國古代的文人但凡有點錢都喜歡狎妓,甚至出了個被妓女包養(yǎng)的柳七;而聊齋先生賢惠的劉氏夫人想必是一個中規(guī)中矩的賢妻良母,不允許聊齋先生在腦海中浪漫一下是不對的。專家考證,聊齋先生并沒有包二奶的經(jīng)歷,更沒有狹妓的資本,但是文人的天性又使他的浪漫揮之不去,于是,聊齋先生便把自己置身于一個異度空間開始琢磨那些浪漫的事,反映在文字上便是一篇篇感人的愛情小說。

          想象是《聊齋志異》得以完成的重要條件。聯(lián)想與想象的能力是一個優(yōu)秀作家必備的素質(zhì)。

          古時淄川多狐,所以在《聊齋》中多有狐妖(當?shù)厝艘话惴Q之為狐仙),聊齋先生又被稱為“蒲仙”。

          聊齋先生少時立志,筆耕不輟,四十歲左右基本完成《聊齋志異》,此后三十年不斷修改完善,直至生命的消逝。一生磨一劍,名著就是這樣煉成的,背后的艱辛我們只能去想象了。

          盛名之下,名副其實。

          苦,真苦。綜觀聊齋先生這一生,真是苦不堪言。

          苦,在很多時候便意味著窮。窮苦窮苦,人們總是舍不得把這對難兄難弟分開。

          當然,蒲松齡并非從來就窮,甚至還有一段時間小日子過得挺滋潤。那是蒲松齡分家以前的事情。明清時期,中國的資本主義經(jīng)濟萌芽,蒲松齡的父親蒲盤棄儒從商,孬好不計也能支撐起一個小康之家。那時的蒲松齡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然后就是考考試,再就是拉攏幾個同學搞搞社團活動(郢中社)。衣食無憂,還能優(yōu)哉游哉地發(fā)展點精神需求,生活多么美好!

          但是,好景不長(好景似乎從來就不長),出事了。怎么回事?鬧分家。蒲松齡行三,上面的兩個哥哥都是秀才,再不濟也是啃過圣賢書的,壞就壞在他的兩個哥哥娶了兩個夜叉。和兩個夜叉生活在一起,想構建和諧家庭為和諧社會添磚加瓦?窗戶都沒有。分吧,合久必分,這是規(guī)律,不得有違。

          這注定是一次不公平的分家,兩個夜叉嫂嫂充分發(fā)揮潑婦能打能吵能搶的特長在這場分家運動中“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雄姿英發(fā),大顯奇能。蒲松齡夫婦只能乖乖地接手屬于他們的一切:農(nóng)場老屋三間(沒有門,自己看著辦吧),薄田二十畝(糧食單產(chǎn)不容樂觀),糧食二百四十斤。估計蒲鶴齡同志(四兒)也好不到哪去。

          就這樣,蒲松齡先生從原先的“三少爺”一下子變成了自食其力的普通勞動者。種地對于蒲松齡先生來說可能不大在行,還好不管怎么說也是個秀才,識字斷文不存在什么障礙,所以即使沒有教師資格證,蒲松齡先生也在家鄉(xiāng)開始從事天底下最光榮的職業(yè)。但是,當時沒有政府財政作工資后盾,更沒什么福利制度,據(jù)某些人考證,蒲松齡先生在去畢家開館之前一年的收入抵不上大觀園里的半頓螃蟹宴——明顯不夠花。

          后來,應朋友之邀,更為了生存,蒲松齡先生去寶應做了幕僚。但是,無論時當家教還是做幕僚,蒲松齡一家的生活始終不咋的。在青黃不接的年月,兩個兒子搶飯吃,女兒搶不上便沒飯吃。文人就是文人,肚子都填不飽,蒲先生還是要念叨兩句寫兩筆:窮神啊窮神,我們倆應該沒什么血緣關系吧,你就別總跟著我了,就算我是你的家丁,是您老人家的護駕將軍,你就不能給我放兩天假啊?你怎么這么沒完沒了的,難不成把我當情人了?那也不用天天過情人節(jié)呀!(蒲松齡《祭窮神文》)

          年過古稀的蒲松齡先生最終有了自己的養(yǎng)老金,因為朝廷給他補了個歲貢生。歲貢生每年可以發(fā)四兩銀子,可是,那時淄川縣的縣太爺認為這么點芝麻綠豆大的事免了也就免了吧,竟然連這四兩銀子也拖欠。唉,年輕點的話老蒲大可以拍案而起像五柳先生那樣躬耕壟畝去,但是時間不饒人啊,老了,不行了,還得為四兩銀子折腰,到處遞呈文,追討拖欠的工資。都是生活給逼的,能活著還是要想方設法活下去啊。

          比起物質(zhì)上的貧窮,精神上的痛苦對一個人的折磨有過之而無不及。

          蒲先生最大的精神痛苦應當來源于科舉考試。在大力批判科舉的今天,我們也許在為那些因科場失利而使自己的人生價值得到更充分得實現(xiàn)的人拍手叫好,這實在有點太殘忍。讓我們設身處地地想一下這件事情,假如有一件你特別喜歡做的事情,而你也非常努力地去做,但是總也做不成,這時你會是什么感受?你會說我只享受過程不在意結果嗎?我想,對于一件特別熱衷的事情,每個人都會在意結果,何必欺騙自己的。

          也許有人會說,既然不能成功,那就學會變通,放棄算了。放棄,那說明你愛得不夠深。如果這件事情讓你喜歡得不忍放棄,那你只能接著做,而接下來的結果仍然是失敗。你還能接受這樣的結果嗎?相信很多人早就受不了了,于是,很多人陷入了精神苦悶之中而不能自拔,最終把“絕望”這顆小種子培養(yǎng)成了參天大樹,然后自己便烏呼哀哉了。這自然不是聳人聽聞,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

          考科舉正是蒲先生一生熱衷并貫徹始終愛到不能放棄的事情,而結果大家也都知道,像蒲先生這樣考到老輸?shù)嚼蠑〉萌绱藦氐椎娜苏娌欢?。蒲先生的精神到底苦悶到何種地步我們是無法想象的,這種事情不是靠想象就可以理解的,沒有經(jīng)歷過就不會真正的懂得。

          痛苦能夠使一個人深刻,面對常人難以承受的痛苦,要么成為傳奇,要么成為死人。

          蒲先生是一個堅忍的人,心理很健康,心理承受能力也極強,所以,面對諸多無奈,他盡管牢騷滿腹卻沒有急著轉(zhuǎn)世投胎。如果真的有命運,那么這就是命運:不要匍匐在苦難的腳下,站起來用自己的堅忍完成屬于自己的傳奇。

          蒲松齡把他的傳奇寫進了《聊齋》里,《聊齋》的深刻來源于作者的痛苦,世界上偉大的著作大抵如此。所以,作家實在是個很痛苦的職業(yè)(于是很多作家學習逃避,放下了良心與責任),越優(yōu)秀的作家往往有著越深刻的苦痛,忍受著比別人更深的精神折磨。因為,作家往往比一般人想得更多,想得太多心里會很難受,很不平,不平則鳴,終成孤憤之書。

          我們似乎不應該把物質(zhì)的貧苦與精神的痛苦分得太明確,因為物質(zhì)的貧苦在大多數(shù)時候都會引起精神的苦悶。

          “集腋為裘,妄續(xù)幽冥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薄读凝S》,孤憤而已;蒲松齡,孤憤而已。孤憤,情何以堪?

          作者簡介:

          張連旺,濟寧市實驗中學語文教師,文學碩士,中華詩詞模范詩人,山東省首屆高中生辯論賽冠軍指導教師,主持編輯《海棠詩刊》。作品散見于《檢察文學》《中文探索》《青年文學家》《新銳讀寫》《西藏民族大學學報》《格律詩詞》《詩海選粹》等。散文《咸陽作客》入選《咸陽百年優(yōu)秀散文選》,中篇人物評傳《文學朝圣者——趙新貴評傳》收入《馬家堡,那幾間老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蒲松齡是苦行僧轉(zhuǎn)世?父親一個夢,不知喜與憂|和尚|私塾|聊齋志異|蒲松齡
          廖彬宇先生詩說中國之小道大成
          蒲松齡科舉屢試不第,痛苦也許造就《聊齋志異》
          蒲松齡:貧窮從來不會限制你的想象
          據(jù)說蒲松齡一生窮困潦倒原因是出生前父親夢見病和尚·城市信報·半島網(wǎng)
          19歲就一戰(zhàn)成名的蒲松齡,為何卻忍受教了40多年的書?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