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案例已通過家屬及本人同意公開
學生背景
C同學,15歲初三男生,來自河北,入學扶禾心理教育6個月。
經家長入學時陳述以及入學后為期15天的測試與觀察,該同學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
1.無心向學。初二轉學后,成績開始變差,經??嫉箶祹酌?,跟不上課程進度后,開始斷斷續(xù)續(xù)不上學、不做作業(yè),后來被送去軍事化管理學校,遭受校園暴力(創(chuàng)傷事件),十分害怕尖銳物品,如筆、針,不愿意上學,來扶禾前已經有半年不上學。
2.家庭關系緊張。小學前在老家由奶奶照顧,奶奶比較寵愛孩子;小孩經常和父母吵架,將自己現在的處境埋怨到父母身上,甚至叫父母去死。
3.朋輩社交技巧不足。從小到大幾乎沒有好朋友,對別人的評價過度敏感在意,甚至會曲解別人的言語;與他人發(fā)生矛盾時,會認為是別人的錯,埋怨他們,有嚴重的受害者心理。
4.情緒困擾。脾氣暴躁,控制不住情緒,激動時會大吼大叫、摔東西,經常把負面情緒宣泄在父母身上。
5.生活作息習慣差。長時間不出門,不打理個人衛(wèi)生,房間到處都是垃圾;不洗澡,曾有兩三個月不洗澡。
6.沉迷游戲。休學在家期間晝夜顛倒,整天躲在房間里打游戲、看直播;經常問父母要錢玩游戲、打賞直播,甚至用生命威脅父母。
咨詢分析
原因分析
a.歸屬感缺失。在家庭里,經常與父母發(fā)生沖突,關系緊張。孩子感到受傷、失望、痛苦、不被接納,在學校感覺老師和同學不喜歡他。家庭和學校對該生的情感支持不及時、不適當,急性應激反應慢慢障礙化,導致對學校產生不適應的負面感受,歸屬感下降。在家庭和學校雙重困境下,該生向家庭回撤并自我封閉。
b.受害者心理。也叫受害者思維,是一種頑固的思維定勢。存在受害者心理的人最常見的表現就是認為上天對自己不公平,自己沒能得到和他人同等的待遇。比如,自己的學習不好,就怪罪自己的家庭,認為家庭沒能給自己提供一個更好的學習環(huán)境。有受害者心理的人絕不會覺得自己犯了錯,所有的錯都是別人導致的。
(受害者心理表現:抱怨命運不公、夸大挫折的程度、認為別人針對自己、“受害者”永不犯錯;特征:責怪、合理化、抱怨)
判斷依據
1、臨床觀察(新生入校后的反應、心理咨詢的動機、人際溝通中的表現)。
2、入學時父母對孩子情況的詳述。
矯正方法
1.認知行為療法(CBT)對其自我和周圍進行認知分析辨析
2.自信心培養(yǎng)
3.精神分析探索深層原因
4.建構學生力量感
5.抗挫折訓練
6.情緒控制訓練
7.人際關系技巧訓練
8.家庭治療
咨詢目標
長期目標:情緒穩(wěn)定。達到能夠正常上學,正常人際關系,能夠適應良好各種人際互動情境。
階段目標:梳理清楚學生的受害者心態(tài)深層原因以及確定調整的目標和方向;學習節(jié)奏納入正規(guī);體能訓練良好;對自我和他人有一個相對清晰的認知。
1、通過心理疏導,解決各種關系混亂問題。
首先,與學生做初始訪談,建立信任關系,確定整體咨詢目標為找到受害者心態(tài)深層原因以及改善與父母的關系。
其次,通過一對一的心理咨詢輔導,幫助學生梳理人際關系問題以及過于偏執(zhí)的歪曲信念。帶學生回顧過去以及現在發(fā)現的問題,看她本人是否承認存在這些問題。同時,帶領學生了解和探索自我。
然后,通過心理課和文化課的教學互動,讓學生坦露心扉,增強其心靈交流和性格培養(yǎng),對其自我認識不足進行分析和引導,能夠清晰認知自我形象,能夠把內心痛苦清晰化,讓內心有力量感。其余則引導學生能正確地認清自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價值觀等。
最后,通過心理情緒疏導結合日常行為訓練控制,指導學生提高自我覺察、提升行動力的技巧,并讓他運用在實際學習中,糾正學生認知,提高學生自控力,改變學生行為。
2、學習能力提升,提升學習自信。
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為學生提供適當難度的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fā)揮其潛能,超越其最近發(fā)展區(qū)而達到下一發(fā)展階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下一個發(fā)展區(qū)的發(fā)展,逐步提升該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同時在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學習興趣,調整學生學習信念認知,增加其學習的自信,為能夠正?;貙W校生活和學習做準備。
3、通過行為訓練,解決行為習慣差等問題。
行為訓練采取行為主義療法,包括陽性強化和負性懲罰等方法,強化和塑造良性行為,如對時間管理,自己生活的安排等。還包括:
虛心接受老師的批評教育
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yè)
友愛同學,相互幫助
遵守學校作息時間,養(yǎng)成良好遵紀習慣
熱愛勞動,積極參加公益活動
4、興趣愛好培養(yǎng)
藝術類課程:音樂/美術/鋼琴/吉他/舞蹈/書法/演講等
體育類課程:籃球/羽毛球/乒乓球/桌球/跑步/跳繩/自由搏擊/瑜伽/健身等
益智類課程:棋類/推理/閱讀/活動/手工等
陶冶情操,保持健康的心態(tài),充分發(fā)揮個體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和主動性,從而提高自信心和價值觀,使個性在融洽的氛圍中獲得健康、和諧的發(fā)展;
從培養(yǎng)孩子的思維上面講,興趣愛好可以讓孩子在學習新的知識過程中,形成嚴謹的思維,在遇到困難時我們會認真探索、鉆研、尋找答案直至解決問題。
健康的興趣愛好,可以使孩子在生活中克服各種各樣的困難,培養(yǎng)孩子頑強的毅力,沿著自己的目標堅強地走下去。
后期反饋
C同學經過6個月的心理疏導、行為訓練、學習能力提升,已經回到校園學習了。
父母反饋:
情緒方面,孩子現在能夠控制情緒,能夠與我們心平氣和說話了,知道自己不應該老是對爸媽發(fā)脾氣,剛回來時,孩子還和媽媽好好道過歉,媽媽當時差點哭了。
學習方面,孩子現在成績在班里中等水平,能夠跟上學習進度。
人際方面,孩子說,能夠和同學聊到一起了,不會像以前一樣被同學排擠,有幾個玩到一起的朋友。
網癮方面,孩子現在能夠把控上網時間,周一到周六很少玩游戲,只在周末玩較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