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在慶祝大型匯演舞臺上,“南陳北李”再度同臺,飾演陳獨秀的于和偉、飾演李大釗的張桐為“醒人”們再現(xiàn)一波“破防殺”。主旋律作品當?shù)?,重大革命歷史題材佳作頻出,隨之而來的是對于精準演繹歷史人物的探討。用鮮活的人物重現(xiàn)歷史現(xiàn)場,是近些年這類題材為大眾所歡迎的根基所在。《覺醒年代》收官后依舊熱搜不斷,《革命者》上映后口碑飆升,《1921》上映首日(預(yù)售)票房破億…主旋律題材從小熒屏到大銀幕不斷沖擊觀眾破防點,“歷史上的他們”背后的扮演者成為破防關(guān)鍵。
第27屆上海電視節(jié)上,演員于和偉憑借《覺醒年代》中飾演陳獨秀一角折桂視帝,這部豆瓣9.3的高分劇被網(wǎng)友們封為選角YYDS;和他組成“南陳北李”同臺出現(xiàn)的張桐在《覺醒年代》中飾演李大釗,憑借出色的表演圈粉觀眾,沒提名白玉蘭離譜便是醒人們對他演技的肯定;以李大釗生平為主線創(chuàng)作的《革命者》上映后,李大釗的飾演者張頌文演技再度被認可,他在另一部熱映影片《1921》中飾演的何叔衡“何胡子”也為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同樣是在《1921》中,從“造型還原度高”到“演得好”,毛澤東同志的飾演者王仁君用扎實的表演完成了歷史偉人的再現(xiàn)。演活角色的同時演活歷史,這些中生代演員在屬于自己的春天里持續(xù)綻放。7月1日,《覺醒年代》又熱搜了,一起加入覺醒熱搜套餐的還有#南陳北李破防了##于和偉張桐劉燁等演員齊聚破曉#,不消說,于和偉在劇中飾演的陳獨秀成為觀眾心中當之無愧的“仲甫先生”。接演《覺醒年代》,是他第三次飾演陳獨秀,這個角色對他來說最大的優(yōu)勢是“足夠熟悉”,而需要迎接的挑戰(zhàn)則是在群像戲中完成功能性,保留屬于仲甫先生的獨有味道。陳獨秀學長的歷史印象大致如下:矛盾、喜歡鉆牛角尖、喜怒形于色,是偉人的同時也擁有普通人的缺陷和弱點,特別是和兒子陳延年、陳喬年之間的關(guān)系,處理不當便容易讓人陷入對“封建大家長”的詬病之中。回望整部《覺醒年代》,于和偉的表演給人最大的感受是沉穩(wěn),在對角色精準揣摩后再通過演繹,將角色的信念感傳達給觀眾,是他所飾演的陳獨秀最為動人的地方。悉數(shù)劇中陳獨秀學長的動人時刻,蔡元培校長(馬少驊飾演)三顧茅廬邀請他入職北大時,第三次,他端坐在房間里,房門大敞,待對方在門口站定,他笑著表示歡迎,是陳獨秀式的直率;家用拮據(jù),聽聞延年和喬年做編輯的工資兩兄弟不要,和朋友說自己作為兩兄弟的父親,有權(quán)利拿他們工資時的狡黠;延年、喬年赴法留學時,和兩兄弟最后的擁抱,用一種克制來展現(xiàn)濃烈的父子情,配合影片的蒙太奇混剪,成為劇中催人落淚的經(jīng)典橋段之一。在此前的采訪里,于和偉提及飾演陳獨秀的難點,導演張永新對他提出了希望“角色整部劇集只哭一次”的要求,在張永新看來,陳獨秀不應(yīng)該是一個時常掛著淚水的人,剛?cè)岵男愿裨炀土诉@個人物不該是個總把眼淚掛在臉上的人,這對于要完成陳獨秀個人成長弧線的于和偉來說并不容易,他表示劇中很多時刻都是讓人淚眼婆娑的,和兒子們惜別時相融合的父子情,看到高君曼委屈時的不忍,看到北大遭遇變故時的痛心……這些大部分人都會聲淚俱下、無法控制情感的時刻,他要悲痛,要心酸,但不能放縱自己盡情哭?!氨M量讓人物在這些差不多情緒的狀態(tài)下有所不同,”然而,他最終將這“唯一”的縱情悲泣給了海河沿的難民們,他理解的陳獨秀應(yīng)該在這樣的時刻“失控”,這樣的人物應(yīng)該將積攢了許久的眼淚在這樣的時刻釋放。事實證明,他對于人物的理解和詮釋讓觀眾看到了一個鮮活而豐富的陳獨秀,感受到了那個群情激蕩的“覺醒年代”。在歷史上和陳獨秀組成“南陳北李”組合的李大釗也是《覺醒年代》出圈代表之一,他的扮演者張桐在守常先生和“憨坨”之間無縫切換,把這位中國共產(chǎn)主義運動先驅(qū)刻畫的有血有肉,劇中他和妻子趙紉蘭(劉琳飾演)一段憨坨和姐姐的愛情故事被網(wǎng)友傳為佳話。演員張桐在采訪中曾說,接到角色的時候內(nèi)心是拒絕的,擔心演不好,決定出演之后開始狠做功課,他形容飾演李大釗是“要掏空自己放入另一個人的靈魂。”事實證明,他確實在《覺醒年代》中展現(xiàn)出了守常先生動人的精氣神。
電影《革命者》里有很多戳人的細節(jié),被觀眾視作李大釗脫下“革命者”外衣,作為普通人的動人時刻。等待陳獨秀(秦昊飾演)時,背對著鏡頭站立,背著的手里捻弄著一片銀杏樹葉子;在院中讀書,抬手摘取頭頂玉蘭花瓣夾進書里;站在暴亂的街頭,被推搡著臉上寫滿了不理解和無助;去見孫中山的路上,和蔣介石攀談時的不卑不亢和熱情;在北大圖書館,隔著書架見到老朋友陳獨秀時的會心一笑;以及在暴亂結(jié)束后的醫(yī)院走廊上,像個孩子一樣倚靠在趙紉蘭(佟麗婭飾演)的肩上哭訴……張頌文飾演的李守常先生,是把人性的光輝默默的鑲嵌在每一個他生活的日常里,于是在最后行刑時,他仔細脫掉眼鏡的時刻,也成為觀眾集體淚崩的時刻。在同期上映的電影《1921》中,張頌文飾演中國共產(chǎn)黨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何胡子”何叔衡,這位毛澤東同志的摯友在片中為數(shù)不多的幾場戲里構(gòu)建了人物完整的弧線和生動的人物性格。軍閥焚書的一場戲,他不顧自身安危沖向前大聲指責對方;楊開慧(周也飾演)雨中送別毛潤之(王仁君飾演)的一場戲,他撐著傘站在距離兩人數(shù)米開外,刻意避開的同時,一聲咳嗽讓觀眾笑出了聲;最令人難忘的是他和其他中共一大代表在李公館也聊革命理想,長鏡頭在他的旁白里氤氳出動人的聲色,于是,何叔衡跳崖犧牲的情節(jié)讓觀影現(xiàn)場響起了抽泣聲,讓觀眾沉浸式的置身歷史時刻,需要演員先行讓歷史人物“活在當下”。這樣的生動在王仁君飾演的毛澤東同志身上也有同樣的體現(xiàn),此前,電影《1921》陣容曝光,毛澤東同志的選角成為大家關(guān)注的焦點,這位一直活在歷史和當下的偉人在大眾心目中的熟悉程度可想而知,脫開史料和歷史書籍的描述,無論是特型演員亦或老牌演技派,對于他的詮釋珠玉在前者不少,如何展現(xiàn)年輕、作為中共一大代表之一的他?王仁君給出了融合青春與恰當角色留白的答案。片中有一段年輕的毛潤之奔跑在上海繁華街道的鏡頭,1921年,在燈光明媚如白晝的上海街頭,衣著樸素卻邁開大步拼命奔跑的他,帶著一種自舊時代跑進新未來的信念,觀眾似乎也在這場看似無止盡的奔跑中感受到了革命者們的生命力和希望。為了這場奔跑的戲,王仁君在導演黃建新的要求下反復練習,“跑得好看”繼而讓觀眾從這樣的奔跑中感受到在歷史當下的情緒涌動,他做到了。此外,片中涉及毛澤東同志的細節(jié)也被他處理得妥帖到位,和楊開慧的感情戲,屬于年輕革命者的柔情一面被他用站在船頭的凝望表達得淋漓盡致;和李達(黃軒飾演)吃飯的戲,面對李達送上的贊美,這個喜食辣椒的大個子報以羞赧一笑,像極了其他人對他的評價“才華橫溢,卻有點土氣”。于和偉、張頌文、張桐、王仁君,乃至最近涌現(xiàn)出的主旋律大戲中的歷史人物群像,用教科書般的演技讓歷史重現(xiàn)當下,讓活在現(xiàn)代的人能夠跟隨他們的表演重新走進歷史。近些年,主旋律題材作品不斷推陳出新,創(chuàng)作者們從主題選擇到拍攝手法,不斷在穩(wěn)中尋求新的突破,演員的表演也是其中之一。此前,大部分該類題材主要以特型演員為主,從視覺部分先行滿足觀眾對于既有歷史人物的感官感受,再輔以演員表演,關(guān)于偉人的印象幾乎和歷史課本上沒有太大的差異。然而,隨著90、00后成為追劇主力軍,生活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他們對于主旋律和偉人的印象發(fā)生了變化,能夠通過演員的表演生動鮮活的再現(xiàn)歷史對于當下觀眾來說十分重要,這要求演員們在演繹偉人之前,先成為一個貼近生活的普通人。
所以,無論是于和偉、張頌文、張桐亦或是王仁君對于歷史名人、偉人的詮釋,不難發(fā)現(xiàn)的是他們身上有一個共同特質(zhì):不放棄屬于普通人的生活狀態(tài)和細節(jié),摒棄偉人的“完美”,在橫縱比較中完成一個人的歷史,繼而突出他不同于普通人的優(yōu)秀品質(zhì),這樣呈現(xiàn)出的人物才足夠豐滿,也能夠讓一段歷史更為觀眾所接受。動輒就沒錢的陳仲甫,是連兒子辛苦錢都要算計的大家長式父親;溫和且執(zhí)拗的李守常,是個會和報童聊街頭故事的大胡子先生;揮斥方遒,指點江山的毛潤之,是個邁開步子跑步、與人爭辯有理有據(jù)的大個子書生……讓歷史偉人從書本中走到鏡頭前,他們身上裹挾的不僅是歷史厚重感,還有個人生活在歷史上真實且動人的留痕。能夠讓觀眾在歷史故事中獲得共情的,是他們所演繹出的會哭會笑、要爭執(zhí)要吶喊的每個活生生的人(角色),這些為表演這個“殘酷”游戲進行自我侵蝕的表演者們,演活了人物的同時也鮮活了歷史。PS:嚴禁私自轉(zhuǎn)載!轉(zhuǎn)載或者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點擊進入戲客小程序演員資料庫,即可查看資料頁,超強地圖功能也上線啦!微信改版啦,以防走散,小可愛們可把我們設(shè)置成星標,網(wǎng)絡(luò)一線牽,找到你們不容易*點擊圖片可回顧相關(guān)功能文章及榜單最新消息*
今日頭條 | 企鵝媒體 | 百度百家 | 新浪看點 鳳凰新聞 | 搜狐新聞 | 網(wǎng)易新聞 | 一點資訊快傳號 | 東方號 | 知乎 | 豆瓣 | 大魚號 | QQ看點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