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化媽:父母的行為是孩子的榜樣,唯有父母不斷學習,才能為孩子提供成功的家教。
作者:麥向葵
來源:爸媽進化論原創(chuàng)
近段時間,一個視頻被送上了熱搜。
一歲左右的寶寶反復(fù)用手去抓媽媽的臉,媽媽直接幾個大大的耳光狠狠地反擊過去,打得寶寶撲倒在地。
看到那幼小的身軀跪地而席,聽到那無助的哭聲,我不禁打了一個寒顫。
媽媽的做法卻引來了大部分網(wǎng)友的拍手叫好。
有的網(wǎng)友說,媽媽是對的,孩子可以寵,但不能慣。
還有的網(wǎng)友說,現(xiàn)在不打過去,不好好教育,成為習慣了,哪個人管得了。
看得我一愣一愣的,這種以暴制暴的方式,是否可取呢?
當然不可取。
心理學家李雪曾說,用打孩子,教育孩子不應(yīng)該打人;用訓斥孩子,教育孩子應(yīng)該禮貌言行,這是種荒誕至極的“教育”。
父母對孩子“以暴制暴”的方式,只是通過父母的權(quán)威,讓孩子暫時遏制打人的行為。
一旦父母的威望不再,孩子漸漸長大,這種本能就會以扭曲的方式呈現(xiàn)。
從長遠的角度看,是百害而無益的,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父母只有了解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適時地引導(dǎo),才能從源頭上解決問題。
孩子喜歡用手來處理事情背后的原因
孩子打人,真的是我們想象中的暴力行為嗎?當然不是。
1-3歲:
手部敏感期,喜歡用手去感知和探索這個世界,手是他們認識世界的方式之一,比如:抓、撓、甩、掐等動作。
會用手,也預(yù)示著孩子的大腦在飛速發(fā)展,手是孩子的第二大腦。
教育家陶行知曾說,人有兩件寶,雙手和大腦。
再加上這個時期,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有限,于是他們就更喜歡用肢體來直接表達自己的情緒。
就會常常出現(xiàn)一言不合,就直接上手,比如喜歡去抓媽媽的臉、頭發(fā),搶小伙伴的玩具等等。
3-6歲左右:
這個時期除了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有限外,還與周圍的環(huán)境有關(guān)。
在1961年,著名的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從斯坦福的托兒所挑選了3-6歲的36名男孩和36名女孩做了一個實驗。
研究表明:當孩子觀察了成人暴力行為,更喜歡毆打玩偶;而沒有觀察暴力行為的孩子,不會去傷害玩偶。
兒童通過觀察和模仿成人的行為,從而產(chǎn)生攻擊性,也就是說孩子打人,是在模仿身邊的大人,特別是撫養(yǎng)者。
如果孩子愛打人,去觀察一下家里是否有愛動手的家庭成員。
家庭環(huán)境對孩子的成長有重要的影響,視頻中媽媽一個耳光打過去,就是給孩子做了一個活生生的“榜樣”。
只有父母做得到不動手、不打人,孩子才不會有模仿的機會。
教孩子打回去,是父母的焦慮在作祟
王振夫婦曾發(fā)出求助,因為家里有一個四歲的熊孩子。
他們的兒子缺點就是愛打人,在家里常常打媽媽。
媽媽因此無比擔心焦慮,擔心小宸懿愛打人,在學校沒有人跟他玩,甚至擔心長大會變成小流氓混混,人們口中的“壞孩子”。
媽媽為了幫助兒子改正缺點,就以暴制暴,讓他記住教訓,結(jié)果反而小宸懿打人現(xiàn)象越來越嚴重。
當孩子出現(xiàn)打人情況的時候,在我們潛意識就會給這個孩子貼上標簽“壞孩子”,擔心其它的小朋友不喜歡,擔心影響與人相處交往,肯定是不受歡迎的。
但國際兒童發(fā)展心理學機構(gòu)給出的三十條建議,其中就有一條建議,在6歲之前,讓孩子小小地打一架,因為6歲之前打架,頂多是一個小拳頭,不會傷到生命。
樊登在《讀懂孩子的心》中說:“打架對人類成長是有好處的,就像孩子走路的時候,摔跤對他有好處。
如果他不摔跤,將來摔倒了以后,兩只手都沒有反射性地支撐行為,自然地自我保護機制就沒了?!?/p>
無論是打人或被打,都是人生寶貴的經(jīng)驗。
讓孩子去體驗一下與人互動的感覺,原來打架就是這么回事。
但是當孩子打人的時候,就放任不管、任其發(fā)展嗎?當然不是。
作為孩子的父母,我們有義務(wù)正確地引導(dǎo)孩子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
如何正確地處理孩子打人呢?
曾看到這樣一個熱點視頻:
在游樂場里,一個大約5歲的男孩先打了4歲的女孩,男孩爸爸拒絕兒子向?qū)Ψ降狼浮?/p>
給的理由是,孩子打架是正常的事,不用道歉。
這是對孩子打架縱容,允許并支持孩子打架,是不可取的。
孩子打人是背后是有原因,但是并不代表我們無限的縱容這種行為。
無條件接納孩子的感受,有規(guī)則地接受孩子的行為,打人這種行為是不對的。
那孩子出現(xiàn)打人的行為,我們?nèi)绾巫瞿兀?/p>
①把孩子拉開,及時阻止打人行為
當看到孩子打人的時候,抓住孩子的手,及時制止。
上面一歲多小寶寶反復(fù)用手抓媽媽的臉,媽媽可以抓住寶寶的手,嚴肅地告訴寶寶,“這樣做不對,媽媽很痛?!?,而不是以暴制暴。
我兒子在兩歲的時候,只要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就會動起小手打姥姥。
我抓緊他的手,嚴厲地告訴他這樣做不對。
多次下來,他也漸漸明白打人是不對的。
②了解事實真相,說出孩子的感受。
在沒有了解真相前,不要先定義“打人是不對的?!?/p>
要先弄清事情的來龍去脈后,說出孩子的感受,再做判斷。
上周在朋友家做客,5歲的雙胞胎兒子奇奇和妙妙因為玩具打了起來。
奇奇想要妙妙手上的玩具槍,妙妙不肯給奇奇玩。
于是兩人對搶,奇奇搶不過妙妙,就直接一個耳光甩了過去,妙妙嚎啕大哭。
朋友了解過程后,對奇奇說,“媽媽知道你當時非常想要妙妙手上的玩具,是吧?”
奇奇默默地點了點頭。
“當妙妙不給你玩的時候,你非常的憤怒,對嗎?”
奇奇嘟著小嘴說是的。
隨后,朋友又說出妙妙的委屈。
當情緒被接納后,孩子們自己都知道錯在哪里,并言歸于好。
看到朋友的處理方式,不由得給她豎起大拇指。
在解決問題之前,先安撫孩子的情緒是至關(guān)重要的一步。
③為孩子提供正確的解決辦法
瑪麗卡·海因萊因在《手不是用來打人的》繪本中講到,手是用來幫助人,用來照顧人,手還可以保證自己的健康和安全,手不是用來打人的。
但是有時候孩子就是很想用手,我們可以引導(dǎo)孩子通過其它的方式來表達自己情感,比如引導(dǎo)他們說出來。
當想要伙伴的玩具時,說“你的玩具看起來很有趣,我可以玩一下你的玩具嗎?”
對3歲以上的孩子,可以教他們通過玩蹦蹦床、畫畫、做手工等表達自己的情緒。
④向?qū)Ψ降狼?/p>
當孩子打人后,我們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接納了孩子的感受,當然還有最后重要的一步,向?qū)Ψ降狼?,讓他明白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p>
做錯了道歉,是一種美德,仍然是個好孩子。
寫在最后
孩子打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錯誤的教育方式。
錯誤的教育方式,會影響孩子的成長。
美國著名的教育學家泰曼·約翰遜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敗的家教造就失敗的孩子?!?/p>
點個在看,父母的行為是孩子的榜樣,唯有父母不斷學習,才能為孩子提供成功的家教。
作者簡介:麥向葵,富書專欄作者,教育工作者,育兒育己,向下扎根,向上成長,期待與你同行,文章首發(fā)公眾號:爸媽進化論,本文版權(quán)歸富書所有,未經(jī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侵權(quán)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