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風搖落今重九,正是凌霜得意時,“清官第一”于成龍硬憾羅城
《署中晚菊》
桃李芳菲有盡期,菊花愛晚獨遲遲。
西風搖落今重九,正是凌霜傲雪時。
這是于成龍剛從關帝廟搬回到縣衙的時候,正值深秋,收拾庭院,看到署衙園中花圃里的菊花傲霜怒放,想到來到羅城以來的遭遇,遂有感而發(fā),寫就的一首詠菊詩。
這首詩表明了他的決心。更是他為官一生的準繩和寫照!
于成龍,是一個包公式的人物。在歷史上很有名,被康熙譽為“清官第一”,百姓更是親切稱他“于青天”,“于青菜”。
去世的時候,康熙還破例親為撰寫碑文,這是對他廉潔刻苦一生的表彰。
而這一切,都要從他到任廣西羅城說起。
于成龍一直到四十四歲[順治十八年(1661年)]才出仕,第一任就是到廣西羅城,其時,羅城新隸于清統(tǒng)治下不到兩年,由于亂局未穩(wěn),匪盜成群,他的前兩任知縣一死一逃。所以,他出任羅城,路途艱辛不說,還實屬兇險萬分。這些他自己在給友人的書信中都有說到。
他在到羅城第二年給友人荊雪濤的《治羅自紀并貽友人荊雪濤書》說:“廣西柳州之羅城,偏處山隅,東北界連湖南通道,一鎮(zhèn)界連貴州清平一帶,其余土司環(huán)繞,山如劍,排水如湯沸,蠻煙瘴雨,北人居此生還者十有二三,土民有猺獞狑狼(注:少數(shù)民族)帶刀揣槍,其性好殺,父子兄弟反目操戈,恬不知怪,順治十六年(1659年)冬初入版籍,成龍于十八年到任擎簽后,親著不以為親,友者不以為有友。行李蕭條,自覺面目可憎賒腳錢······王諱吉······反復開明粵西非開明之地······勸勿往·····
前半段他闡述了羅城之荒蠻和友人的勸阻,但是他接下來表明了自己的決心“成龍時年四十五,英氣有余,私心自揣,讀書一場,會知見利勿趨,見害勿避古義。不辭艱難之所何為也······”出發(fā)羅城時的艱難,他也有描述,拜別親人的“哭聲已達外”,跪拜祠堂的“不覺腸斷”,路途的艱難讓他“膽落往日豪氣從何得來”。及至深夜入羅城,“與在外初見無殊,縣中居民六家,茅草數(shù)櫞,寄居關夫子廟安寐于周倉背后,夜不瞑目,痛如刀割”早上到縣衙,縣衙的破敗荒蕪,更讓他感嘆“此一活地獄也”。
不過這些都沒有消磨他的意志,反而讓他激發(fā)起了斗志。從他寫的《初蒞羅城自記》中就可以看出來,他安頓下來養(yǎng)病期間,就已經(jīng)開始著手思考怎么治理羅城了。
于成龍自嘲“不知有為官之樂苦”。
他生于明末,科考時候親歷官場之黑暗,生活的挫折,更讓他深知貧苦百姓的艱難。所以來到羅城后,面對百廢待興和困局,實行了一系列的有效為政措施。這個在他的《粵西引監(jiān)利弊議》中表述非常詳盡,
1,治盜,在轄全城鄉(xiāng)建立保甲,嚴懲緝獲案犯,大張聲勢地“嚴禁盜賊”。更是討伐“鄰盜”,甘冒“未奉鄰而專征,功成也互不赦之條”,換取一方安寧!
2,吸引人口(“流民”),分發(fā)土地,恢復生產(chǎn)
3,開學堂教化百姓,建學堂,在《治羅自紀并貽友人荊雪濤書》內(nèi)附條約中詳盡描述,再三強調(diào)學習的重要性
4,解決地方宗族間關系,防止民眾械斗,以剛柔并用的斗爭策略,解決了“數(shù)大姓負勢不下”的問題,使這些一向桀驁不馴的地方豪強“皆奉法唯謹”。
上述于成龍皆親力親為,經(jīng)常深入田間田間地頭了解民事,農(nóng)事,和百姓打成一片,這也使他深得民心。
清代著名的才子袁枚在其《于公清端公傳》中寫道:“成龍淡泊自甘,一意與民休息,除積弊,減監(jiān)引,編置保甲,嚴禁盜賊,閑暇勸農(nóng)積粟,行教化,益自刻苦,經(jīng)年不知肉食,人呼為“于青菜”······”
“于青菜”之名也來自于此。
西風搖落今重九,正是凌霜得意時
于成龍大器晚成。為官二十余年,所到之處,皆有政聲。尤其是始終清廉自守,多行善政,上得朝廷的器重,下得百姓愛戴。這也是他在羅城的那個深秋,面對盛放的菊花,對自己許下的宏志吧!
康熙破例親自撰碑文并題寫的“高行清粹”四個大字匾額,這也是對他的高度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