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有兩大“疑難雜癥”正考驗著當代中年人,其中一個就是“恐輔癥”。這類“患者”的病癥就是
網上流傳了很多視頻段子,孩子們在寫作業(yè)的時候也是“各顯神通”:什么“七七四十五”的乘法口訣;英文字母“W讀大波妞,w叫小波妞”;背古詩“葡萄美酒加咖啡”;做數(shù)學題,數(shù)的是“1!2!”最后總數(shù)卻是8......旁人看了哈哈大笑,家長看了愁眉苦臉。
甚至還有一位家長用“什么時候能夠不吼,讓孩子自覺寫作業(yè)呢?”當作自己社交軟件的個性簽名,從字里行間都能感受到家長對于輔導作業(yè)的無奈。和朋友聚集在一起聊到孩子的時候,輔導作業(yè)也是必聊話題。家長無不痛苦不已,更有網友用“遠交近攻”來調侃給孩子輔導作業(yè)的家長:看完孩子寫的作業(yè),離遠一點還可以交流交流,離近了想不攻擊都難。
細細想來,大多因為輔導孩子做作業(yè)而導致親子關系緊張的情況都是發(fā)生在幼升小階段。進入小學的孩子第一次獨立完成作業(yè),生理和心理上都需要時間去適應,加之還未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自制力也不強。那么在孩子適應的過程中,家長需要怎么做呢?
1、放平心態(tài)
家長需要給予孩子心理過渡的時間,并且明白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孩子能夠有一個更好的未來。為了這個目標,家長就需要明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爾”的道理:尊重樹木的本性、天性,相信每一粒樹種、每一棵樹苗都有長成參天大樹的潛質,養(yǎng)孩子也是同樣的道理。
2、分析原因
“孩子寫作業(yè)磨磨唧唧”,“不愿意寫作業(yè)或者
3、規(guī)定時間
家長盡量鼓勵孩子獨立完成作業(yè),在了解孩子功課內容的前提下,根據孩子現(xiàn)階段的能力和以往的速度,預估一個時間。比如孩子平常一門課的作業(yè)需要三十分鐘完成,那就給他定時三十五分鐘,但是跟孩子約定的時候還是按照三十分鐘。這樣等孩子完成作業(yè)時,時間還沒有到,他就會有一種成就感。家長也可以根據孩子的作業(yè)質量給予鼓勵,而多出來的那五分鐘其實是對孩子的一種無形的肯定,讓孩子在專注的同時提高做題速度。
4、學會放手
要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寫作業(yè)是每一個學生的“本職工作”,家長無須插手。有些家長喜歡“陪讀”,孩子每寫完一道題,就開始說對錯,不給孩子獨立思考的機會。這樣時間長了只會讓孩子過度依賴家長,并沒有好處。家長應該起到一個催化劑的作用,協(xié)助孩子養(yǎng)成獨立寫作業(yè)的好習慣,只檢查作業(yè)的完成量,至于對錯讓他自己檢查,千萬不可讓孩子有種為家長、老師做作業(yè)的錯覺。
5、尊重孩子
很多家長試圖讓孩子順應自己的要求,但其實孩子自己心里也有一個“完美小孩”的標準,所以家長不必用自己的想法去給孩子設限制,這對他是不公平的。而是應該站在他的角度,努力理解他的所作所為,并用他樂意接受的方式引導他。
孩子的問題大多來源于家長自身,所以在出現(xiàn)問題時,家長首先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緒,不大呼小叫,然后再想想是什么地方出了問題,這樣才能更好地輔導孩子。要知道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家長自我反省的過程,家長要和孩子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