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化媽:父母無法知道孩子在哪一刻迸發(fā)出自己的潛力 ,但在孩子表現(xiàn)出自己驅動力的時候請支持他,因為人類本身的驅動力會促使他做好,勝過你每日的耳提面命。
作者:莫燦燦(爸媽進化論主筆)
01
進化媽
最近,全網(wǎng)熱播的綜藝《爸爸去哪兒第六季》在微博、朋友圈引起了熱議。
這次的話題比較特殊,“虎爸”楊爍的育兒觀念成為了熱議。
主要內(nèi)容有如下:
剛到目的地楊雨辰?jīng)]有跟楊爍從同一條線走到馬路上,就被勒令回去重新走。
走路有點內(nèi)八就會立刻遭到訓斥,并被要求跑回原地重新走一遍。
選房子時楊雨辰說5是自己的幸運數(shù)字,所以選擇了五號房,但沒想到五號房是最遠的那間。
工作人員提醒楊爍,由于身處高海拔區(qū)域,5號房的海拔比其他房子都要高,如果孩子在路上太難受可以適當抱他一下。
楊爍直接說:“我不管。他自己選的,自己承擔”。然后頭也不回就自己往前走了。
楊爍后來說:“教育兒子就應該嚴厲點,他身上的擔子本來就比別人重,我希望他成長為頂天立地的男子漢?!?/span>
嚴厲教育下的楊雨辰被父親嚇得,只敢服從。
在該享受被愛的年紀遭遇冷嘲熱諷,根本不懂得父親教育的目的,只能體會到挫敗感。
楊爍回憶小的時候,自己的父親對自己更嚴厲。
不禁有點擔心,成為父親的雨辰會不會也像現(xiàn)在的楊爍一樣,教育自己以后的孩子,而忘記自己在父親嚴厲教育下的恐慌、害怕、以及對父親贊美的期盼。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總擔心孩子的未來沒有辦法抵抗挫折,把我們覺得“對”的方式灌輸給孩子,將他們塑造成我們認為最好的模樣。
卻沒有看到教育的本質(zhì)從來不是將孩子塑造成“鋼鐵俠”,使他們無堅不摧。
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形成自己的認知成為獨特的自己。
02
進化媽
20世紀威斯康星大學心理學教授,哈洛和同事找了8只恒源猴關于內(nèi)在動力做了一次研究。
研究者設計了一個簡單的裝置,解開裝置需要三步:拉出立銷,揭開掛鉤,掀開蓋子。
這一動作對于人類易如反掌,對于只有不足14千克的猴子就很有挑戰(zhàn)性。
實驗員把裝置放在籠子里觀察猴子們的反應如何,同時也為兩周后測試猴子堅決問題的能力做好了準備。但是很快,奇怪的事情發(fā)生了。
沒有受到外界的鼓勵,實驗員也沒有給它們?nèi)魏沃甘荆镒泳烷_始專心致志地玩起這個裝置來了,而且不揭開不罷休,看起來似乎很享受。很快就弄明白了這個裝置是怎么回事。
等到哈洛第13天用猴子進行實驗時,它們已經(jīng)駕輕就熟。它們時不時地解開這個裝置,而且很喜歡這個過程。
后來哈洛提出:有種驅動力來自于人體內(nèi)部,即使沒有外因誘導下,也可以完成一系列的行為。
動物如此,人何嘗不是。
同事和我分享過小孩學習毛筆字的一個經(jīng)過。
孩子毛毛六歲的時候,看到隔壁鄰居的姐姐寫毛筆字很好看。央求同事讓毛毛去學習毛筆字。
毛毛六歲時還不會握筆,連自己的名字都不認識,同事?lián)拿€太小,不太適合學習毛筆字,加上學校里面以后會教硬筆字,學習毛筆字并沒多大什么用處。
毛毛央求了許久,同事才勉強答應帶他去體驗幾節(jié)課。
同事發(fā)現(xiàn)其他小孩都會各種挑補習班的刺,比如:板凳太硬了、毛筆很重、墨水的味道很難聞等。毛毛不僅沒有任何抱怨,積極地學習,做事堅持不了幾分鐘的毛毛,一直堅持了十幾年。
念大學的毛毛還在堅持著寫毛筆字,定期將自己寫好的成品發(fā)給老師看,他甚至想畢業(yè)后自己也開一個補習班,教孩子學寫毛筆字。
路遙說:每個人都有一個覺醒期,但覺醒的早晚決定每個人的命運。
父母無法知道孩子在哪一刻迸發(fā)出自己的潛力 ,但在孩子表現(xiàn)出自己驅動力的時候請支持他,因為人類本身的驅動力會促使他做好,勝過你每日的耳提面命。
03
進化媽
德國哲學家雅思貝爾斯曾言:“教育是一朵云推動一朵靈魂,一棵樹搖動,一個靈魂喚醒一個靈魂?!?/span>
教育是言傳身教的教育。
楊絳先生自述中說:
我自己就是受父母的影響,由淘氣轉向好學的。爸爸說話入情入理,出口成章,《申報》評論一篇接一篇,豪氣沖天,擲地有聲。我佩服又好奇,請教秘訣,爸爸說:“哪有什么秘訣?多讀書,讀好書罷了。
媽媽操勞一家大小衣食住用,得空總要翻翻古典文學,現(xiàn)代小說,讀得津津有味。我學他們的樣,找父親藏書來讀,果然有趣,從此好讀書,讀好書入迷。
爸爸從不訓示我們?nèi)绾巫?,我是通過他的行動,體會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古訓的真正意義的。
我們對女兒錢瑗(小名阿圓),也從不訓示。她見我和鐘書嗜讀,也猴兒學人,照模照樣拿本書來讀,居然漸漸入道。
沒有高昂花費讓孩子進最好的學校,卻教會了孩子自主探索未知世界、尋求奧秘的能力;
沒有耗盡心力讓孩子進各種補習班,卻讓孩子找到了自身的愛好。
這一切緣于——父母。
正如央視紀錄片《鏡子》里說過的一句話: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父母就是作畫的人,白紙變成什么樣,關鍵在父母。
父母習慣瘋狂向孩子灌輸自己的認知,忽略了自身行為帶給孩子的影響。
孩子小的時候與父母相處的時間很長,我們擔心、憂慮孩子的未來,不如耐心的指引他們。
抓住孩子的關鍵發(fā)展期,可以事半功倍。
孩子發(fā)展關鍵期:
學習咀嚼期(6個月);
秩序規(guī)范關鍵期(2.5-6歲):兒童行為習慣形成的關鍵期,這一時期形成的性格、行為、習慣往往到長大也不會改變;
語言發(fā)展關鍵期 (3-6歲);
想像力發(fā)展關鍵期(2-8歲);
文化敏感期(6-10歲):這個時期的許多孩子,非常好奇,愛動腦筋,問題多。應該滿足孩子的求知欲望;
黃金閱讀期(8-14歲):如果錯過了這一時期的科學閱讀指導和大量閱讀,將會給孩子的成長造成難以彌補的缺憾;
獨立關鍵期(12-15歲):這一段抓不好,孩子將會永遠長不大。
孩子的磨盤轉的很慢,但磨得很細。給予他們足夠的時間,他們會成長的讓你驚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