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咨詢師
記得曾經有次在做輔導的時候,那位來訪者結束了20多分鐘的自我陳述,突然問我"我說這么多,是不是有點亂,還讓你挺煩的?"
可能是覺得如果自己被這么對待心里一定會煩躁,所以才這么提問吧。我心里這么想著,然后回答說,"那倒沒有,你能誠實的講出來,那是非常難得的事情,雖然其中有一些是核心一樣,但表現(xiàn)不同的東西,略顯重復。可這樣的獨白,確實能夠幫助我們了解不少東西。我沒有煩躁,只有感激。"
這么說并不是為了客套,是因為能夠有一些獨白式的發(fā)泄確實是好的,能坦然的把自己內心的想法真誠的講出來,這確實是值得感激的。
只是我想你也發(fā)現(xiàn)了,這種"換湯不換藥"、不斷重復的對話在生活中確實普遍存在著。可能你自己肯定也經歷過。
在經歷這些的時候,你會怎么想呢?
會不會覺得這個人很的好嘮叨啊,怎么老是說的同樣的東西呢,嗡嗡嗡的跟個蒼蠅一樣,神煩。
是啊,也不知道是不是經歷的太多了,現(xiàn)在覺得能夠進行一場就事論事、沒有多少情緒、簡單的對話真的很難。要么就是說著換湯不換藥的話、要么就是說著說著聯(lián)想到這個,說著說著聯(lián)想到那個、要么就是因為一點點語氣就開始吵架。
說起來,不僅我們的大腦在我們注意力不怎么集中的時候,會聯(lián)想出一些亂七八糟的想法,我們自己也會不自覺的聯(lián)想到很多東西。就像,我們想到婚姻就會聯(lián)想到孩子,尤其是婚姻走不下去的時候不,不自覺的就蹦出來"為了孩子,再忍忍吧。"
可這樣真的好么?考慮婚姻的時候,真的要強調孩子么?
"老師,如果你還是和之前那些不負責任的咨詢師一樣,我沒講兩句,就勸和不勸分的,那我們就不要繼續(xù)了。"
"看樣子朋友你是遇到一些婚姻中的問題。作為我來說,我必然支持朋友你自己的選擇,我在這里的作用只是協(xié)助朋友你看清楚狀況,而如果在我們交流后,朋友你選擇離婚的話,那我自然是支持的。所以,能跟我說說具體發(fā)生什么了么。"
"具體發(fā)生什么?呵,還能發(fā)生什么,出軌、打人、在小孩面前說我壞話、不顧小孩在家把第三者領回家……我真的想不明白,當初一個那么堅定的說這輩子只有我的人,會做出這樣的事情。這兩年我們一直都在吵架,因為什么都能吵起來。有時候我都在懷疑,眼前這個人是不是當初追求我的那個人,為什么變化這么大。"
"嗯,對于這些,雙方的家長知道么?"
"唉,家長知道,他那邊希望多考慮孩子,我這邊,我爸媽尊重我的意見。現(xiàn)在稍微好點了,我們已經分開住了。但每次想到自己的婚姻變成這樣,就整夜整夜的睡不著,頭大也大把大把的掉,多少次想離婚,可看到手機里孩子的照片,又都忍下來了。不想因為自己,而讓孩子沒有爸爸。"
"那你有沒有想過這樣的婚姻,會給孩子帶來什么樣的影響呢?"
在大多數(shù)人的觀念里,離婚對孩子有非常大的影響,所以為了孩子,就算是再苦再累,也必須要把這段婚姻繼續(xù)下去。
于是在這樣的觀念影響下,生活中出現(xiàn)了這樣的家庭,夫妻雙方的關系水深火熱,見面就跟仇人一樣,卻還是要為了孩子共處一室,平日里除了有關于孩子的事情,否則一概不搭理、晚上要么分床、要么分房,要么干脆就在外面逍遙快活。
這生活看起來很瀟灑吧?
可接連不斷的煙、喝到吐的酒,以及一撮一撮掉的頭發(fā),都在訴說內心深處的隱痛。
誰想婚后生活是這樣呢?
"要不是為了孩子,我早就離婚了。"
可這些觀念,只是大人的觀念,大人們這么覺得,所以大人們這么做,就像大人們覺得孩子說自己不舒服肯定是矯情,肯定是不想上學一樣,他們從來不怎么關心孩子內心中究竟會怎么想。
就這么尷尬的維持著,是孩子期望的狀態(tài)么?
"他還是個孩子,他能有什么想法。"
無論孩子有多小,在他的內心中都是有想法的,只是一開始的想法比較簡單、本能,慢慢的才開始變得復雜。
但就像嬰兒感覺不到父母足夠的關注,他會哭一樣,他的內心中有心理活動。
只是這時候孩子們對世界、他人還缺乏理解,所以他們也就像缺乏人生歷練的一些成人一樣,道理、理論,對他們來說僅僅是普通的一句話。
同時呢,又像我們跟別人聊天,說著說著因為一些小細節(jié)就火冒三丈一樣,他們也并不是只關注談話的內容,而是關注由談話、談話人傳遞出來的語氣與情緒。
心理學上就就經常強調,交流的時候并不是只有具體的談話內容在交流,更有雙方的情緒在交流。
當然了,因為我們小時候就這樣,所以長大了也還這樣。引入成人的例子,只是為了讓我們更容易理解這些。
那么,這時候問題就來了,影響他們的究竟是什么呢?
"老師,我很不喜歡我的爸媽,他們真是太煩了。"
"為什么這么說呢?"
"雖然他們口口聲聲說不關心我的成績,可每次我放假,家里人就先問我學習怎么樣,過了好一會兒才問我在學校怎么樣,平時跟家里打電話呢,也總是跟我說,周圍誰家孩子又考的怎么樣怎么樣了。這是叫不關心我的成績么?我感覺他們一點都不關心我,就只是關心成績。"
我并不知道他的父母究竟是否只關心成績,但從孩子的角度來說,孩子感受到自己沒有得到重視,感受到父母只關心成績。
所以,在這個時候,具體的語言是次要的,重要的是父母的言行舉止給孩子帶來了什么樣的感受。
我想你也知道,我們對周圍世界保持什么樣的情緒,是取決于我們怎么解讀周圍的世界。而解讀為,不被重視、不被關注,我們的內心會作何感受呢?
一定會產生低落、不開心、難過、煩躁、委屈之類的情緒吧。
而父母總說要注意孩子、為了孩子,在他們考慮到孩子選擇繼續(xù)維持、勉強維持一段婚姻的時候,有沒有想過這種沒有愛、沒有交流、充斥著負面狀態(tài)的家庭氛圍會給孩子帶來什么樣的影響呢。
誠然,孩子希望自己活在父母都健在的家庭里,但更希望自己能感受到愛、關懷、關注等。而負性的家庭氛圍、不良的夫妻關系、充滿矛盾的溝通與相處,這會讓孩子有什么樣的感受呢。
"我不想看到他們吵架,他們一吵架我就躲在房間里哭,我多想自己生活在一個溫暖的家庭里"、"是不是因為我他們才這樣,如果是這樣,那我理解出走,是不是他們就能好好在一起了"……
我們從小孩成長為大人,一路上經歷了不少東西,懂得了不少東西,但卻也習慣了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別人身上,忽略了孩子還是尚未被生活這個大染缸污濁的白紙,只會被家庭氛圍、夫妻關系、溝通相處時的狀態(tài)等因素影響。
父母都在的形式家庭,如果始終冷淡、如果常有爭斗,那孩子便會受到冷淡、爭斗的余波影響,這比經歷單親要更辛苦。
單親是對孩子有負面影響,但是父母總是沒有明白自己在孩子人生中扮演的角色。
因為孩子而選擇維持婚姻的行為,就好是認為,只要父母兩個人都在,哪怕假裝在,那孩子就會一生平順、無病無災。可現(xiàn)實說,規(guī)則不是這樣的。
父母在孩子的人生中扮演的是引路人的角色,父母都在,只是因為這樣才能更好的把一些積極東西傳遞給孩子,讓孩子能感受到更多的東西,從而打下一個良好的人格、認知、精神基礎,在未來發(fā)展出一個相對沒那么大問題的自我。
所以,這里側重點是父母傳遞給了孩子什么,而不在于父母是否在、是否都在。那些從小生活在孤兒院里的孩子,也會因為小時候接觸到一個優(yōu)秀的人,而逐漸變得優(yōu)秀。
當然,其實我也理解父母。畢竟是第一次做父母,不了解這些也是正常的。但請一定要思考一下這些:
孩子是家庭的一員,不是父母婚姻、愛情的組成部分,也不應成為夫妻雙方維持婚姻、愛情的唯一紐帶;
經營婚姻與愛情,是夫妻雙方的事情,跟孩子沒有關系;
當雙方把自己的事情過分牽扯到孩子時,其實就等于在說"我不想跟你在一起了,也不想經營感情了,現(xiàn)在我跟你只是有那么點感情的性伴侶、有一些過去的孩子的父母,但我們不再是夫妻了"。
當然,也并不是說經過自己認真的判斷,確定這段婚姻實在走不下去了之后,就必須立刻離婚。
我希望你再有了離婚的決定后,再考慮這個問題:現(xiàn)在的自己是否想要孩子、如果想要的話,那自己能帶給孩子什么樣的影響。
就像前面說的,父母在孩子的人生中扮演著引路人的角色,需要盡可能傳遞給孩子積極影響。可現(xiàn)實中并不是每個成年人都自然而然的向周圍散發(fā)積極影響,所以,如果自己現(xiàn)在還沒有能力傳遞給孩子積極影響,又把孩子帶在身邊的話,那可能就會帶來:孩子不僅需要承擔單親的痛苦,還需要承擔來自自己負面影響,這種壓力巨大的狀況。
父母具備傳遞給孩子積極影響的能力,那么孩子所需要承擔的單親的痛苦,會被這份積極抵消,并在父母的引導下繼續(xù)往合適的方向發(fā)展。
所以,對于婚姻的判斷是一個方面,對于自己的清醒認知也是必要的。
當然,如果不僅決定選擇離婚,也決定從此以后要成為一個更好的人,向周圍傳遞積極能量,那也可以選擇讓孩子跟著自己。
優(yōu)秀的人與正在變優(yōu)秀的人一樣能帶來積極的影響。
而這換個角度來說,無論是否考慮孩子、考慮對方,自己在這人生路上行走著,就必須要不斷前行、不斷提高,慢慢成長為有能力承載別人的情緒、有能力調節(jié)自己的狀態(tài)、有能力在面對非議時,始終冷靜并表現(xiàn)出善意、敢于面對和承擔自己的錯誤與責任。那我想,自己如此,另一半也如此,婚姻便很難走到無法挽回的地步。而即便最終無奈只能分別,那也會因為各自的優(yōu)秀,使孩子能平穩(wěn)的應對單親帶來的影響。
所以,作為生活一部分的婚姻,它究竟過成什么樣與孩子無關,與我們自己什么樣有關。自己好起來,婚姻才有最大的可能越來越好。兩者都好起來,作為家庭一份子的孩子,才會因為自己與婚姻散播出的愛與溫暖,而得到足夠的滋養(yǎng)。
我知道聽到這些可能讓你有些不舒服,但當我們迫于無奈選擇“再忍忍”的時候,這本身就代表著我們處于“沒有能力解決婚姻中的問題,又沒膽氣與信心展開一段新生活,并越活越好”,這樣尷尬又無奈的狀態(tài)。
快被問題壓垮的我們,能帶給孩子什么呢?這種勉強可不是愛孩子。
感謝你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