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作家原創(chuàng)作品 文學(xué)愛好者交流園地 」
孔孟之鄉(xiāng) | 禮義之邦 | 物華天寶 | 人杰地靈

作者:蔡月萍
太白樓因詩仙李白而得名,說來慚愧,第一次登太白樓,是和外地親戚一起去的。去了才知道李白和濟寧淵源之深,自己家門口的勝跡竟如此不了解。想著以后能給別人介紹點太白樓而重登。家住竹竿巷附近,沿古運河步行向北,經(jīng)東大寺至秀水城,順河轉(zhuǎn)西遇清平橋。綠柳依依兼有黃色的迎春花點綴,感受春意的清新,河水也顯碧綠。繼續(xù)西行,眼前突然出現(xiàn)幾棵玉蘭樹,兩棵白玉蘭和兩棵粉玉蘭中間,有手持酒杯的李白塑像。執(zhí)酒向南,面對的是永豐巷,向北看河對岸,后面就是太白樓。從有江南風(fēng)韻的玉帶橋過河,即達太白廣場。太白廣場和太白樓隔路相望可觀全貌,太白樓因前面是廣場顯得巍峨壯觀。此為市中心,有人形容太白廣場相當(dāng)于北京的天安門廣場,太白路是長安街,太白樓就有點像天安門城樓了。太白樓是一座修建在明代城墻上的樓閣,位于濟寧古運河北岸,太白路中段路北。運河和太白樓是濟寧最具代表性的記憶,這兩個記憶在市中心相遇,既是歷史的見證,也是匠心的安排。現(xiàn)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李白紀(jì)念館所在地。登上城墻平臺,首先看到李白全身塑像,腰掛佩劍、手持酒樽、長髯飄飄、昂首向天、豪放飄逸,正和李白的詩酒劍俠氣質(zhì)相配。李白塑像兩側(cè)各有一塊御碑,都是乾隆皇帝登太白樓感懷之作。西側(cè)一塊是乾隆三十(1765)年所作《登太白樓詩》,東側(cè)是乾隆四十九(1784)年作的《登太白樓四疊》。碑上的字跡因兩百多年歷史已變得模糊。經(jīng)事后查詢,《登太白樓詩》為乾隆皇帝第一次登太白樓所作:“苕峣高閣俯城闉,名字猶傳太白真。善釀?wù)咄粜胖海e觴惟賀是佳賓。良辰漫惜方春餞,勝跡初探返蹕巡。禹戒常遵惡旨酒,醉歌無事取斯人?!眲氽E初探,魏巍古城,壯觀太白樓,不禁想起李白與汪倫的知己情深,與賀知章的把酒舉觴。《登太白樓四疊》為乾隆皇帝第五次登太白樓所作:“綪茷旃旌入郭闉,青蓮遺跡向傳真。千年佳話留詩酒,一代名流稱主賓,亭北早應(yīng)賦云想,池南近可和檐巡。求賢欲以贊實政,此際無資若輩人”。懷念李白,想訪求李白杜甫那樣的賢才來贊美自己的政治作為而找尋不到
。自元代起,濟寧因“居運道之中”,成為京杭大運河上“南通江淮、北達幽燕”的交通樞紐,元明清三代都在此設(shè)立運河最高管理機構(gòu),是名副其實的運河之都。巡視河工濟寧是重要一站,皇帝南巡回京一般從濟寧沿運河去汶上南旺分水處考察。乾隆皇帝六次來濟寧并登太白樓,每次都留下詩作,最后一次游太白樓是乾隆五十五(1790)年,已八十歲高齡。李白身后即是太白樓,兩層小樓,斗拱飛檐,坐北朝南、七間兩層、灰頂紅墻。二層檐下正中懸扇形“太白樓”楷書匾額。太白樓初是賀蘭氏酒樓,原址在古任城東門里(今小閘口附近)。李白36歲偕夫人女兒,由湖北安陸至任城,常在此飲酒作詩、會朋別友。李白逝世九十九年后,吳興人沈光過濟寧,傾慕李白,為該樓篆書
“太白酒樓” 匾額,遂太白酒樓成名。元代開鑿運河時,任城城池曾北移,明洪武年間濟寧左衛(wèi)指揮使狄崇以“謫仙”的寓意,依原樓樣式在南門城樓東城墻
(今址)上重建,將“酒”字去掉,更名為太白摟。至此太白樓在高高的城墻上和運河相望,兩景相遇,相得益彰。登樓遠眺,可欣賞運河兩岸風(fēng)景,濟寧市容盡收眼底?!鞍讟峭硖鳌背蔀闈鷮幑虐司爸?,太白樓已延存一千三百多年。紀(jì)念館主要展示李白生平(701-762)、在濟寧、山東等地的活動足跡,留下的部分詩篇、字跡,李白對濟寧的物贊,李杜千古情等。全國共有四處太白樓,按年齡排序:四川江油市青蓮鎮(zhèn)(5-26歲)、湖北安陸(26-36歲)、濟寧(36-59歲)、安徽馬鞍山(59-62終年)。李白終年62歲,寄家濟寧23年,一生三分之一最好的年華都與濟寧有緣。李白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游歷,濟寧是待時間最長的,算得上他的第二故鄉(xiāng),兒子在這里出生,女兒在這里長大,期間被唐玄宗召見,賜金放還后又回到這里,留下眾多遺跡,太白樓、浣筆泉、古南池、兗州、曲阜……。在濟寧寫下或懷念濟寧的許多詩文,如:《五月東魯行答汶上翁》《贈任城盧主簿潛》《古意
南陵別兒童入京》《夢游天姥吟留別》《寄東魯二稚子》《沙丘城下寄杜甫》《戲贈杜甫》《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任城縣廳壁記》等。《任城縣廳壁記》是對濟寧來說很有分量的詩篇,在木刻的濟寧古八景襯托下,趙孟頫書寫的《任城縣廳壁記》展板在進門中間展廳,占據(jù)左側(cè)一面墻的顯著位置。是李白應(yīng)當(dāng)時縣令賀知止(賀知章族弟)之邀而作。文中考究任城的淵源、介紹任城的地理方位、風(fēng)土人情、市容市貌,贊美賀公治理之功,對研究濟寧很有史料價值。(風(fēng)姓之后,國為任城,……當(dāng)周成乃東魯之邦,自伯禽到于順公,三十二代,遭楚蕩滅,因?qū)俪?。炎漢之后,更為郡縣。隋開皇三年,廢高平郡,移任城于舊居?!?.東盤瑯邪,西控巨野,北走厥國,南馳互鄉(xiāng)。青帝太昊之遺墟,白衣尚書之舊里……寬猛相濟,弦韋適中。一之歲肅而教之,二之歲惠而安之,三之歲富而樂之……)。濟寧市博物館和城市展覽館也都把《任城縣廳壁記》列為重要展示內(nèi)容。占據(jù)中間展廳右側(cè)顯要位置的是唐代吳興人沈光撰寫的《李白酒樓記》,其文末說:“至於齊魯,結(jié)構(gòu)凌云者無限,獨斯樓也,廣不逾數(shù)席,瓦缺掾蠹,雖樵兒牧豎,過亦指之曰:李白常醉于此矣?!币蛩瓡?“太白酒樓” 匾額和此文,使“太白酒樓”名氣大增并得以延存,成就今天的太白樓。濟寧見證李杜千古情。李白被譽為“詩仙”,杜甫被稱為“詩圣”,“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兩顆巨星在這里相聚、同游的佳話,是詩歌史上的大事,更是濟寧永遠的記憶。聞一多評價李杜相識在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性僅次于孔子見老子。兩人互贈的詩有10余首。如《沙丘城下寄杜甫》、《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戲贈杜甫》、《贈李白》、《春日憶李白》等。關(guān)于李白、杜甫來濟寧的原因,李白詩《五月東魯行答汶上翁》中有“顧余不及仕,學(xué)劍來山東”的句子。他的族親在濟寧做官,李白曾跟裴旻學(xué)習(xí)劍術(shù)。裴旻,東魯(今兗州)人,后遷居任城(今濟寧),因其劍術(shù)高超被稱為“劍圣”。唐玄宗時代,李白的詩歌、張旭的草書、裴旻的劍舞并成為“三絕”。杜甫的父親在兗州做官。兩人互寫的詩篇是兩人友誼的表達,也是在濟寧相聚的見證。在文物展柜,有李白《上陽臺貼》的復(fù)制品,還真沒有這么近距離的看過這幅李白傳世唯一真跡書法:“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可窮。十八日,上陽臺書,太白?!倍呐笥芽蓙碛^賞。“觀”字碑是太白樓的鎮(zhèn)館之寶。“壯觀”是李白特為濟寧書寫的,表達對濟寧的陶醉和贊美。“壯”字遺失,
“觀”字幾經(jīng)周折被保存至今。今手書“觀”字碑是李白在濟寧的唯一真跡,此乃太白樓之大“觀”也。“觀”字下面有“千古勝跡”是民國時期濟寧縣長劉敬塘在維修完太白樓,感慨太白樓的歷史文化而寫,也表達后人應(yīng)該愛惜保護太白樓的愿望。李白寄家濟寧期間,游歷山川美景,更記錄了濟寧當(dāng)?shù)氐娜宋奶禺a(chǎn),如魯縞、魯酒、汶魚、嶧山梧桐等?!棒斂c白如煙,五縑不成束。臨行贈貧交,一尺重山岳?!薄棒斁迫翮?,汶魚紫錦鱗”“
魯酒不可醉,齊歌空復(fù)情。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薄啊肚儋潯罚簬F陽孤桐,石聳天骨。根老冰泉,葉苦霜月。斫為綠綺,徽聲粲發(fā)。秋風(fēng)入松,萬古奇絕。”因二樓未開放,李白、杜甫、賀知章全身的“三公畫像石”未看到,賀知章和李白可謂往年之交,對李白有知遇之恩,我們知道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
這“謫仙人”名號就是因賀知章讀李白的《蜀道難》感嘆不已稱其為“謫仙”而來的。全國存有與李白有關(guān)的傳世文物并不多,因運河之故,濟寧的人文昌盛,除《上陽臺》珍藏于故宮外,絕大多數(shù)的文物都在濟寧。太白樓游廊墻體內(nèi)鑲嵌許多珍貴石刻書法、對聯(lián),院落兩側(cè)平臺上也林立著館藏歷代原始刻石若干。平臺上還立有喬羽先生的詩文刻石:“詩酒英豪說李白,古南池畔起高臺,我來已是千年后,猶見青蓮次第開?!?/span>杜甫《寄李太白二十韻》“落筆驚風(fēng)雨,詩成泣鬼神?!庇喙庵小秾だ畎住贰熬迫牒滥c,七分釀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李白詩篇的瑰麗、豪放及浪漫主義情懷,那種自信和追求獨立人格,都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李白的到來給濟寧留下了深深印記。隨著文化濟寧的興起,將越來越重視對這一文化遺跡的保存,也會對濟寧產(chǎn)生更深遠的影響。濟寧因李白而擁有太白樓、浣筆泉、青蓮閣、詩仙路、太白路,及后來的太白湖、太白湖區(qū),或許還有將來的太白……
蔡月萍,山東濟寧人,為豐富退休生活開始寫作,以期通過寫作豐盈內(nèi)心、學(xué)會欣賞,陶冶情操、暈染夕陽。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