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國內的佛像拍賣有8個專場,每個專場有100家左右。2009年至今,內陸佛像市場規(guī)??傮w穩(wěn)步增長,保持年20%的增長率,目前瀚海、保利、匡時、中貿圣佳等拍賣公司一直堅持做佛像專場。佛像題材漸漸跨出了“永宣”的局限,例如瀚海,這些年就陸續(xù)推出了北魏、隋唐、宋元、明、清等各時期融合釋、道、儒三家的經(jīng)典造像。
日漸被眾人所接受 認可。然后隨之而來的就是修建了很多寺廟,鑄造了一些大小各異的佛像擺件。因為人們覺得佛是神圣的,在鑄造時采用的材質也是頂 級的,一般都以黃銅為主,一些有錢人家,皇 室人員。甚至會用金去鑄造,當然也有少數(shù)會給佛像鎏金。鎏金是古代金屬器物的鑲金方法,就其加工方法和工藝原理而言也稱火鍛金。在我國其始于戰(zhàn)國,其有兩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和獨特的工藝技巧,是我國古代技術的光輝成就之一。
隋代造像上承北朝之清俊;遼代造像猶存唐代之雍容;大理國造像深受中土影響之外,又頗具地域特色;明永樂時期的官造藏傳佛教造像則漢藏合璧,制作工藝和藝術水平堪稱登峰造極。
金的化學穩(wěn)定性高,不易被氧化,也不易被溶化,僅與氰化物和王水反應,因而純金的金器一般無需保護,只需注意避免擠壓、碰撞。金器的保護通常指的是金的合金,如在金中摻銀、銅、鐵等,鎏金的金器腐蝕則主要來自胎基的金屬。不同的合金,保護措施不同。摻銅的鎏金佛像易出現(xiàn)綠色的薄銹,可用酸類或氨水除銹。摻鐵的鎏金佛像易出現(xiàn)紅銹,可用鹽酸去銹。有些時候,鎏金佛像表面會殘留有石灰質銹殼,可用1%的稀硝酸溶液局部擦拭除凈;表面的有機類污垢,可用2%的NaOH溶液浸泡幾分鐘除凈;特別需要注意的是,表面的灰塵,由于純金很軟,盡量要避免反復擦拭,最 好是用軟毛刷或者軟羚皮拂拭。遇到難以去除干凈的,可用乙 醚、苯、中性肥皂沫或者10%氨水來清洗,再用蒸餾水反復沖洗、烘干。鎏金佛像不需要特別的保存環(huán)境,室溫下軟紙包裹后存放于囊盒之中即可。比較復雜的是鎏金銀器物。一般地,器物本體多數(shù)都是青銅材質,表面會出現(xiàn)大量銅銹。這些銅銹嚴重影響了鎏金器物的美觀,應該予以去除。
永樂年間,宮廷作坊藝匠隱匿名號,然而所制佛像卻是佛教重要藝術珍品,如西藏寺廟收藏,便有記載五十四尊帶《大明永樂年制》款之鎏金銅像。此批佛像得以在西藏流傳,有賴永樂帝與西藏宗教首領關系密切,及對藏傳佛教寺廟的支持。
近年來佛像拍賣市場的火熱已顯現(xiàn)逐漸降溫的趨勢,許多分析家甚至開始擔憂起高價佛像還能否找到下家。作為一個普通老百姓,大多數(shù)人還是游走于各大古玩城,試圖尋找著自己心中的那一尊佛像,那一種信仰。
明永樂、宣德時期的佛像風格比較接近,但又略有細微差異。面相,宣德佛、菩薩面相都豐滿端正,寬額,臉型呈方圓,五官位置勻稱,眼瞼略俯視,表情靜穆柔和,略含笑意。而永樂的佛像似乎更秀美,表情更含蓄,高鼻薄唇,略蘊柔媚之態(tài)。此特征在各種度母像上體現(xiàn)得更為充分。宣德造像臉型較之略趨端莊、豐頤,嘴唇較之永樂造似乎略顯厚,鼻梁、鼻翼似略顯寬,相較之下,靈動之氣似略遜于永樂造像??傊?,永宣的佛像不似西藏本地造像那樣過多強調印度味道的高鼻深目的五官起伏,基本上呈漢族的臉相,又揉入了西藏和尼泊爾的韻味。其次是佛身,永宣的造像特別是菩薩像,腰部細瘦,腰部以上呈扇形,上半身偏瘦長,菩薩袒上身,小腹部緊收,臍窩深陷,富有彈性,整體動態(tài)呈S形,極富人體之美。四肢制作也極秀美,尤其是手腳的刻畫非常靈活纖細,寫實性很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