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總動員》系列就設(shè)想了這么一種場景:所有的玩具突然都有了自我意識,你不在家的時候,它們會在一起說話交流,會跑會跳,會在一起討論主人,有喜歡、厭惡、害怕、感動等跟人類一樣的感情。
當這些玩具不再是你生活中的“死物”,不再任由你只憑自己的意志來操控/使用/丟棄它們,玩具和你之間的關(guān)系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如果把有了自我意識后的玩具視為一個物種,那么它們與人類這個物種又會如何相處?
玩具總動員4部影片的創(chuàng)意真的超棒,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視角來重新審視人類與物品的關(guān)系。
電影中給了玩具們一個基礎(chǔ)設(shè)定:以取悅?cè)祟愋『槟繕恕?/span>大部分的玩具有了自我意識后,還是想要獲得人類小孩的愛,認為玩具最大的價值就是被小孩需要且愛著。比如第4部中,胡迪因為邦尼不再需要自己而對作為玩具的自我價值產(chǎn)生迷茫。
另外有一小部分玩具則不再把自己的價值定位在獲取人類小孩的愛上。比如第4部中牧羊女BO就不想再重新找她的小孩,而是聯(lián)合眾多其他玩具組成了一個自由自在不依附于人類的小團體,甚至胡迪最后也加入了這個小團體。
這里可以看到創(chuàng)作者想要探討當玩具具備自我意識之后對人類的復雜情感問題,比如被人類拋棄會傷心甚至仇恨人類,或者像牧羊女一樣不需要人類。
擺脫人類的絕對主體地位,把原本的客體當作主體,然后把人類當作影片觀察和評價的客體,這是一個經(jīng)典的科幻電影范式。
《猩球崛起》中的大猩猩和《西部世界》中的AI接待員都從正常人類世界中的客體變成了電影敘事的主體,《第九區(qū)》和《阿凡達》中的主客體變幻則更加奇妙。但是之前所有這個類型的電影展現(xiàn)出來的兩個種群之間的關(guān)系,都是緊張對抗、充滿斗爭性的。
在這些影片中,《猩球崛起》中的猩猩、《西部世界》、《超能查派》和《機械姬》中的機器人、《第九區(qū)》和《阿凡達》中的外星人,本身的個體戰(zhàn)力都遠勝于人類,相對人類在理論上屬于強者。但出于某種先決條件的設(shè)置,它們被長期當作弱者對待。藥物實驗室里的猩猩、西部世界里任人予取予求的接待員、試驗室里被千百次試驗改得面目全非的機器人、初始被設(shè)定為愛好和平對人類不怎么抵抗的第九區(qū)外星人,都是如此。
當原本的強者成為弱者,原本的弱者人類又習慣了以強者的姿態(tài)肆意擺弄甚至用不人道的方法凌虐對方,這個過程就充滿了戲劇張力和情緒張力。所以當猩猩凱撒覺醒時,當西部世界里的接待員覺醒時,當《第九區(qū)》和《阿凡達》的主角帶著對對方的認同而回頭向人類怒吼開火時,人們會覺得壓抑了前半場的情緒在此時得到盡情的釋放,觀影的爽感也就達到了極致。
但玩具總動員系列不是這樣。
玩具和人類之間的關(guān)系是多元化的,有第一部里邊阿薛那樣虐待玩具的壞小孩,有第二部里像Jessie的主人那樣“曾經(jīng)的愛敵不過時間和成長的力量”的正常小孩,有第三部里對玩具始終情意滿滿的安迪,與充滿斗爭哲學的前述科幻電影不同。
玩具和人類的力量對比里,沒有出現(xiàn)前述科幻電影里強者弱者倒掛的現(xiàn)象。玩具們可能在精心策劃的某個場合會讓某個人類個體暫時吃癟,但玩具這種小物件的戰(zhàn)斗力,離人類還是差得太遠太遠。
基于上述兩個初始設(shè)定,覺醒后的玩具,怎么看待和處理自己和人類的關(guān)系,甚至怎么看待和處理玩具種群內(nèi)部的不同價值觀,都會是特別值得期待的問題。
順著這些問題出發(fā)向下推演情節(jié),完全有可能打造出一部雖然同樣是探討人類去主體化命題、但節(jié)奏和調(diào)性迥異于之前的《猩球崛起》、《西部世界》等等主打斗爭哲學的科幻片,甚至這部影片的立意和深度有望比這些前作更勝一籌。
可惜的是,作為一部合家歡類型的電影,玩具總動員系列沒有繼續(xù)往更深處探討——當玩具有了自我意識后作為一個種群與人類兩個物種之間的多元化復雜關(guān)系。
當玩具有了自我意識后,會覺察到自己并不一定要服從人類對自己的統(tǒng)治,會重新看待自己種群和人類種群的關(guān)系。
可能有的是堅定的站在跟人類和諧共處甚至是依附于人類的立場;有的可能會跟人類劃清界限,成立玩具自己的獨立王國;有的可能會視人類如寇仇,哪怕明知實力不如仍然想要反抗所有不愛惜玩具的人類。
玩具社會里的玩具們,也會因為這些立場不同而產(chǎn)生分化和激烈的社會矛盾……
這些是另外一個故事了,不是《玩具總動員》系列能解答和應(yīng)該解答的課題,但仍不失為一個很有看點和很值得探討的問題。
幾千年來,尤其是到了科學革命突飛猛進和宗教影響力整體消退的近幾個世紀,人類習慣于把自己看作自然界無可爭議的主角,形成了大量的思維定勢,也造成了不少環(huán)境問題甚至是生態(tài)災(zāi)難。
如果我們藉由《玩具總動員》系列提供的啟發(fā),當我們嘗試將自己周邊的物體看作是有自我意識的時候,對我們的行為應(yīng)該能夠起到一些警醒作用吧。
比如——
當你剩了半碗飯沒吃掉要扔垃圾桶的時候,米飯會對你說「我在田里風吹日曬長了100天才結(jié)這么多粒,真的好想被人吃掉」,你還忍心扔掉嗎?
當你嫌棄這件衣服不夠時尚又又又要買新衣服的時候,這件衣服會對你說「主人,還記得當時你剛剛工作掙錢,我是你用第一筆工資買回來的,那時候我們多快樂啊」,你還忍心扔掉嗎?
當你生氣的時候拿起杯子就想砸地上,這個杯子會對你說「啊啊啊啊,我不想死啊」,你還忍心摔碎嗎?
當你一個人難過躺在枕頭上流淚的時候,這個枕頭說「不要難過,還有我在,來抱抱」,你會不會覺得被安慰到?
慎重購買,慎重使用,慎重拋棄。當有一天我們與它的緣分盡了的時候,再好好道別。
在目前消費主義的浪潮下,這樣的消費觀可能顯得有些不合時宜。但是我想說,認真對待我們身邊的物品,就跟認真對待我們?nèi)松胁黄诙龅娜撕褪乱粯?,是我們在喧嘩的大千世界中一次次確認「我是誰」以及保持清醒的方法之一。
如果你能夠習慣于把周圍的物件都想象成具有自己的獨立意識,那么你也一定會是一個觀察豐富、情感細膩、善于同理共情和換位思考的人。
多么有趣的思想體驗,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