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續(xù)寫了幾篇有關(guān)孩子叛逆,孩子厭學的文章后,陸續(xù)有粉絲私信問我:“孩子小學時都挺懂事的,一進入初中,就開始慢慢的不聽話了,我怎么講也不聽,最近又迷上了游戲,叫都叫不動,為了孩子的學習成績不下滑,我都跟孩子爭吵好幾次了,現(xiàn)在孩子都不愿意跟我說話了,老師,請問這是厭學的表現(xiàn)嗎?或者是叛逆期的表現(xiàn)嗎?”
為了回答粉絲提出的問題及更多的類似情況家長心中疑問,我根據(jù)自己的家庭教育實踐經(jīng)驗分享此文,希望能夠幫到正為青春期孩子叛逆不愿意與父母說話,生氣又無奈的家長們。
為什么孩子不愿意對話
當父母想跟自己的孩子溝通,但是孩子不愿意說話,這種現(xiàn)象的形成,通常大致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1個原因:長久以來父母對孩子僅僅只是關(guān)心孩子的學習成績,不去關(guān)注孩子這個人本身。
例如:孩子放學回家,想休息一會或者玩會電腦、看看電視,通常這個時候爸爸媽媽如果跟孩子說:“你作業(yè)做完了沒有?”“一天到晚光知道玩,功課也不認真完成!”“乖啦,快點去寫作業(yè),媽媽今天做了好吃的,寫完作業(yè)就可以吃了?!?,孩子的內(nèi)心就會形成一個觀念,那就是爸爸媽媽只關(guān)心他的學習,從來不會關(guān)懷他的感受。
第2個原因:父母跟孩子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問題,長期的指責或者超理性的講道理已經(jīng)深深的傷害了孩子。
例如:孩子成績不好或者無意識的犯錯,父母如果跟孩子說:“拜托!又犯這種愚蠢的錯誤,我要說幾次你才能懂事啊?”“你到底讀書有沒有用心??!”“你怎么這么不爭氣啊!”“我現(xiàn)在后悔怎么生了你這樣的孩子,早知道就不生下來!”“你再這么做試試看”,孩子的內(nèi)心就會形成一個觀念,那就是爸爸媽媽不會肯定或欣賞自己,同時還處處被命令或者道理限制。
第3個原因:單親家庭或者留守家庭由于長時間父母雙方教育與陪伴的缺失,讓孩子內(nèi)心的期待或渴望未能得到滿足。
例如:留守家庭孩子在時間、空間范疇無法與父母雙方及時連接溝通,父母僅僅是按時寄回生活費用與寥寥幾句不痛不癢所謂關(guān)心的話語,孩子沒法與父母分享討論自己生活學習中的各種問題,漸漸地孩子的內(nèi)心就會形成一個觀念,那就是爸爸媽媽并不是真的愛他,雖然看似自由但是孤單、難過的情緒縈繞始終無法消散。
我想很多家長這里肯定有個疑問,就是我們小時候也遇到自己的父母是如此教育的,怎么我們就沒有出現(xiàn)現(xiàn)在孩子這樣的問題???
這與社會環(huán)境改變有很大關(guān)系,你可以參考我寫的文章《孩子叛逆期,最怕父母說“我都是為了你好”,那我們應(yīng)該怎么辦?》,在以前,父母即使嚴厲或無暇管教,孩子和自然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較親近,情緒與感官能得以釋放。
現(xiàn)在父母雖然內(nèi)心對孩子的學習及成長看得非常重要,但是在行為上對孩子的管控較緊,不斷將“正確概念”灌輸給孩子,孩子感官的釋放就少了,尤其孩子專注于手機、電腦后,內(nèi)心更是難以安定,我們給孩子灌輸“正確概念”僅僅是讓孩子頭腦形成了認知,卻不能讓孩子有深刻的心靈體驗。
在家庭教育的領(lǐng)域,由頭腦認知帶來改變雖然是重要的步驟,卻遠遠不如心靈體驗來得強烈。體驗是人內(nèi)在的渴望,往往是人改變的關(guān)鍵,也是行為轉(zhuǎn)化的密碼。
你需要自我覺察什么
那么,對于孩子不愿意與你對話,我們該怎么辦呢?首先,我們不要從主觀詮釋層面給孩子戴個“叛逆”、“厭學”、“不聽話”之類的帽子,這樣會影響我們頭腦對不愿意對話這個客觀事實的判斷。
良好的親子溝通互動這個概念其實分為兩大部分,一個部分是自我,自我就是自我的情緒,自我的內(nèi)在,第二個部分就是對話,對話分成三個層次:傾聽、表達、提問,這兩個脈絡(luò)自我與對話就組織成了既跟別人連接也跟自己連接的一個過程。
當孩子不愿意對話是因為是長久以來很少連接了,例如:單親家庭、留守家庭、言語不多的父親,我們?nèi)绻_始通過對話連接孩子,孩子的確有些時候內(nèi)心自然呈現(xiàn):會害怕、會抗拒。
那么當他不想談的時候,你就要問問此時的你內(nèi)在發(fā)生什么了?你會焦慮嗎?你有受傷嗎?你有害怕嗎?你有難過嗎?你怎么回應(yīng)你的情緒,也就是說當你有這些情緒,你要先回應(yīng)整理自己,你才能夠回應(yīng)孩子。
如果孩子就是堅持不想談話,我有時跟自家孩子溝通也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假設(shè)我遇到了,我通?;貞?yīng)自己的內(nèi)在,自己還好嗎?我就接納了孩子,因為每一個人都有撤退的自由,也就是說孩子想要往后退一點點,那你試圖想要往前走,哪怕你是出自善意,但這時候孩子并不想與你對話。
所以如果一個孩子在親子關(guān)系里面是自由的,比如說我想要跟孩子連接了,孩子并不想,那我大概知道了,我就會跟孩子說:謝謝你,我就照顧好我自己就可以了,那么這個關(guān)系其實就是一個良善的關(guān)系,我認為所有的良好親子關(guān)系都是在彼此的互動的過程當中帶進來的。
如果孩子不想跟跟父母連接,有可能是長期以來,我們的對話模式一直沒有改變傷害了孩子,或者我們已經(jīng)改變了這個對話模式,但是還是有帶著刀子去刺孩子的感覺,或者他一時三刻接受不了這種溫暖,那么我們就自己慢慢等待一下,或者說找?guī)讉€同伴,彼此討論如何在與孩子對話里面更真實。
這個地方要提醒下,對話必須是真實的情感流露,我最擔心的就是很多人覺得把對話當做一種溝通策略,刻意的學習對話聲音、語速、提問技巧之類的,這樣反而會讓孩子覺得好惡心,好假。
對于長期看我文章的粉絲以及跟我學習對話技術(shù)的家長,你千萬別簡單復(fù)制我的東西。因為對話這里面包含一個非常溫暖的信念,那就是來自大人的真誠,但是很難避免的是你剛學習時會比較拙劣一點點,堅持下去一段時間就自然好了。
如何開啟孩子心扉
那么孩子如果仍然不想談,我們該怎么做,怎么說,才能開啟孩子心扉呢?我們總不能一次、兩次、多次就這樣互相耗著。
雖然我們沒法通過用好奇去提問,來了解孩子現(xiàn)在問題的成因,但是你可以表達啊,我們剛剛說對話有三個部分:傾聽、表達、提問,雖然我們一直都在說好奇提問的重要性,但是面對這種情況,那你可以用表達了。
比如說向孩子表達:“其實我很想跟你好好談下話”,或者表達:“我就是想關(guān)心你一下”,你也可以這么表達:“有些話,我也不知道找誰說”,或者你可以表達:“我只是很想跟你有一個母女之間的互動,因為我們很久沒有好好溝通了“。就這么簡單一句話就可以結(jié)束了。
記得你向孩子表達的時候不能夠是透過那種抱怨的、指責的、情緒勒索的方式來表達,你如果是一個健康的表達,通常聆聽的孩子,他就會放下對立,越來越跟你靠近。
那當然你的表達如果很糟糕,她的回應(yīng)就是很不爽的,很有可能就會朝你大聲吼叫:“誰想跟你說話啊!”,自然你就受傷了,通常就是我們慢慢的通過一個好的連接方法,來漸漸維系連接的品質(zhì)。
我拿自己孩子的一件事情舉個例子啊,孩子從小都是在我們夫妻陪伴下長大的,今年才在孩子奶奶的多次要求下,我們才把孩子轉(zhuǎn)學回老家讀書,孩子其實跟奶奶之間的連接以前是很少的,特別孩子現(xiàn)在又進入了青春期,逐漸有了自己的獨立意識。
于是有個不大不小的問題就浮現(xiàn)了,孩子跟奶奶同住在老家的一樓小樓里,奶奶住四樓,孩子們住三樓,奶奶經(jīng)常下來找孩子們噓長問短。
但是孩子們由于與奶奶的連接比較少,往往話很少,后面次數(shù)多了,孩子們可能覺得奶奶太喜歡嘮叨,也太喜歡管控他們,不僅奶奶找他們說話的時候一聲不吭,連樓道里遇到奶奶也是就點個頭,然后像兔子一樣跑回自己的房間。
我母親肯定不開心了,不僅特意給兩個孩子狠狠上了堂家庭教育課,還把我太太說了一頓(當時我在外地出差),我媳婦被婆婆數(shù)落了一頓,自然心情不太好,就回頭在言語上面也指責了兩個孩子,特別針對比較內(nèi)向但是性格倔強的哥哥。
大人們以為問題會解決,結(jié)果兩個孩子不僅跟奶奶扛上了,還跟我太太也扛上了,整整一周,兩個孩子就是不肯跟大人說話,回家寫完作業(yè)吃完飯后,馬上進自己的房間并把門關(guān)上,我太太為此苦惱不已。
我出差回來了解情況后,我首先把兒子叫到我房間,我們面對面坐好后,我調(diào)整好情緒,沉默了1分鐘,開始好奇:
“鐘銘啊,爸爸聽媽媽說,你們跟奶奶之間的相處不是很好,怎么了?”
兒子長達十分鐘的沉默,就是不說話,眼睛看向窗外,我當時覺察內(nèi)心有點生氣,我很快就自我遷善,接納了自己生氣的這種情緒。
我深呼吸了一下,用很平穩(wěn)的聲音對兒子說:
“鐘銘啊,爸爸就是想跟你說下話,看來你今天心情不太好,不愿意溝通,爸爸不勉強你,不過爸爸還是要謝謝你啊,至少你能夠認真地思考爸爸剛才這個問題?!?/p>
這次對話,就這么快速結(jié)束了。當時我太太很疑惑地問我:“就這么一句,孩子也沒有說話,問題就這么解決嗎?”,我笑著回答:“第二天,孩子會愿意開口的。”
果不然,在第二天吃完晚飯后,孩子開始主動跟我溝通了,告訴了我他內(nèi)心的想法,他們其實因為奶奶的指責與嘮叨,不喜歡奶奶,所以就不愿意跟奶奶說話。
我在這個時候是怎么回應(yīng)的呢?我當然就會在這個時候進行規(guī)則的教導,這個時機恰好不會白費力氣。我當時這么說規(guī)則的,當傾聽完孩子們的理由后,我用沉靜且支持的語氣說:
“鐘銘、萱萱,爸爸很開心你們能很誠實地告訴我這些,在這里爸爸要說一個規(guī)矩,就是你們可以不喜歡奶奶,但是,不可以對奶奶不禮貌、不尊重,奶奶和你們說話,不能什么都當沒發(fā)生,可以簡短的回應(yīng)或點頭,你們知道嗎?”
結(jié)束語:孩子出現(xiàn)了不愿意跟大人溝通對話,你如果只是想要解決這么一個問題,你通常發(fā)現(xiàn)這個問題都沒有解決。你應(yīng)該反省的是孩子發(fā)生了什么問題才會有這樣的問題,這就叫做發(fā)生這個問題的原因。
如果一個大人他能夠透過自我覺察,用真誠的表達去跟一個不愿意對話的孩子連接,那么孩子的這個問題比較容易得到徹底的解決。
§§
如果你有孩子成長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不聽話、叛逆、早戀、厭學、玩手機……),或者想學習更多教育孩子的方法、親子溝通技巧,你可以通過微信聯(lián)系壹心大哥(每日前30名新好友送10本父母必讀的經(jīng)典教育電子書),同時免費幫你分析孩子教育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