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網絡技術的發(fā)展,今天親子兩代間的“代溝”正在日益拉大,如何塑造良好家風、培育優(yōu)秀子女,成了許多年輕父母的一塊心病。那么,傳統(tǒng)家風家教對于今天的家庭教育有何啟發(fā)?當下的家風傳承與建設又面臨著怎樣的難題?傳統(tǒng)家風的核心精神如何才能與當代社會的精神氣質相契合?《中國青年》記者就相關問題采訪了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學院張之鋒教授。
《中國青年》: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體系中,為什么如此強調家風家教?
張之鋒:中國傳統(tǒng)社會是一個極為重視禮樂教化的社會,家庭又是最自然和最基本的社會單位,所以,禮樂教化的重點就落實在家文化的建設上。而一個人一生的總體人格特征,在很大程度上無法脫離他早年家庭環(huán)境的潛在影響,所以,針對兒童的童蒙教育又成為家教的核心和重點。
童蒙教育的總原則就是“養(yǎng)正”兩個字,古人稱之為“童蒙養(yǎng)正”。《易經蒙卦》說:“蒙以養(yǎng)正,圣功也?!边@就是說,在人生命的一開始,就要養(yǎng)成一種方正、純正、中正、端正的人格。這是造就未來健康國民,乃至更高的君子圣賢的基礎功夫。所以,中國文化教育從一開始就把人格教育、人文教育、道德教育、做人教育、生活教育、情感教育等等作為教育之本,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價值觀的教育,識別是非善惡美丑的教育;而把知識教育、技能教育、才藝教育、職業(yè)教育,作為教育之末。
本即是根,因此,中國的童蒙教育又被稱為“扎根教育”,所謂“向下扎根、向上結果”。如果把一個人的生命看成一株大樹,那么童蒙養(yǎng)正就是根,這個根扎得早、扎得正、扎得深、扎得穩(wěn),以后的生命之樹就會參天成長、枝繁葉茂、開花結果,至少不會出現一株令人遺憾的“歪脖樹”。
在傳統(tǒng)社會,童蒙養(yǎng)正的扎根教育大致可以概括為五個方面,即孕期的胎教、三歲前的母教、三至六歲的(狹義的)家教、六歲開始的師教,以及源自社會風氣的社教。這五個方面中,胎教、母教、家教都屬于家風家教的范疇,可見它對于一個人一生成長的重要性。
《中國青年》:中國傳統(tǒng)社會如此重視家風家教,是否存在一個重要前提,即傳統(tǒng)社會是圍繞家庭家族組織起來的,儒家家庭倫理也構成了社會道德民風與政治合法性的基礎。而在近代尤其是“五四”以來的社會變革中,家庭變革和對傳統(tǒng)家庭倫理的批判是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今天,家庭仍是社會的基本細胞,但社會的組織方式已不再主要圍繞家庭家族展開,家族式微,家庭小型化,它的生產、教育和政治教化等功能都在逐步被剝離,孩子從托兒所開始大部分時間都不與父母在一起,而是在學校與老師和同伴群體度過。在這種現實情形下,我們今天再講家風的傳承與建設,還有怎樣的特殊意義呢?
張之鋒:家庭組織隨著社會時代的變遷而變化,現代社會的組織形式變了,很多傳統(tǒng)的做法自然就傳不下去了,比如過去的家族祭祀,每個家族都有家廟,大家聚族而居,參加祭祀掃墓都很方便,這些活動對家族成員自然會產生一種教化。而現在,大家分散在各地,沒有條件參加傳統(tǒng)的家祭,這種教化就很難進行了。
但是也要看到,家庭文化里有很多東西是基于人性、人心、人情而建立起來的,這些是永恒不變的。比如,怎么培養(yǎng)一個健康的人格、怎樣構建和諧的家庭關系,這些精神理念的東西具有較強的穩(wěn)定性,不會隨著時間的流變而變化,那么現在就完全可以把它們重新找回來。
在傳統(tǒng)社會,不論是在經驗上、知識上、還是思想上,父母對孩子都擁有絕對的優(yōu)勢。但是從50后、60后開始,社會經歷了一個文化的斷層,他們在早年沒有這一塊教育的傳承,今天70后、80后當父母的時候,這一代父母們同樣是先天不足,這就導致了他們不知道怎么去正確地教育孩子。于是,各種家庭矛盾就爆發(fā)出來了,家庭問題的叢生進一步導致了社會問題的叢生。
盡管如此,家長們還是應該承擔起教育的主要責任,畢竟,家長們對人性、人情、人心的體悟,必定會比一個孩子要豐富、準確、深刻。教育的很多價值是建立在人性基礎上的,父母自然而然就應該扮演引導的角色。今天的孩子們在科技應用的領域可能遠遠勝過父母,就像我們今天掌握的技術遠遠超過孔子,但在對于生命人情的體會和為人處世等方面,我們似乎不敢說比孔子更通達。
所以,我們應該區(qū)分開,社會的發(fā)展,有不斷變化的東西,也有永恒不變的東西。就變化的方面而言,一代更比一代強,但就關于做人和生命永恒不變的方面來說,過來人還是有其自然而然的優(yōu)勢,也就有其義不容辭的責任。
更何況,經過上世紀文化激進主義的批判,今天的人們對于傳統(tǒng)文化其實存在很多誤解,一些人會把傳統(tǒng)家風家教與封建禮教相提并論。所以,我們要做的首要工作,就是正本清源,把人們的誤解糾正過來,回到傳統(tǒng)文化的本來面目。比如孔子倡導的“仁義禮智信”的價值取向、“修齊治平”的社會理想,說它們已經過時明顯是講不通的。
而那些與社會組織變遷聯系較緊密的方面,比如比較重視人的等級關系,這些內容今天確實有些不合時宜??傊?,多講傳統(tǒng)文化中那些精華優(yōu)秀的部分,對今天依然有明顯的啟發(fā)指導意義的部分,我想年輕人也是會樂于接受的。
《中國青年》:傳統(tǒng)社會有一系列的儀式活動把家風家教落實到日常生活中,變得具體可感,比如您之前提到的家訓、家規(guī)、家祭、家禮、家書等等。我們今天講家風傳承和家風建設的時候,很多現實操作層面的東西已經難以傳承或被丟棄了。那么對于在新時代如何傳承傳統(tǒng)家風的精神理念,你有什么具體的建議嗎?
張之鋒:今天講家風傳承和家風建設,其實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首先,那些思想理念和精神層面的東西,確實很難落實到現實操作的層面,比如對生命的體認和覺悟,它們主要是通過學校教育、自我學習和閱歷的增加慢慢培養(yǎng)建立起來,這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層面的東西,不是太具有可操作性。
但是,還有一些東西是完全可以操作的。比如南方很多經濟發(fā)達地區(qū),老百姓富裕起來之后,就會自發(fā)自覺自愿地恢復祠堂家廟和家祭等等傳統(tǒng),并沒有誰迫使他們這樣做,而且也不止是老人在積極倡導,年輕人其實也很支持。這就說明,這些活動是順乎人情、合乎人心的,這就是完全可以操作的部分。
那么,比如在城市的居室裝修設計上,也可以考慮把小祠堂或者祖先牌位納入其中,既能滿足人們與祖先情感上的聯系,對下一代也是一種無聲的教育。還有續(xù)編家譜,過去中國人家家都有家譜,現在完全可以把它重新續(xù)編起來,比如老師就可以給孩子們布置個作業(yè),讓他們去查一查自己的姓氏來源,或者自修一個小小的家譜和家史。
這絕不是搞什么“封建迷信”,只是表達了我們對于祖先的一份最自然不過的情感,就跟我們給烈士敬獻花圈是一個道理??傊?,人的情感是最豐富的,與家族祖先的情感也需要給予滿足,如果這些合理的情感沒有滿足,長期被壓抑扭曲,久而久之就會產生人格的缺陷和心理的疾患。
家風家教的另外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家禮。家禮一點也不玄虛縹緲,更不是什么老古董,而是落實在日常生活之中的,是一種看得見、摸得著的生活方式。家里總是需要一種生活方式的,比如有些家庭很講究規(guī)矩禮數,諸如吃飯上桌之后老人要先動筷,節(jié)假日定期去看老人,子女對父母要有分寸,說話不能太放肆,甚至家具的擺設也不能隨便,這都是家文化里面的所謂家禮。其實禮就是合理的東西,有了這些家禮,家才像個家。反之,衣服不會穿,吃飯不會吃,說話不會說,居住不會住,小孩也不會教育,家里亂糟糟的,那就自然不可能“家和萬事興”了。
家教家禮的具體儀節(jié),可以隨著時代環(huán)境而與時俱進,但家禮的儀式本身絕不能廢。只有這些家風家教真正做到位了,家庭才能成為一個培育健康人格的場所,進而真正成為社會的良性細胞,很多社會問題也就無從產生而得以避免了。當然,這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需要傳媒、輿論、政府、學校一起努力,方可達成與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