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平原魚
《紅樓夢》中,賈政的長女元春因賢孝才德,被選入宮中作女史。
十多年后,于父親生日當天,晉封為鳳藻宮尚書,加封賢德妃,成為賈府最尊貴的人。又得到了省親的機會,是她人生的高光時刻,也是賈府崛起的機遇。
“二十年來辨是非,榴花開處照宮闈。三春爭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夢歸?!币罁?jù)元春的判詞,曹雪芹的原意是元春省親后很快失寵,并死于宮斗。
為何形勢急轉(zhuǎn)直下?原因很簡單:元春情商太低。
身為皇妃的元春,在宮中必然不可能置身宮斗之外。在錯綜復雜的宮斗中,情商顯得極其重要。比如,情商低的人往往難以處理人際關(guān)系,無法化解大小矛盾,不能維護自身利益。
《紅樓夢》中,元春多處表現(xiàn)出低情商,這就直接導致她在宮斗中處境不利,最終完全處于劣勢,再無翻盤之機。
喜怒形于顏色
貴妃省親,衣錦還家,也是一次向大眾表明她在宮中地位的機會,本該是充滿喜慶的;然而,元春隆重的省親現(xiàn)場,卻是被眼淚浸泡。
省親現(xiàn)場,行完儀式,巡畢大觀園后,賈母、王夫人等人向她行禮。元春滿眼垂淚;她攙起祖母、母親,又與她們嗚咽對泣。
元春還這樣安慰賈母和王夫人:“當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見人的去處,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兒們這時不說不笑,反倒哭個不了,一會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能一見!”
與邢夫人等一一見過,又哭泣一番。元春和賈府女眷見面,話只說了一句,卻哭了三次。
接下來,父親賈政隔著簾子問安,元春含淚說:“田舍之家,口鹽布帛,得遂天倫之樂;今雖富貴,骨肉分離,終無意趣。”
見到疼愛的親弟弟寶玉,先是笑著感慨他長大,轉(zhuǎn)瞬卻淚如雨下。及至聽到執(zhí)事太監(jiān)宣布回宮時辰已到,賈妃更是滿眼滾下淚來。
省親從戍時初刻開始到丑時三刻結(jié)束,短短兩個半時辰,元春竟哭了六次之多!再加上對祖母、母親,對父親宣泄委屈,本應(yīng)風光的省親,成了災(zāi)難現(xiàn)場。
元春貴為皇妃,無論何種場合都代表皇家的尊嚴與威儀,應(yīng)謹言慎行。身為賢德妃的她省親,與家人是君臣關(guān)系。
在眾人矚目之下,應(yīng)該矜持,表現(xiàn)出皇妃應(yīng)有的氣度,向家人傳達對皇恩的感激,表達對家人的期望和祝福。
但元春的道行太淺了,在如此莊重的省親盛典,喜怒形于顏色;在眾多隨從跟前,毫不掩飾自己的情緒。
元春的“六哭”萎縮為在夫家受虐待回娘家求安慰的小媳婦;“兩怨”更是口無遮攔,充滿對皇宮的怨念,仿佛她當皇妃是委屈她了。
身為皇妃,在公開場合置皇室的體面于不顧,對自己的情緒毫無控制,說出不合時宜的話,盡失皇妃之儀態(tài)。這情商,實在堪憂。
行事隨心越界
賈元春省親過后,想到恪守禮制的賈政必定封鎖大觀園不讓人進去居住。
皇家有規(guī)矩,凡皇家人臨幸過的地方,在皇家人離開后就要封禁起來。王妃幸過的大觀園,當然必須封禁,以示對皇家的尊崇。如果沒有宮里的旨意,賈府不能使用。
元春想到大觀園中那一處處非同一般的景致,如果就此封存,豈不是太可惜?如果讓家中那些能吟詩、能寫賦的姐妹們搬進去居住,大觀園才能煥發(fā)應(yīng)有的生命力。寶玉自小和姐妹一起長大,當然要搬進去。
所以她叫太監(jiān)到榮國府下一道諭:“命寶釵等在園中居住,不可封錮;命寶玉也隨進去讀書。”
于是,寶釵,寶玉,黛玉,迎、探、惜三姊妹,李紈,還有一眾丫鬟、老嫲嫲搬了進去,大觀園有了歡聲笑語,也有了詩情畫意。
元春下口諭將已經(jīng)屬于“皇家園林”的大觀園開禁,完全出于個人情懷,隨心隨意,而缺失政治的站位與理性。
大觀園已經(jīng)無關(guān)親情,而是皇室與一個家族的往來,不是家庭事務(wù),是她口諭不能承受之重,有越界之嫌。
在宮斗中,隨心是最終自己服下的毒藥,越界是最終扎向自己的利刃。
隨心之人,容易被自我情感或私欲包裹,忽視規(guī)則;宮斗是規(guī)則的博弈,忽視規(guī)則就會成為犧牲品。
越界之人,有僭越、奪權(quán)之疑,哪怕如元春般內(nèi)心單純,真的沒有想法,但也會被皇帝、太后、皇后猜疑,成為宮中最可怕之人,成為隨時“躺槍”之人。
待人全憑好惡
過年期間,元春無聊之際,讓太監(jiān)帶出口諭,給眾人出燈謎,并特意囑咐,讓眾人各出一個燈謎由太監(jiān)帶進宮去。
迎春、賈環(huán)猜不出,其他人猜出了元春所出的燈謎為“鞭炮”,并寫出了各自所出的燈謎送入宮里。
元春命太監(jiān)將賞賜之物送給猜對的人,每人一個宮制詩筒,一柄茶筅。迎春、賈環(huán)猜不出,所以只能看著別人拿禮物。其實,給個“鼓勵獎”他們又如何?
端午節(jié),元春又賞賜。
賞賜給寶玉和寶釵的東西是一樣的,又比別人多了許多、貴重許多暫且不提;她唯一的侄子賈蘭沒有得到任何賞賜,賈赦夫婦也沒有獲得賞賜,賈環(huán)也沒有;寧國府非但沒有得到任何賞賜,寧國府的賈珍還得奉貴妃的旨意帶這個家族的眾位爺們跪香拜佛。
兩次賞賜,元春都是憑著個人的好惡,沒有從大局出發(fā)。
她喜歡寶玉,還有心撮合寶玉和寶釵,所以賜給他們一樣的而有異于別人的禮物;迎春、賈環(huán)是庶出,她打心眼里瞧不起他們,所以直接忽略;在她眼中,賈蘭、賈赦夫婦,還有寧國府是與她疏遠的,所以厚此薄彼。
這顯然是一個普通人家的任性姑娘之舉,顯然是元春作為王妃智商不夠的表現(xiàn)。身為貴妃,應(yīng)該從大局出發(fā)。
如上文行賞賜之事,難道不應(yīng)該超越親近疏遠、個人好惡,一碗水端平嗎?難道不應(yīng)改照顧到家族所有人的情緒,給所有人提供最大的情緒價值,讓他們沐浴著皇家的和風,從而又增加幾分對皇妃的敬重嗎?
在宮中,待人全憑好惡乃是大忌。比如有妃嬪愿意與元春結(jié)盟,而她憑著素日的好惡拒絕結(jié)盟,最終孤立無緣,失去“互為倚仗,共渡難關(guān)”的機會;又深陷眾妃嬪的“輿論戰(zhàn)”中,被口水淹沒。
雖說元春最終被賜死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但她的低情商讓她在宮斗中處于劣勢是不可忽視的原因。
每一個朝代的皇宮都充滿錯綜復雜的宮斗,處于宮斗漩渦中的每一個人,稍有不慎,便會是推翻多米諾骨牌,或是打開潘多拉盒子,陷入萬劫不復之地。
元春喜怒形于顏色、行事隨心越界、待人全憑好惡,是最大的不慎。她喜怒不藏、行事隨心,容易被人抓住把柄;她好惡畢露,會孤立無緣、處處樹敵。
在宮斗中,這樣的人不落敗,誰會落???
作者:平原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