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國有一個人,成天擔心天會塌下來,到時候自己沒辦法生存。因為這個擔憂,這個人吃不好也睡不好,天天都在擔心中度過。
有人看不下去,于是就勸他,“天就是一團氣體,怎么會塌下來呢?”
他又開始擔心“如果日月星辰掉下來怎么辦呢?”
那個人又勸他,“別擔心,日月星辰也只是光而已,掉下來也不會傷人?!?/p>
“那地陷下去怎么辦呢?”
“地只是一堆泥土,怎么會陷下去呢?”
于是,這個人終于不再擔憂了。
這個故事就是杞人憂天成語的來源。
很多人在一生之中或多或少都會有這種想法存在,尤其是在養(yǎng)育自己孩子時,往往會因為各種因素而焦慮不安。
不僅僅是在孩子上學之后,從孩子一出生,父母就在為他焦慮擔憂。
比如,當寶寶一歲的時候,身邊已經(jīng)有孩子學會說話了。這時父母就會很焦慮,哎呀自己的寶寶還不會講話,不會有什么毛病吧?
又比如,在孩子三歲的時候,看到別的小朋友都在一起玩,但是自己的孩子卻不愿意主動上前交朋友。
家長又會開始擔心孩子的交際問題,害怕孩子會一直保持這個狀態(tài)。
等到上學的時候,家長對于孩子的焦慮“井噴式”增多。從孩子的交際問題到學習成績問題,幾乎都擔憂了個遍。
但實際上,孩子真的會成為家長所擔憂的那樣嗎?
其實并不是,家長的很多焦慮來自于對于孩子成長過程并不熟悉,且不能正確分辨出值得焦慮的事情。
正常一個新生兒在成長的過程中,實際上也是身體和心智的雙重發(fā)育過程。
這個過程中的孩子會通過外界接收過來的信息,逐漸完善自己的心智,提高自己處事的能力。
例如孩子說話晚這個問題,每個孩子開口時間都是不同的,從八個月到兩歲不等。
這個過程是孩子認知模仿的一個階段。
比如家長經(jīng)常會在孩子身邊提到爸爸媽媽這個詞,所以孩子在七八個月大的時候就可以模糊或者清晰地發(fā)出這兩個音節(jié)。
但實際上,此時的寶寶并不知道這兩個詞語到底代表著什么!因為這個階段,他只會單純地去模仿,從動作表情到發(fā)音。
慢慢的,他會知道“蘋果”代表的是紅紅的圓圓的,吃起來非常香甜的水果。
媽媽,是那個經(jīng)常抱著自己給自己喂奶,哄自己睡覺的人。
他的認知從剛開始的爸爸媽媽,慢慢擴展到食物、玩具,然后是家門外的東西。
所以這個階段的孩子不會說話是非常正常的表現(xiàn)。
從初始的模仿認知,到最后認知達到一種程度,自然而然地就會說的越來越流利,越來越有邏輯。
再比如和別的孩子進行交流的問題。一歲多的寶寶接觸最多的就是父母,剛從家里的認知接觸到家門外的事物。
這個時候的寶寶自然而然是以自己為中心的,因為在他的認知關(guān)系中只有爸爸媽媽的社會關(guān)系,并沒有出現(xiàn)“朋友”這個詞!
等過了這個階段,當他認識到跟朋友分享,玩耍會帶給自己更多快樂的時候,自然而然地就會去主動接觸朋友。
當然,由于每個寶寶的生長環(huán)境不同,有些寶寶害羞內(nèi)向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除了嬰兒階段的種種問題,家長最擔心的就是孩子出現(xiàn)撒謊的情況。
當孩子為了一件事情撒謊的時候,家長往往會如臨大敵,一副了不得的姿態(tài),生怕孩子以后會說謊成性。
實際上,彼時的孩子大腦結(jié)構(gòu)發(fā)育不完善,心智只停留在自己做錯了事情,爸爸媽媽很生氣,不能讓爸媽生氣,他們生氣很可怕之類的認識。
他們并沒有對錯的概念,判斷一件事情能不能做也完全是看父母的臉色。
所以當寶寶控制不住自己的行為做了錯事被家長發(fā)現(xiàn)的時候,他們本能地會去逃避這個情況。
即便是被家長當場抓包,他們還是希望哪怕有萬分之一的可能爸爸媽媽并沒有看到自己做的事情。
為了逃避父母生氣的后果,孩子會下意識地否定自己剛剛的行為。
這并不是說孩子的品性出現(xiàn)了問題,他完全不知道什么叫錯誤,只是不愿意面對父母生氣的后果。
幾乎沒有一個孩子不會撒謊,這是因為他認知上的缺陷,在這個階段全憑本能做事。
當孩子長大一點之后,就會清楚地認識到對錯這個概念,到時候他們會自己做出選擇:是誠實告知父母,還是通過撒謊掩蓋自己錯誤的行為。
而那個時候孩子撒的謊比小時候要高級許多。
因為他們認識到這個行為不僅僅是會讓父母生氣,而是行為本身是錯誤的,是不符合道德標準的。
這個時候,才需要家長嚴肅認真地思考孩子撒謊的原因,從而進行管束。
不止這些,很多行為其實都是孩子在認知世界時會產(chǎn)生的必然后果。
家長完全不需要焦慮,并不是說出現(xiàn)了這些行為,孩子就是有問題了,長大就會變成壞人。
當孩子從蹣跚學步到背著小書包踏入學校正式開始學習,家長的焦慮并沒有就此停止,甚至越來越密集,越來越焦慮。
那些焦慮絕大一部分都是因為擔憂自己孩子不夠優(yōu)秀。
為什么會產(chǎn)生這樣的焦慮,覺得自己的孩子不夠優(yōu)秀呢?原因在于家長的目光總是聚焦在那些最優(yōu)秀的人身上。
會發(fā)光的金子通常都是引人注意的,一群孩子之中往往會出現(xiàn)一個孩子在某一方面有著超高的天賦和能力。
例如,有的孩子天生對音樂敏感,所以在學習樂器的時候就會一騎絕塵,將那些孩子狠狠甩在身后。
而有的孩子的邏輯性思維非常出眾,因此在數(shù)學等需要邏輯支撐的學科上非常優(yōu)秀。
老師為了更好地達到教育的成果,往往會將這些人作為榜樣,標桿立在學校里。
因此,家長的視線中總是會頻繁地出現(xiàn)這一類人的名字,在某個頒獎典禮上,在比賽中,在懸掛優(yōu)秀作品的墻壁上。
家長會自動去尋找那些最優(yōu)秀的孩子,然后將自己的孩子進行對比。
這一對比不要緊,對比了之后發(fā)現(xiàn)自己孩子跟人家差的豈止是一星半點?拍馬狂奔都不一定追的上!
同齡的有的孩子已經(jīng)能畫出讓大人都深感不及的作品了,而自家的孩子還只會拿著畫筆亂涂亂畫,曲線構(gòu)圖毫無章法。
有的孩子已經(jīng)能夠參加市級的鋼琴比賽了,自己孩子連鋼琴怎么彈都不知道。
巨大的落差之下,家長又不免陷入焦慮之中。
這要是長大了,自己的孩子怎么跟人家比啊?
甚至,家長會將這種焦慮變相地轉(zhuǎn)嫁到孩子身上,瘋狂地給孩子報補習班,要求孩子必須在短時間之內(nèi)拿出非??捎^的成績。
實際上,家長從一開始定下的評判標準就是錯誤的。
天賦異稟的人畢竟還在少數(shù),大多數(shù)的孩子都沒有那個天賦,有的只是正常的學習能力。
一百個孩子里面很有可能只有一個天才,但家長只會用那個天才的標準來衡量自己的孩子。
平庸,在他們眼里好像就是最大的罪過。
殊不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孩子才是學習的常態(tài)!
家長不能苛求孩子去學習超出他這個年齡段能力的東西,要求三歲的孩子非要達到六歲的標準。
讓本該在公園玩泥巴,和其他小伙伴玩鬧的年紀,強行讓他安靜下來去背唐詩宋詞,去學會一百以內(nèi)的加減乘除。
也許家長眼中的玩耍都是負面性,認為這對于孩子來說并沒有什么用。
但是,即使是玩耍對于孩子來說也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