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安壽誕之日,他的兒子王俊卿在酒宴上和他的表姐一見鐘情。可能知道王俊卿愛落淚的緣故吧,李月娥送給表弟一款純手工制作的香羅帕留作紀念,李月娥走后, 王俊卿果真整天唱著:
如果還有機會 夢到你
我想親自告訴你
那一日起 我無助淚濕滿襟
你在家中還幸福嗎
我在這寒冷冬季里思念成疾
思念成疾。王俊卿淚濕滿衣。托阮媽前去提婚,還遇到了千古一圣人的隔世嫡傳弟子李茂林,也就是李月娥的父親,堅持姑表不通親的現(xiàn)代婚姻家庭科學理念,談笑間,王俊卿咳血數(shù)斗,差點灰飛煙滅。
俊卿病勢沉重,王母愛子心切,托阮媽說別家女子。于是乎,才貌雙全心高氣傲不同凡俗的張五可小姐出場。張五可出場,這出戲就好看了。這是第一遍跟著媽媽坐在大隊部門前的磚頭上,看花為媒這部戲曲電影的時候,就被被動植入的一道程序。當時的我,正在各種哈欠,身體各種奇形怪狀,各種想回家的撒潑,媽媽一把甩去在我肩頭安撫我的那只手, 正襟危坐,目不斜視,以一種不可抗拒的低沉的聲音對我說道:安分些,張五可出來了。
張五可,很拽嗎?
事實證明,張五可真的很拽。處在解放前的那些時代,尋常女子收到婚事不成的消息,只怕是珠淚滾滾的也有,黯然神傷的居多,但是唯獨張五可好一陣羞惱。羞也就罷了,女子哪有不知羞的?但是敢于惱的還真是沒有幾個,況且人家還懂得如何自嘲呢:你怎么長這么好看呢?你長這么好看那王俊卿怎么就不要你呢?一句話,就驅(qū)趕了我所有的睡意,精神抖擻起來。
張五可的愛情理念,放到今天,與紅男綠女 仍有借鑒之處。最具代表性的當然是報花名一折。王母急欲娶媳婦回家給兒子沖喜,設計去張家花園相親,無奈王俊卿死活不去,只好請王俊卿的表兄賈俊英李代桃僵去張家花園替代相親。花為媒一劇中最大的幸運兒賈俊英,人物俊秀,行事卻毛手毛腳。假山石后被張五可一眼識破行藏。注意,此時聰明伶俐的張五可已經(jīng)十有八九猜測到假山石后極有可能就是前段時間譏諷自己貌丑無才身段不苗條的“王俊卿”,她是怎么做的呢?編了一個瞎話,哄走足智多謀的阮媽,然后直接逼出假王俊卿,當面對質(zhì)。
豈料,賈俊英同學一見之下,早就對張五可情根深種,張五可看到賈俊英一表人才, 也是愛恨兩茫茫,兩人以一朵玫瑰花為煤,私定終身。
如此親事已成,擇日迎娶,但是本劇中另一位女主李月娥又橫出天際,憑借手下二大媽和娘親兩位大將的周密安排,搶先一步,入了表弟的洞房。隨后趕到的張五可聞聽有人已經(jīng)捷足先登,就在大門外花轎內(nèi),怒火中燒,一把扯去頭上的紅蓋頭,喝一聲:好惱!怒闖洞房。
私以為花為媒全劇中這是最好看的一段,精彩程度超越了報花名一折。記得在觀看露天電影時,看到這里的時候,底下群眾們也是一陣神情激昂:好啊,打起來了,馬上就打起來了。
打起來就那么的好???
還就真的那么好。尤其是李月娥和張五可如同相親一樣的、互相贊美的各自一段唱段,當真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隨后的矛盾處理也合情合理,皆大歡喜。賈俊英和張五可天生一對,王俊卿和李月娥地造一雙。應了張五可那句唱:
天生萬物皆應景,俱是天生地造成。
《花為媒》改編自古典名著《聊齋志異》中《王桂庵》及所附《子寄生》篇,是評劇經(jīng)典劇目,喜劇。最初由評劇創(chuàng)始人成兆才改變?yōu)槲枧_劇,后由著名劇作家吳祖光改編,1963年拍攝為戲曲電影。由方熒執(zhí)導,吳祖光編劇,新鳳霞、趙麗蓉、趙連喜、李憶蘭、戴愛麗君等主演。
一出百年老戲,至今仍然傳唱不衰,這充分顯示了我國民族戲曲的生命力和藝術魅力。評劇《花為媒》受到觀眾長久而廣泛的青睞,至少有這么幾個原因。
鮮明的人民性。我國民族戲曲的人民性表現(xiàn)為鮮明的傾向性,即在戲曲中體現(xiàn)人民對善、惡、美、丑的看法和態(tài)度。評劇《花為媒》講婚姻、戀愛故事,主張婚姻自主,戀愛自由。劇中兩對青年人張五可與賈俊英、王俊卿與李月娥都主張自主擇偶,選自己的意中人。張五可還特別表現(xiàn)出女青年應有的自尊、自強好品質(zhì)。三對父母除李茂林之外,也都尊重子女的選擇。媒人阮媽、二大媽也都是成人之好的熱心人。弄壞事情的就是李茂林,但他只是一個“好日子不過,成天‘做大爺’鬧憋屈”有性格缺陷的人。由于他的鬧別扭,差點把好事攪黃,帶出一連串的喜劇性沖突,最后有情人終成眷屬。這樣的戲讓觀眾看了舒心,從而獲得審美愉悅。
戲曲性強。戲曲是用歌舞演故事,好戲就是要用好歌(音樂、唱腔、念白)和好舞(表演)演繹富有戲劇性的故事。評劇是在民間說唱“蓮花落”和民間歌舞“蹦蹦”的基礎上形成的,有著鮮明的民族、民間和地域特色,唱腔、道白、表演都十分接近生活,為群眾喜聞樂見,迅速在河北、北京、天津、內(nèi)蒙古等地流傳發(fā)展,成為在我國民族戲曲中有較大影響的地方劇種。20世紀30年代,評劇流傳到南方上海、南京等地,受到普遍歡迎。新中國成立后,評劇戲曲電影《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秦香蓮》《劉巧兒》等攝制上映后,評劇在海內(nèi)外聲名遠播。
《花為媒》是評劇的代表作、看家戲。該劇創(chuàng)作于評劇形成之初,一搬上舞臺,由于其風格獨特、幽默親切、唱段優(yōu)美、表演活潑而受到觀眾歡迎。該劇流傳了一百多年,也錘煉了一百多年,戲越磨越好。特別是到了20世紀60年代,新鳳霞主演、打磨該劇時,既繼承傳統(tǒng),保持精華,又博采姐妹藝術之長,薈萃各流派名家之精髓,銳意創(chuàng)新,鍛造精品,使《花為媒》成為評劇經(jīng)典和“新派”藝術的高峰。其中,新鳳霞飾演的張五可、趙麗蓉飾演的阮媽、張德福飾演的賈俊英,至今被演員奉為圭臬。
就讓我們再次走入這部經(jīng)典,感受藝術帶給我們的強大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