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期,咱們說一說——八十萬禁軍教頭王進。
說起這個王進,歷史上有原形。跟水滸中的形象有過類似遭遇,得罪了高官,東京無處容身,只能遠走邊關。
其實,跟王進有同樣命運的,還有一位梁山好漢——豹子頭林沖。
兩人都是八十萬禁軍教頭,武藝高超。只是得罪了同一個人,王進被逼得背井離鄉(xiāng),林沖則更慘一些,被定了個持刀闖入白虎節(jié)堂的罪名,刺配滄州去了。
他們得罪了誰?
殿帥府太尉——高俅。
說起高俅的發(fā)跡史,諸君可能很清楚。咱們這里只是簡略的說一說。
高俅原本是東京破落戶,家里排行老二,人稱高二。棍棒使得不怎樣,卻是踢了一腳好球。
因在東京惹了事,去臨淮州投奔熟人柳大郎。沒過幾年,遇到朝廷大赦,高俅免罪,想著回東京謀些生計。
于是,被柳大郎推薦回了東京,但誰都知道高俅是個浮浪子弟,不愿留他。
就這樣,高俅自己像個皮球被踢來踢去,一路被踢到了駙馬府。
這位駙馬乃是當朝哲宗皇帝的妹夫,高俅的一身浮浪氣竟然被其賞識,留在府上做了個親隨。
而這位駙馬與一位大人物交好——端王。
這位端王是什么人物?
當朝皇帝的御弟,正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宋徽宗。聰明俊俏,琴棋書畫,無所不通,踢球打彈,品竹調(diào)絲,吹彈歌舞,自不必說。
史上的宋徽宗的字畫一絕,一手瘦金體流傳千古。只可惜,唯獨皇帝這個職業(yè)做不好。還整天癡迷修道,稱自己為玉清教主微妙道君皇帝。
恰好,高俅也踢得一腳好球,迎其所好。被端王要到了府上,每日跟隨,寸步不離。
合當他高俅命里有這么一場富貴。
還沒過兩個月哲宗皇帝駕崩,沒有留下太子。文武百官商議之后,保扶端王做了皇帝,帝號徽宗。
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更何況高俅還是端王身邊的大紅人。自此,一場潑天富貴砸了下來,坐上了殿帥府太尉的位子。
就這樣,高俅從一個破落戶到朝廷大員,只用了一年多的時間。
書中原文有這么一段打油詩:
不拘貴賤齊云社,一味模棱天下圓。抬舉高俅毬氣力,全憑手腳會當權。
什么意思?
諷刺的是宋徽宗任人唯親,高俅做官憑的不是才學,而是一雙拳腳。
這樣的朝臣身處高位,怎么能不壞事?
的確如此,高俅之流代表的是真小人群體,與梁山好漢的替天行道、義薄云天形成鮮明對比。
朝綱又能好得到哪去?
所謂,小人得志,君子道消。
高俅這輩子沒少禍害良人,上位第一天,就迫不急地耍起了兇威。
第一個倒霉的是誰?
就是咱們開頭提到的八十萬進軍教頭王進。
八十萬禁軍教頭,這個名號一出,是條漢子都得豎起大拇指。禁軍在宋朝地位非凡,都是從各地招募選拔的正規(guī)軍,能在營中做教頭的都不是普通人物。
同比豹子頭林沖,這位王進要厲害的多。
原因有兩點。
第一:林沖只是槍棒教頭,而王進則是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
第二:林沖的徒弟操刀鬼曹正身為地煞星,而王進的徒弟九紋龍史進卻能位列天罡。而且,史進的排名為二十三,比第六的林沖差不了多少。
最關鍵的是,王進只教了史進半年,而且十八般武藝——矛、錘、弓、弩、銃、鞭、簡、劍、鏈、撾、斧、鉞并戈、戟、牌、棒與槍、杈,該教的都教了。
可謂教學速成之典范。
兩位禁軍教頭誰更厲害,高下立判。
只是王進并沒有上梁山,而是另有去處。這是我們本文的重點,下文會徐徐道來。
話說,高俅剛一上任,新仇舊恨一并涌上心頭。
當年,他在學棍棒功夫的時候,被武師王升打成重傷,三四個月都沒能下床。
如今逮住了王升的兒子王進,縣官不如現(xiàn)管,還不給他往死里整?
王進雖然是禁軍教頭,但只是個低階武官。而殿帥府太尉是什么官職?
高俅頭頂?shù)倪@個太尉職銜,可比放走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洪太尉牛氣多了。人家是殿帥府的太尉,殿前軍的最高長官,長官皇帝的直屬衛(wèi)隊。
比較起來,別說是八十萬禁軍教頭,就算是八百萬也得罪不起。在高俅眼里,王進連個芝麻綠豆都不如。
還不得任憑捏圓捏扁?
王進知道這一劫躲不過去,帶著老母親一路遠走延安府,要去投奔一個大人物。只要到了那個地方,就算他高俅再得皇帝寵幸,也得乖乖認慫。
匆忙離了東京,王進和老母走了一個多月。
一日,來到史家村投宿,并收下了一個徒弟。卻只教了半年,就造就了位列天罡的九紋龍史進。
此后,怕高俅追兵,不愿連累史家村,便又星夜啟程,趕往了延安府。
原文中寫道這里,王進就再也沒有出現(xiàn)過。
那么他到底為什么去延安府?又去投奔了什么人?連高俅都不敢惹呢?
王進遭了高俅的報復,書中原文這么道:
回到家中,悶悶不已。對娘說知此事,母子二人,抱頭而哭。
娘道:“我兒,'三十六著,走為上著’。只恐沒處走?!?/span>
王進道:“母親說得是,兒子尋思,也是這般計較。只有延安府老種經(jīng)略相公鎮(zhèn)守邊庭,他手下軍官,多有曾到京師的,愛兒子使槍棒,何不逃去投奔他們?那里是用人去處,足可安身立命?!?/span>
看到這里,問題有了答案。
王進投奔的那人,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老種經(jīng)略相公——種師道。
種師道是什么人?
北宋年代的名將,大儒種放從曾孫、名將種世衡之孫。
種家五代從軍,棟梁之后,在水滸中,官封經(jīng)略安撫使(歷史上為樞密副使),在延安府軍政合一,一口唾沫一個坑,名副其實的封疆大吏。
諸君可能都聽說過楊家將、岳家軍,而種師道的種家軍的名氣,比前兩者一點都不小。
有一點值得一提,楊家將的功績遠不如種家軍,只是被寫進了戲劇演義,被過分的渲染了不少。
而種家軍卻是實打?qū)嵉蔫F軍一支。無論是抵御西夏、出兵遼國、抗擊金兵,都有過不俗的功績。
在書里,高俅雖然貴為太尉,但只是一個得寵的京官,在朝中有宋徽宗護著他,但絕不敢在這種沙場老將的地盤造次。
種師道的名聲大到什么地步?
北宋末期,金兵攻克汴京,徽欽二帝被擄,大批趙氏皇族、妃嬪貴胄、朝臣等共三千余人被押送北上金國,汴京城中公私積蓄擄掠一空,史稱靖康之恥。
此后,北宋亡。
金兵在進入城中后,有將領尋過種師道的蹤跡,想要當面拜見這位傳奇將領。只不過,那時種師道已死,無緣得見。
于是,便找到種師道的侄子種洌,嘆道:“過去,我們曾在陣前見過你伯父,他是一位好將軍!如果宋廷能采納他的意見,也不會落到今天這步田地?,F(xiàn)在你們的朝廷,應該知道種將軍是個忠義之人了吧?”
北宋的被俘官員聞言,皆含淚長嘆。
種師道的靈柩下葬時,路上遇到強盜打劫,聽說是老種經(jīng)略相公寶體,紛紛下拜祭奠,反而獻上了不少財帛??梢姺N師道在當朝深得人心。
比起高俅等奸佞之流,實有云泥之別。
種師道是愛才之人,且性情剛正不阿,王進惡了高俅,前去投奔,必會照拂妥當。
只不過,他在歷史上,跟隨的是小種經(jīng)略相公——種師中,也就是種師道的親弟弟。
魯智深拳打鎮(zhèn)關西時,曾做過提轄官。頂頭上司就是這位小種經(jīng)略相公。
只可惜,北宋末年,皇帝昏聵,寵信奸佞,而種師道、種師中兄弟受到排擠,得不到真正的重用。
后來,種師中因朝廷的主和派作梗,被金兵圍困太原府,飲恨疆場。
歷史上,王進也在這個時期,跟隨種家軍做過先鋒,在太原的一戰(zhàn)中力戰(zhàn)而死。
不久之后,種師道抑郁而亡。一腔赤膽忠心,也沒能挽救北宋。
如果種家兄弟得遇宋仁宗那樣文治武功的明君,而不是只懂得琴棋書畫、焚香修道的宋徽宗,以及優(yōu)柔寡斷的昏君的宋欽宗,可能北宋末年的歷史就會被改寫,不用再背負'弱宋’之名。
●水滸傳:赤腳大仙及文武曲星歸天,諸魔現(xiàn),天定宋室江山盛極而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