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期末,我們給學生進行了幾次語文強化訓練。
結(jié)果大家的選擇題做得一塌糊涂。
關(guān)鍵是,那些選項都很常規(guī),答案很明顯,沒有任何糾結(jié)的地方。
滿分39分的選擇題,30分以上的還不到一半;居然還有人只有9分。
我們這還是生源相對較好的班級。
而那些9分、15分、18分的同學,很多還是平時看起來態(tài)度很端正,學習風格很踏實的同學。
于是我把小本本拿出來,把這些選擇題錯得多的人名字記下來。
上課就抽他們起來,讓他們講解自己錯誤了的題目。
不能只給答案,必須把ABCD挨著挨著說清楚。每個選項考點是什么,為什么正確或者為什么錯誤。
體現(xiàn)出什么本質(zhì)性的思維特點。
主觀題也是,那些看起來明明至少應該拿到三分之二分數(shù)的題目,到底要怎么才能達到目標,甚至拿到滿分。
由于小本本上記有名字,所以點名就很有針對性,不會因為老師的刻板印象而導致部分同學吃不飽、另一部分同學吃撐了。
同時,題目做得不好的同學,在考后會主動研究發(fā)下來的參考答案,主動去問老師,主動和同學交流。
因為不想抽起來之后只能尷尬地站在那里。
如此一段時間之后,再進行強化訓練。成績出來了,讓選擇題30分以上的人舉手。
黑壓壓地舉起了一大片,就沒看見幾個30分以下的。
其中一個班級選擇題人均扣分還不到3分。
當然,還有一些同學很“頑固”,仍然停留在24分以下,但這樣的人很少。
有些是因為思維上習慣鉆牛角尖,暫時還沒走出來;有些是因為心態(tài)不對,一讀論述類文本和文言文就心浮氣躁。
于是又一遍給他們鼓勵打氣,一邊激起他們的斗志,并且告訴他們。
在他們選擇題水平上來之前,肯定都會成為語文課上回答問題的“??汀?。
因為事先說了,這不是懲罰,而是幫助;也因為一個學期以來,師生建立了基本的信任關(guān)系,所以沒有孩子心態(tài)崩壞。
雖然很緊張,很有壓力,但是態(tài)度上是積極的。
甚至因為自己老是認真不起來,主動到教室后面去站著聽課,好集中精神。
在這學習過程中,我所做的事情是:
1、講解部分:清晰、明了地對知識進行系統(tǒng)化講解,盡可能保證自己說的東西符合思維科學,并且可執(zhí)行。不為了靠近參考答案而強行找理由。
2、講過的題目如果再遇見,就讓學生自己講。學生的水平是有限的,老師要在學生講解的過程中適當引導、評價、指點。抽學生的目的不是為了聽到正確答案,而是為了發(fā)現(xiàn)學生思維或者心理上存在的難點。這些難點往往是具有普遍性的。
3、如果剛好遇見沒講過的類型,但本身比較典型,也會抽做錯的學生起來,講自己的疑惑,為什么自己選擇了某個錯誤的選項。是心理因素、時間因素,還是純粹就不會隨便亂猜的。
4、抽其他同學起來回答這個同學的疑惑,如果連續(xù)三次抽同學都不理想,再根據(jù)這幾個同學暴露出的共同問題進行講解。
5、不耽擱時間,不生氣,不批評。人家也不是故意不會的,人家也想做對。沒什么好批評的。
你看,五點里面,至少有三點都是學生在做,老師做的工作,是圍繞學生進行。
這就意味著,備課的時候,你不能只備試題、備答案。
你還要備學生性格、課堂氛圍、上課狀態(tài)。
那些簡單的知識點,講了一遍又一遍,學生卻還是做錯,明明看起來很認真。
其實是因為他們沒有主動思考,而一直在被動接受。
因為沒有主動參與的,所以體會始終是隔著一層。
自以為聽懂了,其實沒聽懂;
自以為記住了,其實沒記住;
自以為很簡單,其實不簡單。
或者真的聽懂了、記住了、很簡單,但是并沒意識到這個很重要,并沒有形成自己的思維規(guī)律。
于是下一次做題,自然而然就忘記了。
而老師如果只顧著自己講解,而沒有帶著觀察者和交流者的心態(tài)去和學生互動,就會存在:
自以為說明白了、學生認真聽了。
其實學生只捧了個人場。
我們每天講一科,他們卻要學很多科,腦子反應稍微慢點的,早就成一團漿糊了。
于是惶恐、被動、機械地努力。
很難有什么效果。
所以你看,給孩子講題的時候,你不是在和知識作斗爭,你是在和孩子的心理、思維作斗爭。
知識是簡單的,但是你面前的孩子卻是一個浩大的工程。
很多家長容易崩,就是以為講題是在“講知識”。
其實不是的,講題的過程,是陪伴、交流、探索的過程。
是愛的過程。
END